王守國
內(nèi)容摘要:我國的修身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既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亦體現(xiàn)了古人崇高的精神追求。古人云:天不變,道亦不變。文本以清末民初修身教科書為研究對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綜合運用歷史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在充分研究史料的基礎上,對清末民初的修身思想進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通過本文,不僅有利于人們了解清末民初修身思想的歷史面貌,而且對今人的修身和當下的修身教育亦不無啟示。
關鍵詞:清末民初 修身 教育
一.引言
迄今,關于近代修身的研究還相當薄弱,還沒有直接以修身為研究對象的著作出現(xiàn),但學界在研究近代德育等問題時,會從側(cè)面論述到修身方面相關的問題。相關著作主要有:呂達著的《中國近代課程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王倫信著的《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鄭航著的《中國近代德育課程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和汪家熔著的《民族魂-教科書變遷》。相關論文有:劉立德的《儒家修身理論與近代修身課本》(《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全佳果的《蔡元培<中學修身教科書>中的倫理級德育思想》(《武陵學刊》1998年第5期)、戴勝利的《維新運動時期的大學修身教育》(《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和畢苑的《經(jīng)學教育的淡出與近代知識體系的轉(zhuǎn)移:以修身和國語教科書為中心的分析》(《人文雜志》2007年第2期)。
二.清末民初主流修身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
1.以美德為核心的個人修身思想
近代中國在內(nèi)憂外患中風雨飄搖,急劇變遷。在此背景下,蔡元培在其《中學修身教科書》中指出:“凡道德以修己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體育為本;忠孝,人倫之大道,非康強之身,無以行之;懷邪心者,無以行正義,貪利者,無以圖公益,未有自欺而能忠于人,自侮而能敬于人者”。[1]
2.以孝為核心的家庭修身思想
家庭修身主要是指人們在家庭中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李步清在其《新制修身教本》中指出:“家族之制,為公共生活之始基。同飲食,同居住,同作同息,是公共心之見端也;家長有命,無敢違抗,是守法之見端也;一人有疾,舉家不寧,是同情之見端也;扶老攜幼,是秩序之見端也;男外女內(nèi),是分工之見端也”。[2]
3.以公德為核心的社會修身思想
社會修身主要指作為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領域中的修養(yǎng)問題。樊炳清在其《共和國教科書修身要義》中指出:“蓋社會為有機體,則個人為一細胞,離乎全體無所謂細胞也。欲維細胞之生存,必先謀全體之發(fā)達,而欲謀全體之發(fā)達,必先求細胞之健全,其相倚相助如此,故同處社會,即有共存之鵠?!?[3]
4.以愛國為核心的國民修身思想
國民修身,顧名思義,即作為國民應當對國家盡什么責任與義務的問題。王仁虁在其《師范講習科修身教科書》中指出:“主權之所在,征諸列國,不一其法也。主權屬于特定之一人者,謂之君主國體;主權屬于人民全體者,謂之民主國體。國體即由主權之所在而分也。民主立憲者,世界最高尚之政體也。國體改革之際,必拋擲無數(shù)之生命財產(chǎn),此皆出于愛國之熱誠。凡吾國民,不可不知所感而奮發(fā)又為也”。[4]
三.結(jié)語
清末民初時期修身思想與傳統(tǒng)修身思想存在必然聯(lián)系:(1)與傳統(tǒng)修身的邏輯順序一致,都是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路來推演的;(2)較多繼承了傳統(tǒng)修身思想的內(nèi)容。其次,清末民初的修身思想由于思想弊端,存在以下缺陷:(1)思想相對保守,滯后于現(xiàn)實政治的發(fā)展;(2)對敏感的政治問題與家庭倫理問題采取謹慎的處理方式;(3)強調(diào)對法律、秩序、風俗習慣和輿論的絕對服從。
參考文獻
[1]蔡元培.中學修身教科書[M].商務印書館,1907-1908年
[2]李步清.新制修身教本[M].中華書局,1914年
[3]王仁虁.師范講習科修身教科書[M].中國圖書公司,1913年
[4]樊炳清.共和國教科書修身要義[M].商務印書館,1913年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qū)安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