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冬梅
活動產(chǎn)生背景:
我園有幼兒餐廳,除了一日三餐,其余時間都空閑著。而同時,活動場地上幼兒人滿為患。經(jīng)過與幼兒討論及分析餐廳的設施特點(幼兒餐廳里有低矮的水池、幼兒專用桌椅、兒童餐具等)后,我們認為在這里進行面點制作,既不會影響餐廳的正常功能,還能保證餐廳衛(wèi)生,發(fā)揮餐廳設施的作用。
面點制作活動,來源于幼兒生活,是幼兒既熟悉又不曾親身參與過的。我園納入“過程意識”的理念,利用面點制作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自行解決各類問題。為了更好地促進活動的開展,筆者就“教師對幼兒制作活動的支持策略”進行了探索。
一、幼兒感受面團,自由玩
“過程意識也是行動意識,兒童的行動應指向新經(jīng)驗的獲得?!蔽覀兿葹橛變禾峁┝恕案惺苊鎴F、自由玩”的環(huán)節(jié),幫幼兒積累經(jīng)驗,也助老師們了解幼兒。孩子們把面團拿在手里,攥、捏、搟、分割……面點是孩子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但是孩子們真正動手制作面點的經(jīng)驗卻近乎是零。面團超出預料的變化,讓孩子們興奮不已。玩了一會兒之后,孩子們開始嘗試在面板上搓長條、團圓、壓扁,慢慢地,餐廳安靜了,孩子們投入到了制作的工作中。
教師支持策略:
支持就是給予鼓勵或贊助?!?—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也提到:“提供豐富的便于幼兒取放的材料與工具,欣賞幼兒的創(chuàng)作,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樂于敢于表達表現(xiàn)?!?/p>
環(huán)境支持要細致。開展制作活動前,教師要細細思考:活動中可能用到哪些材料,什么工具適合幼兒,有哪些安全隱患以及如何應對等。除了餐廳已有的設施設備,我們還為幼兒提供了一次性口罩、小套袖、圍裙、塑料刀、搟面杖、不銹鋼模具等。
除了物質(zhì),還有經(jīng)驗的準備。我們讓幼兒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去搜集面點資料。有的幼兒在父母的幫助下從網(wǎng)絡中下載面點圖片;有的幼兒在爺爺奶奶的支持下,模仿大人制作面點;有的幼兒請家長帶領參觀糕點店……搜資料的過程,成為孩子們習得一種學習方法的過程。
寬松氛圍要重視。面點制作活動中,所有的幼兒都有屬于自己的作品。不管面點制作成什么形狀,孩子們都是滿意的、陶醉的,這個活動讓孩子們充分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時教師的贊賞、鼓勵,就是錦上添花。教師要允許幼兒各種嘗試,要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創(chuàng)作表達。
二、幼兒面點制作,快樂多
面團是怎么來的呢?隨著問題的出現(xiàn),我們設立了和面區(qū)?!八倭颂?,水多了太??!哎呀呀,不好,面黏的滿手都是?!苯?jīng)過努力,終于和面成功。第一撥孩子將經(jīng)驗分享給大家,后面嘗試的孩子越來越順手。
花色面點是怎么制作的呢?經(jīng)過幾次的面點制作,孩子們已經(jīng)不滿足于單調(diào)的白色面團,而是想制作花色面點了。于是,各種輔料出現(xiàn)了:大棗、枸杞、葡萄干、紅豆……同時,榨汁區(qū)也出現(xiàn)了:榨汁機、各種蔬菜,和出了彩色面團。
包餃子。重陽節(jié)的時候,孩子們提出要給老人包餃子吃,餡料區(qū)出現(xiàn)了。包餃子對孩子來說難度要大于前面的面點制作,我們邀請了部分家長進入活動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體驗到被重視,都有成功的作品。
教師支持策略:
抓住興趣,順勢引領。在幼兒制作面點系列活動中,先后出現(xiàn)了“制作區(qū)”、“和面區(qū)”、“輔料區(qū)”、“榨汁區(qū)”、“餡料區(qū)”等。每一個“新區(qū)”的開展,都是教師在聽取幼兒意見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的。將活動還給幼兒,教師要能沉住氣、穩(wěn)住神,做幼兒的“賢”內(nèi)助。不要急于將自己想到的一股腦兒地傾倒給幼兒,不顧幼兒的接受能力。支持幼兒制作活動,讓活動持續(xù)、有效地進行,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的興趣點,抓住興趣順勢引領,循序漸進地展開。
再如,活動進行了一段時間后,孩子們說:“自己制作的作品沒有辦法讓爸爸媽媽看到,他們很著急?!苯處熿`機一動,架了一臺攝像機,請幼兒輪流到攝像機前來播報自己制作的面點。這樣不僅解決了孩子、家長的問題,還發(fā)展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順勢引領,不留痕跡。
三、幼兒面點制作,遇難題
面點制作活動中,幼兒可以自由創(chuàng)作,大膽想象,但是活動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一次制作活動中,一個小女孩不小心將一塊小面團掉在了地上?!颁z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幼兒都被教育過“農(nóng)民種地非常辛苦”。怎么處理掉在地上的面團?孩子們被難住了。
教師支持策略: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師將地上的小面團帶回班級,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又發(fā)布給家長共同討論。最后參考大家的意見,形成一個制度:活動結(jié)束后,班級值日生要仔細檢查地上有沒有面團,把掉在地上的小面團收集帶回班級,投放到美工區(qū),再次捏制成各種好玩的東西,涂上顏色,掉在地上的面團成了區(qū)域活動的材料。
在幼兒即將通達道理但是卻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為其適度的提供方法、語言或動作上的暗示,幫助幼兒捅破那層窗戶紙,讓幼兒豁然開朗。
再如:在制作過程中,幼兒提出“面團怎么才能黏在一起”的問題。教師沒有過多的語言,而是拿來兩塊小面團,用手沾了一點水抹在其中一塊上,將另一塊黏了上去。教師沒有直接告訴,也沒有進行講解,但卻在幼兒最需要的時候暗示給了幼兒一種方法?!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指出“兒童自己求來的知識,才是他的真世界”。
虞永平教授在《過程意識與學前教育質(zhì)量》中說:“真正有效的學習不是兒童完全自發(fā)的做事,而是在教師引導下做他們感興趣的事,做有挑戰(zhàn)的事,做有思維參與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做符合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事?!泵纥c制作活動給了教師一個平臺,對支持策略的探索,引領著教師走向關(guān)注幼兒、關(guān)注活動過程的思維模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