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挺經》是曾國藩生前的一部“壓案之作”,用李鴻章的話說,這部書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訣。所謂“挺”,即勢不可用盡,功不可獨享,大名要推讓幾分,盛時要做衰時想,剛柔相濟,無為而無不為;百尺竿頭,不能再進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
如果說曾國藩是一個謎,那么《挺經》就是打開這個謎的一把鑰匙。他以蓋世之功而能于眾說詆毀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賴這一“挺”字。主動、積極、謙虛,以出世之心來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不受困、不為他人左右,到達氣定神閑地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
“內圣”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天下》,其內涵通俗地講,就是修身養(yǎng)德,使自己的內心不斷去接近圣人的標準,做個自足自適、有德性的人?!皟仁ァ币辉~雖不是直接出自儒學和孔子之說,但《天下篇》所闡述的“內圣”與儒家思想有相通之處,孔子認為,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仁者,關鍵在于修身律己。
曾國藩總結了古人在修身方面的經驗,提出了“內圣之四大境界”的說法,他認為,人的修為若能達到這四種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古來圣哲胸懷極廣,而可達于德者,約有四端:如篤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說也;至誠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訓也;安貧樂道而潤身睟面,孔彥曾孟之旨也;觀物閑吟而意適神恬,陶白蘇陸之趣也。”
——《挺經·內圣》
境界一:篤恭修己而生睿智
“篤”是堅定,是求實,“恭”是鄭重,是腳踏實地地求取,以堅定而鄭重的心修持自我,獲得內心的澄明之境和思想的智慧光華,這是曾國藩所認同的進德修業(yè)之道。他說能做到“篤恭修己而生睿智”的人,是“達于德”的圣哲。這樣的人能獲得“圣哲”的好名聲,首先是因為他們有與這個稱號相匹配的才德,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只為求得虛名而不擇手段,這樣華而不實的人用孟子的話說就是“聲聞過情,君子恥之”。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的聲望和名譽超過了實際的才德,君子會以之為恥。
程子,即程顥和程頤,他們在中國儒學思想發(fā)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儒學第二次復興的骨干人物。在修身的問題上,他們都主張誠懇謙恭,認為要想達到睿智的境界,需要“以誠敬存之”,要從正心、誠意、修身做起。
無論做什么事情,好的態(tài)度是有所成就的基礎,能“誠”能“敬”,贏得他人的青睞,換得的成就無論大小,都是一種成功。程頤的學生楊時正是因其誠懇恭儉的態(tài)度才留下了“程門立雪”的千古美談,進而深得老師青睞,以畢生所學傾囊相授,最終方有所成。不論是學習還是辦事,如果都能本著誠懇恭儉的心態(tài),既可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同時也會使自己變得聰明睿智。
境界二:至誠感神而致前知
這是孔子的嫡孫子思提出的,“誠”是子思思想體系的道德準則。他在《中庸》中曾說“至誠如神”。他認為一個人如果達到至誠的境界,連神明也會感動。這一點與曾國藩的“思誠則神欽”頗為相似。做人誠實守信,態(tài)度誠懇是修生養(yǎng)德的重要途徑。誠實守信,為人正直,胸中就會有剛正之氣;態(tài)度誠懇,心態(tài)就會平穩(wěn),會有海納百川的氣度。
最關鍵的是,誠意是正心、修身的前提。誠意就是不自欺,你所做的事一定要與你的價值觀高度一致,否則就是自欺,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昧著良心”做事了。
境界三:安貧樂道而潤身睟面
孔孟推崇安貧樂道,人的一生注定波瀾起伏,有得有失,在經歷大起大落之時,心態(tài)如果像海浪中的帆船一樣隨著風浪跌宕起伏,那帆船很有可能會被海浪吞噬。如果能以安貧樂道的心態(tài)坦然面對,把自己的信仰化成汪洋中的磐石,那么任風浪再大,我們的心靈仍可以泰然處之。
人的欲望無休無止,榮華富貴的誘惑往往會使人們忘記了最初的目的。其實無論榮華還是富貴,最本質的還是尋求一種內心的快樂與安逸。有些人雖然衣食無憂,但整日眉頭緊鎖;有些人雖然家境貧寒,卻過得輕松自在,他們的區(qū)別正在于有著怎樣的心態(tài)。若內心富足,則可身處陋室而安樂;若內心貧瘠,住在豪宅別墅也仍覺凄涼。曾國藩追求的內圣,在于修煉這種安貧樂道的心態(tài),以達到無欲則剛、無欲則強的境界。
境界四:觀物閑吟而意適神恬
陶淵明是眾所周知的隱士,因仕途不順而歸隱山林,每天過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生活。曾國藩自小接受儒家思想,自然提倡儒家的積極入世觀。雖然曾國藩不提倡隱居鄉(xiāng)野,但是歸隱畢竟只是一種形式,他也追求觀物閑吟的悠然心態(tài)。尤其在現代這種追效率、生活節(jié)奏快的社會,每個人都忙忙碌碌,神經緊繃,急著向前趕路,沒有時間停下來放松一下心情。
生活在紅塵俗世中的人總是為俗世所累,在曾國藩看來,這樣的人注定是凡夫俗子,不會有所作為,更無法達到內圣的境界。其實,即使身處塵世,也不必把自己逼得太緊,盡管生活壓力有時會很大,但偶爾也應放松,雖不能像陶淵明那樣歸隱,也可以試著體驗一下那份悠閑恬淡的心情,精神放松,心態(tài)就會更加泰然,自身的修為也就會更上一層樓。
在為人做事時本著一顆誠懇恭儉、守信正直的心,面對起起落落的人生際遇,懂得以安貧樂道的心態(tài)處之,在紛紛擾擾的生活中,偶爾放慢腳步怡然自得地修養(yǎng)身心,那么人生就會無往而不勝、逍遙自在。
作者簡介:王亮,筆名南枝云山,文藝學碩士,青年詩人,在全國各大報刊、雜志發(fā)表詩歌、散文、文學評論等300余篇,有詩集《流世逢塵》。現為中學教師,文儒書院總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