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瑛
【案情】
2016年2月9日凌晨,蔡某與朋友一同到KTV包廂喝酒,期間,KTV經(jīng)理毛某到該包廂敬酒,因其他包廂客人叫毛某去打招呼,毛某中途離開時,將外衣、對講機和一部蘋果手機等物放在該包廂沙發(fā)上,蔡某遂趁其他人不注意時,將該蘋果手機拿走,并將手機藏匿于該包廂衛(wèi)生間的排氣扇內(nèi)。約5分鐘后,毛某回到該包廂,找不到手機,并多次向蔡某等人討要手機未果后報警。民警出警至現(xiàn)場,在該包廂衛(wèi)生間排氣扇內(nèi)找到毛某丟失的蘋果手機,經(jīng)鑒定,手機價值6160元。
【分歧】
本案中,蔡某的行為是盜竊既遂還是未遂,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蔡某的行為應認定為盜竊未遂。因為手機被藏匿于該包廂衛(wèi)生間排氣扇內(nèi),被害人為KTV經(jīng)理,手機仍處于其工作環(huán)境所能控制的范圍內(nèi),尚未真正脫離被害人的有效控制,后因警察出警找到該手機,致使其盜竊目的未能實現(xiàn)。故蔡某的行為應認定為盜竊未遂。
第二種意見認為,蔡某的行為應認定為盜竊既遂。因為蔡某以盜竊為目的,將手機藏匿于包廂衛(wèi)生間排氣扇內(nèi),被害人已經(jīng)失去了對該手機的控制,雖然由于客觀原因最終沒有得到手機,但從主客觀方面來看,蔡某的盜竊行為已實施完畢,故蔡某的行為應認定為盜竊既遂。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即蔡某的行為應認定為盜竊既遂。理由如下:
首先,關于盜竊罪既遂和未遂的劃分標準,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一是失控說,認為應以他人是否失去對財物的控制為標準,失去控制的為既遂;二是控制說,認為應以行為人是否取得對被盜財物的實際控制為標準,已實際控制的為既遂;三是失控加控制說,認為應以是否他人失去對財物的控制以及該財物已置于行為人的控制之下為標準,他人已失去對財物的控制并且該財物已置于行為人的控制之下的為既遂。筆者認為,刑法的目的之一是保護合法權益,既然財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失去了對財物的有效控制,就說明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已遭受侵害,危害結果已經(jīng)發(fā)生。失控說站在財產(chǎn)所有人或占有人的角度來看問題,更加有利于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故在上述三種觀點中,失控說較為合理。
其次,在認定盜竊罪的既遂與未遂時,還必須根據(jù)所盜財物的大小、體積、性質(zhì)、形態(tài)以及被害人對財物的控制狀態(tài)、行為人的竊取方式、盜竊場所等進行綜合判斷。就本案而言,手機屬于毛某隨身攜帶的小件物品,毛某將手機等物品暫時放置于KTV包廂沙發(fā)上,這一區(qū)域是毛某對其財產(chǎn)的占有、管理的有效防護區(qū)。而蔡某趁人不備實施盜竊,并手機藏匿于衛(wèi)生間排氣扇內(nèi),使得毛某四處尋找均無法找到手機,即毛某失去了財產(chǎn)的占有、支配權。因而,對于這種情況,原則上只要財產(chǎn)脫離了被害人的有效控制就應作為既遂處理。
最后,本案中,蔡某趁他人不備實施盜竊,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觀上也實施了將所盜財物藏匿于包廂衛(wèi)生間排氣扇內(nèi),使財產(chǎn)脫離了所有者的合法控制范圍的犯罪行為,雖然最終沒有得到財物,但仍符合盜竊犯罪既遂的標準和構成要件。因此,蔡某的行為應按盜竊既遂處理。
(作者單位:龍海市人民檢察院,福建 龍海 36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