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摘要】選修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永久而寶貴的精神財富,不論在學還是在教的過程中許多時候因方法和指導思想不適當,而導致效果不佳,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本文就相關問題提出一些思考的建議,以期對選修文言文的教與學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選修文言文;教學;文言并重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言文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而且課本中的文言文分為必修和選修。必修文言文是讓學生學會基本的文言技巧,積累基本的文言知識,夯實學生的文言基礎知識。而選修文言文主要目的是擴展學生的文言知識,拓展學生的文言視野,提升學生的文言技能,讓學生的文言技能向縱深發(fā)展,特別是訓練學生的研討和思辨能力。筆者認為對于選修文言文的教學應該文言并重,不能偏廢任何一個方面。
一、要注重文言文特征
(一)要夯實文言基礎,這是學習文言文必須要注重的一個方面
文言文承載著豐富的古漢語知識,如古今虛實詞、古代語言句式、古今異義詞、各種詞類活用現象,這是解讀古代著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是打開古代歷史文化寶庫的鑰匙。沒有這些基本的文言技能,我們就不能讀懂古代作品,根本不可能理解其內涵。比如有的實詞是古今意義不同,你就不能用現在的意思去解讀古代作品,否則就誤解了,甚至鬧出許多笑話。如《高祖本紀》中:(高祖)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yè)。其中的“作業(yè)”就是古今異義詞,古義是職業(yè)或事情。而現在指教師給學生布置的功課。很顯然兩者差別很大。而有的同學把它譯成“劉邦常有高遠的志向,不做家人生產和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這必然就鬧出了大笑話。《高祖本紀》中:始大人常以臣無賴。其中的“無賴”今義是游手好閑、品行不端的人。但是你如果譯成“起初父親常認為我是游手好閑、品行不端的人。”這就誤解了劉邦父親當初的意思。他的父親當時看到兒子這樣是批評他沒有出息,不能好好做事。只是批評,并沒有狠狠地罵他品行不端等,因為當時他父親畢竟只是一介農民,他的思想境界只限于兒子是否好好干活,好好養(yǎng)家糊口。而古義的無賴就是沒有出息的意思。所以古今這些語義的不同我們要弄清楚,這本今不同的地方在選修課本上體現尤為明顯,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文言基礎的解讀,來增強自己的古漢語能力,用恰當的方法來解讀古代經典著作,才能真正把握優(yōu)秀的古代文化。
(二)文言基礎知識要靈活處理
文言基礎知識很重要,但要注重解決的方式和方法。注意文言基礎不能都放在課堂上解決,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化整為零,積累文言知識,夯實基礎。
充分利用課前預習,盡量讓學生自主解決文言字詞等基礎知識。比如可以利用早讀課時間把文中重要的實詞和重要的句子翻譯在早讀課上讀,并且出成小練習,每天的量不要太多,要細水長流。每天早讀讓學生先熟讀記憶,然后用五分鐘時間檢測,以此長期下去,定可夯實基礎。每天檢測的內容要與所上的課同步,把課文中重要的虛實詞、句式、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重要文言語法知識加以分類總結歸納,讓學生讀記。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歸納整理,并讓他們早讀誦讀自己總結的東西,自己檢測,自己批改,這樣學生就能把選修課本中大量的文言知識把握住,而且這樣通過學生自己的自主學習來解決基礎問題,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
(三)課堂上,根據學生預習當時存在的基礎知識問題,上課再作重點補充
因為選修課本比較難,所以課堂上不能忽略不計。針對學生在預習過程和早讀檢測中出現的問題,老師要加以適當的指導和補充。特別是老師對重要的和容易犯錯的地方要加以引導,在課堂都要詳細并且有側重地講解,以此來夯實基礎。這樣也可以引導那些學習方法不當和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同學來較好地學習,促進大家共同進步。
(四)讓學生備好基礎知識積累本,讓學生學有所獲
在課堂上讓學生要把所講的重要的基礎知識分門別類地記在積累本上,特別是老師在系統(tǒng)講解某些重要知識點時,更要要求學生記錄下來。一般在講解選修課本知識點時,老師要有廣闊的視野,要能夠縱觀三個年級的學習內容,既要從橫向來剖析知識,又要從縱向來分析基識,這樣就能對基礎知道進行深入地挖掘和探討。這也是選修教材的一個目標,也是在基礎知識方面師生應該達到的高度,選修的主要目的就是拓寬學和視野,讓學生能學生深入思考,學會融會貫通,讓學生學以致用,活學活用,讓學生在能力上有個較大的提升。
二、品味文章的思想及寫作藝術
(一)課上以文章的脈絡為主線,穿插重要的文言句式,以此來梳理文章
在講到相關的思想人物分析和問題探究時,帶到重要句子,夯實學生基礎,讓學生有所得,重點是對這些句子所體現的藝術性和思想性進行探究。把課堂的重點放在“文”上,而不是放在“言”上。因為語文從基本性質上來說其具有工具性,但其更具有人文性,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地把握語文的性質,讓語文真正發(fā)揮它的功用。如在學習《高祖本紀》時,理解“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yè),不如仲力。今某之產業(yè)所就孰與仲多?”時,不僅要譯出這句話,更要通過這里的語言描寫的細節(jié)來充分分析劉邦的性格。他奚落他的父親和哥哥,說明他心胸狹窄,連當年父親對他的批評他都耿耿于懷,這就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一個鮮明的人物。所以老師在此要帶著學生多讀多品味,感受豐滿的人物形象,而且體會作者的寫人技巧,善于通過人物典型的語言表現人物的典型特征。
(二)善于通過對問題的自主探討,讓學生充分挖掘選修課文的內涵
選修文言文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繼續(xù)學習和自我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學生的自我學習與探究能力。老師在上選修文言文時,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老師的主導性。老師的主導性就體現在老師能根據選修文言文設置一些精要而有價值的問題,老師在課堂上要拋出這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生的主體性就體現在,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活動來解決老師提出的和學習中碰到的一些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真正深入探究問題,學到他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學生的主體性和老師的主導性結合,讓選修課堂真正發(fā)揮它的功用,讓它真正體現人文性和時代性,體現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讓學生有真正的收獲。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上選修文言文要文和言并重,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體現新課程的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