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丁
1.將代議制等同于資產階級代議制
由于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只使用“資產階級代議制”這一概念,所以一些同學和個別教師就會誤認為世界上只有一種代議制度,那就是資產階級代議制。這種看法與事實不符。代議制不完全由資產階級獨有。在資本主義國家,“由于普選權的擴大,進入議會的議員也不再是有產階級。第三共和國時期,法國共產黨就曾在議會占據(jù)過多數(shù)席位。英國工黨還曾上臺執(zhí)政,但也不能說它完全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任世江《高中“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fā)展”專題教學參考》,《歷史教學》(中學版)2011年第01期)。在社會主義國家,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后,在建設政治制度時,也采用了代議制度。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代議制的一種形式,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代議制。
2.將代議制等同于議會制
代議制和議會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代議制的內涵遠遠大于議會制。代議制度是一個大的制度系統(tǒng),它包括若干子系統(tǒng):選舉制度是代議制度的基礎;議會制度是代議制度的核心;與議會制度相適應的元首制度、政府制度等是代議制度的重要內容;政黨制度是代議制度的必然延伸。(摘編自馬愛萍等《代議制度正解》,《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年第5期)
3.將代議制等同于民主制
“代議制度只是實現(xiàn)民主的一種形式,代議制卻不一定等于民主制,只有當代議制成功地保證了政府的行動確實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辦事時,我們才有理由稱之為代議制民主?!保S牧航《中學歷史教材研究》,長春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從世界各國代議制度發(fā)展歷程的角度,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某些國家某些歷史發(fā)展階段,代議制只是這些國家粉飾民主的一個幌子而已。例如,德意志帝國憲法頒布后,德意志帝國存在議會制度,卻不存在議會民主。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全盤否定德意志帝國議會的作用。
4.光榮革命后英王立即“統(tǒng)而不治”了
很多人認為,1688年光榮革命后《權利法案》的頒布,使王權受到限制,國王立即“統(tǒng)而不治”了。其實,這是不符合英國歷史發(fā)展實際的。劉建倫認為:“雖然有了《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加之全面限制王權的內閣制,但是英王在直至19世紀中期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仍有不可小覷的權力。……議會權力的擴張是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逐步強化的。國王利用手中權力不斷干預政治決策,而其間所產生的失誤也使國王威望一再降低,從而使國王淡出政治。”(劉建倫《有關英國近現(xiàn)代史教學中的幾個誤區(qū)》,《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4年第4期)在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發(fā)展過程中,國王權力的喪失是一個漸進而緩慢的過程,英王“統(tǒng)而不治”地位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5.只看到美國總統(tǒng)有權提名任命政府高級官員,忽略此權須得到國會的批準方可生效
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Ⅰ)》中寫道:“美國憲法規(guī)定美國總統(tǒng)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總統(tǒng)不對國會負責,直接對選民負責?!边@樣敘述美國總統(tǒng)權力,很容易使部分學生和個別教師認為美國總統(tǒng)權力很大,可以有權提名任命政府高級官員,而不需對國會負責。其實,這是對美國總統(tǒng)權力的誤解。美國實行的是三權分立體制,美國總統(tǒng)提名任命政府高級官員必須得到國會的批準,這恰恰是美國權力相互制衡的體現(xiàn)。美國政府權力運作實際情況也是如此。例如,新華網2009年1月22日的一則報道說:“美國參議院21日以94票對2票的絕對優(yōu)勢,批準奧巴馬總統(tǒng)關于希拉里擔任國務卿的提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