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 要】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他強調(diào)“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奔彝タ茖W小實驗,就是與“生活”相聯(lián)系,家長和孩子共同搜集家里身邊的日用品、自然物、廢棄舊材料和玩具等材料都是很好的實驗用具,實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家長的鼓勵和引導,把孩子的學習與玩耍緊相隨,逐步引入科學殿堂,讓孩子在“做中學”、“玩中學”。文章從三方面闡述如何在家庭中開展科學小實驗:1.選擇適宜的實驗內(nèi)容,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和求知欲望。2.投放適宜的操作材料,培養(yǎng)孩子的探究和動手能力。3.發(fā)揮家長的指導作用,提升孩子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關(guān)鍵詞】科學;生活;家庭;小實驗;探索
一個蘋果成就了牛頓的科學,兩個鐵球成就了伽利略的科學,一次洗澡成就了阿基米德的科學……那孩子的科學呢?它會從什么開始呢?一個雞蛋?一個磁鐵?還是一盆水?它就在孩子們生活之間,就在孩子們的玩耍之中,就在孩子們的科學小實驗之間。科學小實驗是一種融操作性、思考性、變化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活動,它能讓孩子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能在最大限度上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培養(yǎng)達到科學能力的目的。家庭科學小實驗,利用身邊的日用品、自然物、廢棄舊材料和玩具等實驗用具。加上家長正確積極的鼓勵和引導,把孩子的學習與玩耍緊相隨,逐步引入科學殿堂,讓孩子在“做中學”、“玩中學”。那么,如何在家庭中開展科學小實驗呢?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思考:
一、選擇適宜的實驗內(nèi)容,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由于科學的抽象性和嚴密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因此,在選擇實驗的內(nèi)容時,既要注意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內(nèi)容,又要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fā)展水平的內(nèi)容。這就要求家長密切關(guān)注自家孩子生活中的表現(xiàn),及時捕捉孩子的興趣點,隨機擴展成科學小實驗的內(nèi)容。如,吃飯的時候,問問孩子為什么這個菜的味道淡,那個菜的味道咸,鹽又去了哪兒,帶著這樣的問題,那么小實驗“溶解”就來了,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大量的鹽、糖、奶粉、顏料水、木頭、石子、鐵錠、油、洗潔精等物品。然后讓幼兒在實驗中比較,得出使物品溶解得最快的方法;最后讓幼兒將不能在水中溶解的物品,想辦法嘗試借用某些條件讓其溶解。孩子對這一實驗極感興趣。
二、投放適宜的操作材料,培養(yǎng)孩子的探究和動手能力
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兒童是在材料的操作、擺弄的過程中建構(gòu)自己的認知結(jié)構(gòu)的。由于材料是幼兒的活動對象,只有投放材料得當,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幼兒的探究和動手能力。為促進在家庭中科學小實驗的實施,那怎樣投放適宜的材料呢?
1.材料的趣味性與操作性
有趣的材料能激發(fā)幼兒主動學習,還要便于操作,孩子總是喜歡擺弄、拼拆、移動等,這表明幼兒,思維離不開動作,必須為幼兒提供有利于他們動手的操作材料,吸引他們主動愉快地參與實驗活動。如,磁鐵實驗《小魚游游游》,家長可以在自家的茶幾或者飯桌上創(chuàng)設一個大池塘的情景,除小魚外,還可準備各種各樣的立體小動物,如青蛙、小鴨子、小烏龜、小蝦、小螃蟹等,這些小動物可以是家長和孩子共同用卡片貼在磁鐵上而成的。當一個個小動物在“池塘”游弋起來,孩子別提有多高興了,也在玩中感受到磁鐵的特性。
2.材料的生活性與豐富性
材料越豐富越能幫助幼兒累積科學經(jīng)驗,特別是生活中的材料,這樣才能夠滿足孩子的操作需要。如小實驗“攪泡泡”中,孩子在自家廚房里可以不斷重復舀、倒、攪、看等動作,不時地用勺往水中加洗潔精,用攪拌棍攪拌,同時可以直接觀察到泡泡的變化。看到物體隨著操作而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幼兒的興趣越來越濃,他們主動要求增添材料,并興奮地宣告自己的發(fā)現(xiàn),等等,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發(fā)揮。
三、發(fā)揮家長的指導作用,提升孩子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在家庭中,家長顯然是孩子探索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
在孩子科學實驗活動中,家長要善于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感官、通過看、聽、聞、摸、嘗等途徑與事物親密接觸,感知物體的特性及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
1.讓孩子帶著問題去實驗
孩子的科學探究活動是通過問題來開展的。在實驗前,家長可以試探性的提出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操作,才會在實驗結(jié)果中解決問題。如“沉浮”實驗中,家長和孩子拿出家里的各種材料,讓幼兒猜一猜,如果把這些材料放在水里會怎樣呢?幼兒對沉浮現(xiàn)象有一定的經(jīng)驗和認識,但是有些并不符合事實,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驗驗證來糾正錯誤的認識,通過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加深對正確知識的認識。
2.讓孩子學會記錄去發(fā)現(xiàn)
記錄獲得的信息能使孩子關(guān)注探究過程和事物的變化,把抽象的信息變成具體的圖表,有助于孩子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得出結(jié)論。如用上下的箭頭表示物體的沉浮,如“種大蒜”實驗,可以引導孩子觀察種子的發(fā)芽成長過程,讓孩子對其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也培養(yǎng)了孩子做事認真,堅持到底的品質(zhì)。
3.讓孩子學會主動去探索
“教孩子記住十個問題,不如引導他們自己思考一個問題?!痹诩彝タ茖W小實驗中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操作思考時間,鼓勵大膽地嘗試,激發(fā)孩子的探究欲望,對孩子的想法要加以支持。如“工具用處大”實驗中,家長設置障礙,如何拿出小瓶口里的棉絮、如何把大黃豆和小綠豆迅速分開、如何快速的把東西裝進瓶子等等問題,先不給孩子提供材料,讓孩子思考怎么辦。在孩子主動提出需要工具時,再提供各種各樣的材料,引導仔細觀察各種各種工具,有什么功能,再去探索如何解決問題。幼兒學習有3分鐘熱度的特點,家長可以設置“不倒問”專欄,鼓勵鼓勵提出問題、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體驗成功,維持幼兒的探究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