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琳
摘要:小學數學教法多樣,其中"趣味性教學"和"學生主體性教學"是兩種重要的方法,需要加以強調和踐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法;趣味性教學;學生主體性教學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215-01 小學數學是初高中數學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興趣的基石,是開啟學生智慧的鑰匙。教好數學是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完成的艱巨使命。本文特從"趣味性教學"和"學生主體性教學"兩個方面對小學數學教法作一管窺。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階段,孩子有模仿的天性,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他們想知道事物的本來面目,教師可根據孩子的天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提倡活動式、啟發(fā)式、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方法,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由此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求新知,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然后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于是學生產生了求知欲望。教學過程中開設數學活動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對將來更進一步的學習有很大幫助,小學生一定要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對于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掌握一套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做到在任何時候學習任何一種知識時都能做到無師勝有師,所學知識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為此,教師有必要更新觀念,研究數學的智慧,分析數學的方法,努力使學生學會去學習、去思考去應用數學知識。
3.做好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
課堂練習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測量學生對知識掌握和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情況,以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必要的評價。強調檢測與反饋是基于信息化教學的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的原則。課件中的練習設計是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檢測反饋的信息可以及時調整并予以指導。教學課件對于練習的編寫也應該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并按照學生掌握知識的步驟進行設置。在進行網絡教學課件的設計時,我們對練習的設計作了以下處理:在練習題的題型上分為基本類型題、提高類型題、綜合應用型三類編排。基本類型題針對全體學生設計,嚴格控制難度,旨在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點的掌握,題量較多,以有利于后進生練習。提高類型題也針對全體學生設計,主要體現知識的相對系統和綜合,題型上求全求新,有一定的梯度和難度,題量多,前部分習題較易,而后部分難度則逐漸提升。綜合應用型練習針對中上等學生設計,除這部分知識外,還涉及其他章節(jié)的相關知識,題型要力求新穎靈活,能力成分明顯,綜合性強,難度較高。學生在學習完后要采用及時反饋的形式自己進行自我評價,這樣,可以及時知道自己知識掌握的情況,也能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便進行相應知識點的補救。
4.注重學生主體性教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認為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其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稑藴省访鞔_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此處提出了"學生主體性"教學,對此,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把握:
首先,教學思想的轉變。傳統教學重視教師的作用,其重心在"教"。教師是主導也是主體。教師采用的多是"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著力把知識生硬地灌輸給學生。于此,學生也能習得一些知識,但是思維訓練和智力開發(fā)多有欠缺?!稑藴省窂娬{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發(fā)揮數學在培養(yǎng)人的邏輯推理和創(chuàng)新思維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其由重"教"而轉向重"學",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讓學生"有所學",而且讓學生"想學"、"會學",智力也得以"學"。這種轉變是一大進步,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fā)現真理。"
其次,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同時體現在老師教授和學生自學探究兩種教學模式當中。一方面,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心里始終要有學生的存在,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要給學生參與的機會。老師在教課過程中要啟發(fā)學生思考,要采用提問等方式讓學生介入。另一方面,教師要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知識、獲得知識。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去"講課"。這樣學生就會主動地學好需要學習的知識。當然,要因材施教,要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不同的"授課任務"。
再次,教師作用的再強調。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但是教師依然很重要。教師不能像"滿堂灌"課堂一樣灌輸知識,但也不能作為一個消極的"旁觀則",其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教授型課堂姑且不論,在學生自主探索型課堂中,教師就需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做好引導和指導。要探索,但不能讓學生盲目的探索,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高效的探索;學生在行徑中會遇到困難與困惑,需要有教師的指導。教師不但要做學生的良師,而且要做學生的益友,要成為他們探索知識道路上的伙伴和助手。
5.挖掘生活素材,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
所謂數學意識,是指能用數學的觀念和態(tài)度去觀察、解釋和表示事物的數量、空間形式和數據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識和良好數感。新修訂的《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在教學中把教材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把教學情境生活化。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資源,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善于挖掘生活資源,采擷生活數學實例,通過數學活動,深切體會到原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就有數學,使學生增強數學學習興趣。其次,結合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養(yǎng)成主動地從數量上觀察、分析客觀事物的習慣,認識到數學符號、公式、圖表是表示、交流和傳遞信息的工具,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學生善于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數學的魅力。例如:在有關數學概念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實際的事物,分析它們的共同特征,讓學生從熟悉的具體的事物中理解一些數學概念。這樣,可以使學生從抽象的概念學習中解脫出來,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而且增強了學習效果。最后,創(chuàng)設"生活數學"情境,提高學生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設"生活數學"情境就是模擬生活,再現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fā)思維。
總之,學生的培養(yǎng)并非一日之功,作為教師要深入鉆研新教材,充分挖掘新教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教師更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同時給學生營造寬松、和諧、自由、平等、競爭的學習環(huán)境,增加學生對數學的喜愛程度。另外,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愛護和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存在著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jié)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獲得學習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