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筱卿
“小時候,我家的狗叼著鄰居家的兔子,而兔子已經死亡。我意識到,狗咬死了兔子。于是,立即將兔子清洗干凈,毛發(fā)吹干,放回鄰居家的兔籠,這樣或許就沒人知道了,我家狗就不會有麻煩。
第二天,鄰居說,他們家的兔子三天前就死了,埋在了樹林里,可是不知道哪個神經病,把兔子挖出來、洗干凈又放回了籠子。這時我才知道,是我錯怪了我家的狗。
這件事說明,表面看似合乎邏輯,但并不一定是真相。”
這是美劇《波士頓法律》(Boston Legal)里的故事,此時電視劇中的律師正在為她的當事人——一個慣犯小偷辯護。
警察在律師當事人身上搜到失主的錢包,但律師當事人堅持認為自己并沒有偷竊,只是因為失主錢包與自己的錢包極為相似,因而才誤拿。一般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為他進行辯護,但律師用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也就是故事,為當事人成功進行了辯護。
用故事補充客觀現(xiàn)實
故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為管理者或者公司的經營者,經常需要說服別人。要成功地說服別人,在本書作者看來,需要學會講故事。
很多人認為講故事是忽悠,是放棄客觀性,但本書作者卻指出,利用故事思維,并不意味著放棄客觀邏輯和具體結果,而是利用故事思維找尋自我和他人的情感、認知規(guī)律,以此補充客觀現(xiàn)實。
舉例來說,人們之所以會抵觸領導的決策,往往是因為他們不理解工作流程,或是缺乏宏觀印象。如果領導層建立了故事思維,學會講故事,并在故事中清楚描述重要決策的形成過程,加入決策人、決策時間、決策地點這類細節(jié),則有助于建立與員工之間的信任。而如果將來時間緊迫,無法過多解釋,也能讓員工根據以往講述的故事,推斷這次的決策與此前一樣,都是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做成的。
讓故事富有人情味
如何建立故事思維,講什么樣的故事最能打動人呢?
作者以他一個房地產朋友的經歷舉例。這位朋友經常做臨終關懷的志愿者,并將此記錄在博客中。有一次,他需要向政府申請一塊土地,他從自己做志愿者的經歷中得到啟示,于是向市政府展示他的誠意,顯示他明白自己想要開發(fā)這塊土地背后的歷史意義。
進而,他找到當地一所學校,用幾小時的時間,在歷史課上與三年級學生進行互動,讓他們用畫筆描繪當地的歷史事件。老師認為這是不錯的想法,而孩子們也非常樂于分享自己的繪畫。演講當日,這位房地產界朋友在幻燈片中加入了孩子們的畫。而在往日,他只會在幻燈片中插入從網站上搜到的歷史時間軸。
毫無疑問,他的演講打動了相關人員,幾周后,他就取得了建筑施工執(zhí)照。
“故事思維的關鍵在于,首先需要了解哪些故事能夠激發(fā)自己的情感,然后找到能夠激發(fā)他人情感的故事?!北緯髡叻Q,自身經歷就是最好的素材,將自己的個人經歷融入故事當中,演講就會變得更有人情味。
然而,盡管作者認為講故事很重要,但此書的重點卻非論述重要性,而是從方方面面指出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因而非常具有實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