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霞
為了進一步落實《關于進一步弘揚奧運精神建立和完善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意見》和《昌平區(qū)中小學志愿服務精神教育實驗方案》,讓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發(fā)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體驗志愿服務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增強學生對他人、社區(qū)、社會的服務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學校成立了由校長擔任組長的學校志愿服務精神教育實驗工作領導小組,各年級組長、品德教師、科學教師、美術教師、信息教師、??撠熃處煹榷嗝搪毠さ仍趦鹊膶嵤┬〗M。在教學實踐方式上,教師可利用教材獨立開展教學,也可采用多學科同上一節(jié)課、同一專題分工教學的形式實施教學活動,由品社、科學教師、班主任共同授課。集體備課與個體備課相結合,注重知識拓展、課后小結、資源共享。各班教學與年級(全校)上大課等形式交錯授課。課程共5單元,授課教師全面負責學生志愿服務知識的學習及書面檢測。
學生的活動形式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個人活動:在《學做志愿者》課程的實施中,引導學生在課上學習過程中自主收集課程相關信息資料,在各項志愿實踐活動中,樹立志愿精神,豐富志愿活動內涵,拓展個人發(fā)展空間。第二種是小組(社團)活動:校內學生在各中隊、小隊或學生社團中開展校內志愿服務,體驗團隊合作精神;校外學生自愿組合,自發(fā)建立小組,共同參與社區(qū)、社會志愿活動。第三種是集體活動:以班級、年級、學校為單位,集體參與一項主題志愿活動,內化修養(yǎng),體驗志愿服務的奉獻精神,實現(xiàn)自身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