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而,應該鼓勵學生多讀多寫,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對于中低學段的小學生而言,淺顯易懂、文質兼美的課文是他們接觸到的最直觀、最親密的學習材料。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緊扣文本、活用文本,扎實落實聽說讀寫的實踐訓練,并及時抓住文本和課堂生成所賦予的契機,引導學生去積累,去體驗,去感悟,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動手練筆。以下結合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次》的教學進行淺析。
一、立足文本,扎實教學生字
課標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識字教學要根據(jù)兒童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識字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識字教學情境,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以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如教學生字“侵略”,筆者首先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文中所述蘇格蘭遭到別國侵略可能會遭遇的種種可怕后果,再巧現(xiàn)“侵略”二字的古文圖形,追溯字源———“侵”是會意字,字形像個人,手又拿著掃把在一步一步地掃地;“略”是形聲字,左“田”右“各”,意思是各自的田地。侵略,字面上是指一個人拿著掃把掃了別人的田地,引申為侵犯掠奪別人的行為的意思。教學中,結合字理分析,把古義巧妙鏈接到今義,適時拋出構字小歌謠指導規(guī)范書寫:“侵,左窄右寬單人旁,橫山在上要扁小,中間部分來壓線,又字捺畫要出腳。略,田做偏旁變窄小,折文撇捺要舒展?!鄙鷦又庇^的畫面,深入淺出的講解,趣味橫生的小歌謠,既讓學生感受中國漢字構字的美妙,又讓他們輕輕松松地按照規(guī)范要求認真寫好漢字,為接下來的閱讀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體驗文本,品詞析句悟情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走進文本。感悟內涵,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并享受到審美樂趣。教學中,應聚焦文本獨特的語言現(xiàn)象,鼓勵學生自主讀文,在讀中品詞析句,在讀中揣摩情感,在讀中感悟蘊意,在讀中內化語言。鑒于此,筆者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詞句,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展開想象的翅膀,深入理解感悟,并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進入文本情境,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讓學生與作品中的主人公產(chǎn)生共鳴。教學第2段時,筆者有意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轉換,體會人物內心,及時有效地引導學生表情達意。筆者讓學生自己讀文,帶著問題思考:“從文中,你讀出來一個怎樣的布魯斯?”交流中,聚焦“唉聲嘆氣”“幾乎”這些關鍵詞,進行對話。筆者問:“同學們,此時此刻,你就是那個受了傷,躺在磨坊里的布魯斯,你在想著什么,一直唉聲嘆氣呢?”有的學生說:“萬一‘我失敗了,‘我的國家該怎么辦哪?”有的學生說:“‘我自己都受了傷,接下去‘我還能做什么呀?”有的學生說:“看來,這仗,‘我是打不贏了!”……學生說著演著讀著,讀出了一個“唉聲嘆氣”的布魯斯。為了更好地理解“幾乎”的語義,筆者還讓學生用“幾乎”口頭造句,在具體生活語境中理解“幾乎”的意思,從而弄明白,布魯斯雖然沮喪灰心,但是內心深處還是有一絲希望,還是渴望能夠趕跑侵略者的。第3段的文本內容淺顯易懂,不需要教師做過多的講解。教學中,筆者領著學生進行七次回讀。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一遍遍地朗讀蜘蛛不厭其煩結網(wǎng)的句子,感受蜘蛛的堅持不懈,在朗讀中加深了理解,受到了啟迪。
三、挖掘文本,聚焦“語用”表達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教學過程中,筆者時時突出學生的閱讀實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積累、運用語言,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對于第3段關于蜘蛛結網(wǎng)的描寫,學生在多次回讀中,見布魯斯所見,感布魯斯所感,體會到了蜘蛛結網(wǎng)的不易與堅持。這時,筆者引導學生聯(lián)系學過的、讀過的名言,說說感受,說話時試著運用文本語言進行表述,學習文中流暢的表達,并進一步領悟堅持不懈、不輕言放棄的道理。第4段的“跳”和“喊”形象地表現(xiàn)了布魯斯感動時的神態(tài),教學中,筆者用激情的語言不斷渲染:“難道‘我還不如一只小小的蜘蛛嗎?難道‘我要眼睜睜看著‘我的國家滅亡嗎?難道‘我要‘我的子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嗎?”在循序漸進的朗讀中,學生對文本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表達人物內心世界的表達方式有了較深的印象。課末,為深化蜘蛛結網(wǎng)帶來的啟示,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筆者讓學生代布魯斯寫動員書:“同學們,此時的士兵和人民經(jīng)歷了七戰(zhàn)七敗,他們也幾乎失去了信心,布魯斯會怎樣動員幾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來參加第八次抵抗呢?”接著,出示動員書提綱,讓學生互相說一說,再動筆寫一寫:親愛的士兵們,我看到一只蜘蛛結了七次網(wǎng)都被大風吹斷了??芍┲霙]有灰心,照樣從頭干起,第八次終于結成了一張網(wǎng)。我想, ,我號召你們 !成功一定會屬于我們的。這樣根據(jù)文本內容有機結合說寫,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遷移文本,滲透文體意識
不同的文體有自己獨特的文體特征,閱讀教學應適當關注到文本的文體特點,注意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把握文體意識?!兜诎舜巍肥且黄N含深刻道理的外國歷史故事,它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進行講述。新課伊始,初讀課文后,讓學生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誰在哪里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說了什么,做了什么,結果怎樣。在交流中滲透有關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等六要素,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再組織學生試著概括課文大意時,告訴學生,這是歷史上真實的故事,激起他們更加濃厚的閱讀興趣。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語言實踐感受歷史故事的特點,比如,采用激情朗讀、講述分享、情境體驗、角色扮演等策略,讓學生喜愛歷史故事類文本,在喜歡中感知歷史故事所帶來的啟迪。只要教師們如此這般堅持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把握文體特征的能力,今后學生再遇到歷史故事類的文本時,類似的方法可以被遷移到新的閱讀實踐中,文體意識自然可以得到發(fā)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霞浦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