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周艷
摘要:在當下日益重視和強調培養(yǎng)高素質應用型外語人才的背景下,伴隨英語專業(yè)基礎課程綜合英語教學改革的進行,綜合英語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勢在必行。結合實例,探討綜合英語課程考核改革的實踐之路,并對綜合英語教學改革提出建議。
關鍵詞:綜合英語課程;考核改革;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H31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8012902
為改進教學方法,深化教學改革包括探索相應的考試方式的改革,經(jīng)課程組申請、教務處審核批準,綜合英語Ⅲ獲準為2014—2015學年第一學期課程考核改革課程,試行班級為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2013級三個師范班和兩個非師范班,共151名英語專業(yè)本科二年級學生。這次考核改革主要是增加了平時考核的比重和項目,將形成性評價引入綜合英語這門英語專業(yè)基礎課的評價體系中,使考核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英語語言運用能力以及分析、思辨能力。
一、綜合英語課程考核的現(xiàn)狀和改革的必要性
綜合英語的教學目標就是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使學生循序漸進提高英語閱讀能力,了解各種文體的特點,具備較好的口頭和書面綜合運用能力。作為主干課程,綜合英語在一、二年級階段開設,跨度為四個學期?!陡叩葘W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明確提出:“21世紀的外語人才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專業(yè)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好的素質, 而考試制度和考試方法的完善作為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綜合英語課程的考核一般都是安排在期末進行,一次性閉卷考試以客觀題為主,側重考核的是知識的積累和記憶,卻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考核和學生創(chuàng)新、應用、實踐能力的檢驗。這與當下高校“注重和強調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是違背的,所以有必要加強考核評定工作,使考核能夠更加科學化、合理化。為此,根據(jù)綜合英語Ⅲ的課程特點嘗試進行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把傳統(tǒng)的對成績的一次考試評定分散到學習過程節(jié)點的質量控制上,以達到“對教學的全程監(jiān)控,不斷總結提高”的目的[2]。
二、綜合英語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進
有別于一年級的綜合英語課程,綜合英語Ⅲ對學生的語言輸入和輸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課文材料多選自英美文學的經(jīng)典作品,歷史、文化知識覆蓋面更廣,思想更加深邃,語言難度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英語專業(yè)二年級的學生不能局限于聽說讀寫的熟練程度練習,而應該在注重語言的流利度和準確性的同時,學會邏輯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并且對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思想、文學要素有較為系統(tǒng)的了解。為了達到以上目標,綜合英語Ⅲ課程組對原有傳統(tǒng)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學期總成績的認定方案,即各類考核所占比例為:階段測驗10%(3次成績累計得平均分);作文10%(2次成績累計得平均分);讀書報告10%(1次根據(jù)評分細則判分);Presentation 10%(1次根據(jù)評分細則判分);辯論10%(1次根據(jù)評分細則判分);期末考試50%(根據(jù)題量及評分細則判分)。
(一)過程性考核
本課程過程性考核包括了階段測驗、讀書報告、課堂展示、寫作能力測試和辯論五種形式,共八次考核。
1階段測驗主要考察學生階段性學習情況,目的為了促進學生平時對專業(yè)課學習的投入,扭轉“期末突擊死記硬背”的不良學風。內容以書本為主,書面形式,基礎課每三單元進行一次,一學期共進行三次,內容包括詞匯、語法、閱讀和翻譯等。測驗過后,教師及時進行批改講解,并公布成績。各平行班級的單元測驗于同一時間舉行,出題工作由同一課程教師協(xié)同完成。
2讀書報告考察學生課外閱讀量,書面形式,共一次。教師于學期初列出原文書單,學生自行選擇一本閱讀并完成讀書報告,考核在期中之后進行,評分以讀書報告的語言和對原作的理解深度為標準。
3課堂展示考察學生的口語和解說能力,形式不限,鼓勵創(chuàng)新,共一次。教師根據(jù)每單元課文內容設計課堂展示話題,三至四人小組作業(yè)(每位組員必須進行展示);每次展示之后教師應及時給予點評并打分,標準為口語的流暢程度、內容條理性、邏輯性,眼神交流,創(chuàng)新性等。
4寫作能力測試為書面形式,當堂進行,共兩次分別在期中前與期中后進行,內容主要為便條寫作和話題布置作文。
5辯論考察學生口語能力并拓展其思辨能力,共一次,于期中前后進行。辯論以辯論賽的形式(推選八名學生為辯手,其余擔任評委)展開,教師根據(jù)課文內容設計相關辯論話題,敦促學生課下對該話題進行資料搜集,課上進行辯論??己藢ο蠓譃閮深悾恨q手(學生)和評委(學生),辯手得分等級高于評委。對辯手的評分標準為語言流暢程度、眼神交流、反應能力和思辨能力;對評委的評分標準為口語能力和參與程度。該考核在辯論賽結束后即公布得分,評出“最佳辯手”并推薦參加學院舉辦的“模擬聯(lián)合國”(MUN)大會以及“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和辯論賽院級選拔賽。
(二)期末考核
基于平衡的考慮,考試題型包括單詞拼寫、詞形變化、詞匯多項選擇、完形填空、短文閱讀、語篇段落翻譯、寫作等??荚噧热莞鞣N技能考查所占比例分別為:釋義、詞語派生10%;語法、詞匯30%;語篇完形10%;篇章仔細閱讀30%;段落翻譯10%;短文寫作15%。
三、考核方式的反饋
制定“階段性考核+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評分制度后,經(jīng)過綜合英語Ⅲ的教學實踐,從記錄的歷次成績來看,同學們進步明顯。90分以上一檔從無到有;80—89、70—79這兩檔的人數(shù)最多,也是依次遞增的;60—69分數(shù)段的人數(shù)是依次遞減的,不及格人數(shù)無。而期末考試也印證了這一成績變化??己巳〉昧肆己玫男Ч趯W生網(wǎng)上匿名評教中得分較高:90%的學生認為加大平時考核比重對于自身有促進作用,通過此次考核方式改革學有所獲,而無一人認為無收獲,反映了學生對此方式的歡迎和肯定。平時測評占到50%,既釋放了學生期末考試的壓力,又增加了平時的學習動力。最終成績評定既拉開了檔次,80分、70分、60分的優(yōu)良中分檔符合競爭生態(tài)分布,又體現(xiàn)了公平和公正。作為教學手段,考核方式改革促進了課程建設,增強了公平競爭的意識,形成了良好的考試氛圍,調動了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不再只集中在分數(shù)結果上,而是強調學習過程中的思考、綜合和積累,以及試卷分析和反饋等重要環(huán)節(jié)。
四、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一)夯基礎、求精準
仔細比較學生的幾次平時考核與期末測試,筆者發(fā)現(xiàn)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些忽略的細節(jié)。以綜英Ⅲ為例:學生對部分詞匯的意義、用法及構詞法的規(guī)律仍然知之不深,在期末考核中專門考核詞語運用水平的題型中失分較多。主要原因還在于他們對于一個單詞在語篇里該有的語意和語用的正確的變化形式掌握不牢靠,理解不正確。經(jīng)過一年半的專業(yè)學習,學生的詞匯量增加不少,但語法領會能力有待增強,對單詞變化形式的掌握并不牢靠。在下一階段的考核改革中,筆者所在課程組將在平時考核的項目中設立一個專項,用來考察學生的詞匯運用水平,以督促其進一步加深對英語語言構詞法的學習以及運用,注重構建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即夯基礎、求精準。
(二)寬口徑、求拓展
除了語言知識的培養(yǎng),綜合英語教學更應該是“通識教育、博雅教育、素質教育”,鼓勵學生積累各種知識、注重邏輯思維訓練,最終培養(yǎng)高等教育所倡導的具有廣博知識、優(yōu)雅氣質和思辨能力的綜合型人才[3]。今后將進一步通過科學合理安排平時的作業(yè)測驗等學習活動,使學生漸進性地步入課程學習正軌;通過平時考核和檢查,及時充分反映學生學習的各方面情況,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適時有效地加以解決。同時對課堂中所融入的新觀點、新見解以及國內外語言文學學術發(fā)展動態(tài)進行考查,以檢查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完成此類任務的思考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分析(因果)、綜合、比較(共性)、對比(差異)、分類(層次)、關聯(lián)(順序)、推理(邏輯)、組織(結構)、想象、假設、預測、抽象、概括、評價等思維技能”[4],思辨能力從而得到訓練和培養(yǎng)。
考核評價是對教學績效的最終確定。因此,這種確定的方式應該是在公開、透明和多元化的基礎上,由此體現(xiàn)客觀、公平和公正,避免出現(xiàn)“印象分”的隨意現(xiàn)象。階段考試成績根據(jù)不同章節(jié)的教學要求運用課堂展示、階段單元測驗、作文、書評、辯論等方式獲得信息反饋,考核標準進一步細化、量化,使其具有系統(tǒng)性和長效性,能夠切實督促學生將綜合英語學“實”,學“活”[5]。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43.
[2]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1—257.
[3]肖禮全.英語教學方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1—200.
[4]韓少杰,王小英.英語專業(yè)精讀教學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外語教學,2009,(6):67—70.
[5]戴煒棟,張雪梅.英語專業(yè)教學測試、英語專業(yè)教學與發(fā)展及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體系[J].外語測試與教學,2011,(1):14—25.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