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濤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是一種生產(chǎn)力,學會運用科學靈活的說理藝術去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灌輸給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從而更好地達到調動人的積極性,啟發(fā)人的自覺性,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性,促進企業(yè)團結和諧,增進理解,實現(xiàn)企業(yè)和個人全面協(xié)調和持續(xù)發(fā)展的目的,進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實效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說理;藝術
說理,即向受教育者講道理。是基層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工干部的必備素質。講究說理的藝術,指在說理時采取藝術手段,使教育對象心悅誠服,增強教育效果,達到教育目的。
一、說理時易犯的幾種“常見病”
教育者在說理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xiàn)以下幾種“常見病”,從而影響教育效果。
道理膚淺。教育者理論根基不牢,說理時,不能充分運用理論根據(jù),只是從表面上闡述一些膚淺的道理。比如:對于一些純理論性的問題,只能從表面和淺層次上判斷其正誤,不能從根本上分清是非,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當教育對象“刨根問底”時,便束手無策了。
道理空洞。說理時,理論脫離實際,言之無物,一味地講大道理,講空話,而不能用發(fā)展的觀點分析暫時出現(xiàn)的困難,幫助干部職工解除思想困惑,結果講出來的道理,職工不愿聽。
道理零亂。講理時條理不清,層次不明,思想缺乏邏輯性,語言缺乏嚴密性,所講的道理與主題毫無聯(lián)系,使人聽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產(chǎn)生反感。
道理庸俗。有的教育者專講小道理不講大道理,過分地簡單化、庸俗話。如:在做思想工作時,有的說“咱們都是哥們兒、姐妹兒,只要你聽我的,沒虧吃。”這樣說,可能會暫時收到一些效果,但久而久之,就會使戰(zhàn)士思想誤入歧途。
道理偏激。不能辯證地看問題,死鉆牛角尖,只講一面理,結果把道理講偏了,講歪了。如:對人們深惡痛絕的假冒偽劣商品問題,有些人在說理時不是積極地去正面引導,而是講些“當前就是這個形勢,沒辦法”之類的話,甚至同教育對象一起發(fā)牢騷、講怪話,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道理薄弱。主要是指缺乏原則性,教育者的政策、理論水平較低,對于一些錯誤思想和不良傾向,不敢碰硬,不痛不癢,很難使被教育者觸及思想實質,受到深刻教育。
道理陳舊。就是不能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問題,一個道理經(jīng)常講,內(nèi)容總是老一套。甚至用一些過了時的陳言舊論來解釋當前新形勢下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
二、說理者應克服的兩種思想障礙
犯“常見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源主要還是教育者自身的問題:一是個別教育者認為當前的教育對象,思想開放,觀念更新,頭腦靈活,大道理聽不進去了。二是個別教育者認為時代發(fā)展了,環(huán)境改變了,有些大道理講不清道不明,不管用了。這兩種思想障礙和模糊認識是極其錯誤和有害的。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做到:
要對職工有信心。應看到,有的職工對政治教育不感興趣,對大道理持懷疑態(tài)度,只是個別現(xiàn)象,并非主流。渴望真理、追求真理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內(nèi)在動力,我們的職工絕大多數(shù)是要求上進的,他們是渴望真理的,特別是在他們對一些現(xiàn)實問題感到困惑時,更需要用真理去指點迷津,滋潤心田。職工思想開放,要求進步,不是什么道理都聽不進去了,而是對我們教育者的要求更高了。只要我們善于發(fā)揮說理的藝術效果,并且所講的道理客觀正確、有科學性,且能針對他們的思想實際,是易于被他們接受的。著名演講家、教育家李燕杰、曲嘯等,他們的教育演講曾傾倒了億萬聽眾,為什么會受到億萬聽眾的歡迎,產(chǎn)生如此強烈的反響和共鳴?原因就在于他們講的是真理,并且充分發(fā)揮了說理的藝術效果。當前,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雷鋒精神仍然深深扎根于時代的土壤中,被繼承和發(fā)揚;孔繁森、李國安、徐洪剛等雷鋒式的人物層出不窮,他們的精神時刻激勵著我們的職工,這說明了什么呢?這正說明我們的職工是渴望真理、追求真善美的,因此,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對職工有信心。
要對真理有信心。在當前的形勢下,大道理不僅能講清,而且能指導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解除思想困惑。對于職工遇到的實際困難,的確不是一兩句道理所能解決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代替解決實際問題,但可以通過說理來解決職工不能正確對待困難的思想問題,從而穩(wěn)定他們的思想,激發(fā)他們正視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熱情和勇氣。俗語說“邪不壓正”,真理必然戰(zhàn)勝謬誤,這是客觀的規(guī)律。
三、 講究說理藝術,增強教育效果
說理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說理者能否講究藝術性。說理的方法多種多樣,但通常運用的有以下幾種:
1、寓理于情,情理結合。說理者的情感流露對職工有著直接的影響。說理時如果能寓理于情,情理結合,使受教育者感到和藹可親、可信,彼此感情就容易溝通,所講的道理就容易被接受。相反,在說理時總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甚至急躁發(fā)怒,就會使職工產(chǎn)生低觸情緒,影響說理效果。因此,教育者在說理時,應努力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力求做到心情愉快,態(tài)度和悅。
以情感人,力量巨大,但也有局限性?!皠又郧椤钡哪康氖恰皶灾岳怼保瑑H僅停留在“動之以情”上,一味地“同情”,而不能充分說理,或者有意回避真理,講偏道理、俗道理,是遠遠達不到說理效果的,甚至會起反作用。成功的說理應該是:理為“紅花”、情為“綠葉”,以情為理服務,通過情這一紐帶,在感情的交流中灌輸正確的道理,激發(fā)教育對象的真摯情感,通過以情感人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講究語言的藝術。再正確的道理,如果不能用語言很好的表達出來,也達不到教育效果。因此,講究語言的藝術,十分重要。
要學會“模糊”。這里所說的“模糊”,不是含糊不清,而是指講究語言表達策略――即藝術性。比如:在說服教育犯錯誤的同志時,對方如果有抵觸情緒,說理者就不能得理不讓人,以免抬起“杠”來,造成僵局,而是給對方留有面子和余地,對其錯誤“點到為止”。如:“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振作精神重新做好”之類的話,似乎模糊,但實際上已經(jīng)闡明了是非,對方易于接受。
要學會委婉。就是語言要含蓄,在充分尊重對方、滿足其心理需要的前提下,采取“迂回戰(zhàn)術”,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實際上你優(yōu)點很多,但這件事做的很不理智”,這樣說就比較委婉。
要學會“啰嗦”。這里所謂的“啰嗦”,不是指絮絮叨叨,而是指要有耐心。有位思想政治工作者針對個別職工感到“新時期不需要奉獻精神”的錯誤認識,上了一堂教育課。 他沒有簡單地講奉獻精神的內(nèi)涵、宗旨等大道理,而是耐心地把話題“拐”到人們之間互相幫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對方感到每個人都在幫助和被幫助之中,幫助者就是奉獻,使職工一下子從中悟出了道理。
要學會幽默。在特定的說理內(nèi)容和環(huán)境中,恰到好處地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也能有效增強說理表達效果和對聽眾的吸引力,在實踐中應注意學習掌握。
3、順勢說理,辯證說理及其他方法?!绊槃菡f理”就是教育者在說理時采取誘導的方法,讓對方的心理和情感變化趨勢按照教育者的意向發(fā)展,繼而再順水推舟、見縫插針、隨機說理。這樣明是順應對方,實則已在“順勢”的過程中把教育者要闡述的道理灌輸給了對方。對剛愎自用的人,采取這種“以柔克剛”的方法,較為有效。
“辯證說理”即指說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對待,視時間、人物、事件、地點等客觀條件的不同,靈活地選擇說理的時機、環(huán)境、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一概而論。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手段――說理,它不是一種簡單的言談,需要發(fā)揮藝術的魅力;它不但需要有較強的政治性、原則性和思想性,還要有一定的科學性、生動性和靈活性。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它作為一門藝術,有待于我們?nèi)パ芯?,去探索,使之更加適應企業(yè)發(fā)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