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竇娥作為《竇娥冤》的主人公,是貞孝烈女的典型,作者關(guān)漢卿通過特殊的藝術(shù)處理,將其形象拔高到文學(xué)可欣賞的水平成為一個悲劇的代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
【關(guān)鍵詞】典型;殉道者;孝;貞;抗?fàn)?/p>
《竇娥冤》是我國元曲藝術(shù)的一朵奇葩,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關(guān)漢卿的悲劇創(chuàng)作的代表。據(jù)《關(guān)漢卿戲劇人物論》“劇中最護出現(xiàn)的‘肅政廉訪使,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才有的事),因此可以斷定該劇為關(guān)漢卿晚年之作?!保ā对贰肪戆耸┛芍獎∽鲃?chuàng)作時間,該時間所代表的社會背景對我們研究竇娥這一人物有重要意義。竇娥是悲劇的代表,其重要意義是“在一定時代里,各階級婦女的社會地位因性別的相同而具有共同性。元雜劇的婦女形象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婦女社會地位的共同特征?!?/p>
竇娥是一個弱勢的、被壓迫的堅貞的普通婦女形象。
首先,“冤”即說明她是不幸婦女的典型。之所以不幸,來源于當(dāng)時婦女地位的低下與封建法律、道德的束縛和不可控因素、諸多災(zāi)難加于一弱女子的結(jié)果。一,她窮。除了“女無財產(chǎn)”,她本身家境也十分貧寒。竇天章語:“我也只為無計營生四壁貧,因此上割舍得親兒兩處分?!保ㄏ蓞巍べp花時)因此,追隨“三歲喪母”而至的就被進京趕考的父親賣作童養(yǎng)媳以換盤纏,這又是第二、三處不幸。竇天章賣出竇娥供蔡婆早晚使用的事實反映封建時代父母對子女的所有權(quán)及支配,婚姻也由“父母之言”所定?!抖Y記·昏義》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比珵槔妗⒆嫔?。竇娥作為財物等價物來抵債,這更使她不幸!第四處則是“至十七歲與夫成親,不幸丈夫亡化,可早三年光景,我今二十歲也?!本吧倜酪仓恍ξ夜录夜讶?,怨婦愁緒盡顯。第五處不幸恰是全劇重點——蒙冤而死。
其次,她是單純樸素的老百姓。她道“莫不是八字兒該載著一世憂”(油葫蘆)“莫不是前世里燒香不到頭,今也波生招禍尤?勸今人早將來世修。我將這婆侍養(yǎng),我將這服孝守。我言詞須應(yīng)口?!焙萌撕脠蟮臉闼靥烀^,甚至對腐敗官府的天真的信任,都是竇娥作為一介小民質(zhì)樸善良的體現(xiàn)。
再次,她是綱常倫理的“殉道者”,是堅貞守志的節(jié)婦、孝婦之典型。明脈望館藏《古名家雜劇》中《竇娥冤》的題目就是“后嫁婆婆忒心偏,守志烈女意自堅”;孟稱舜《古今名劇·酹江集》評第二折(賀新郎)一曲說“逼真孝烈婦口氣”即可見一斑。“守志、烈女、孝”此類字眼都是對竇娥的概括,甚至有“扁平化”趨向——一提“孝”與“貞”,便能想起竇娥。
竇娥是“孝”的代名詞,《元典章》云“殺祖父母,父母,妻妾殺夫,奴婢殺主,不赦”。細節(jié)處,她要“將這婆侍養(yǎng)”“將這服孝守”;又關(guān)心蔡婆的安危和飽暖。最直接正面的表現(xiàn)是她為了“孝”甚至犧牲自己頂罪“情愿認藥殺公公,與了招罪。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黃鐘尾)這是為“孝”而發(fā)的無奈且悲壯之語。臨刑還怕嚇壞了婆婆,翻案后又囑父親收養(yǎng)蔡婆。側(cè)面表現(xiàn)則有竇天章不分青紅皂白的責(zé)罵“你這小妮子,老夫為你啼哭得眼也花了,憂愁的頭也白了,你劃地犯下十二大罪,受了典刑!”可見當(dāng)時對“孝”之重視,而竇娥翻案也恰恰是因“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殘生壞”(雁兒落)。
竇娥是“貞”的代名詞,為了貞潔也可犧牲性命,一切以“綱常倫理貞節(jié)為重”。她沒有對蔡婆惟命是從,而多嘲諷;敢于與無賴張驢兒對簿公堂;臨死還發(fā)出三樁誓愿以證清白;為此,她才得以伸冤,竇天章才愿意為其翻案。
竇娥為貞孝兩全,最終死亡,說她是“殉道者”是不過分的,她所信仰與賴以存在的綱常倫理辱沒不得。
最后,她是具有反叛意識的覺醒者。即便有人認為竇娥的反抗是為了“綱常倫理”,但不應(yīng)因此否認其抗?fàn)巸r值。僅上公堂,在女性“不唱雄曲”的時代也有十足的反叛意味?!杜]》要女性“清閑貞靜,守節(jié)齊整,行己有恥,動靜有法”。雖做到了貞、守節(jié),卻又失了清閑與靜。另外,竇娥有強烈的抗?fàn)幰庾R,敢于與惡勢力作斗爭。竇娥挨打,是萬千百姓挨打的縮影,但萬千人沒醒竇娥醒了,認清了官府之丑惡并發(fā)出聲討“……這都是官吏每心無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一煞)將矛頭對準(zhǔn)一陣猛刺!
竇娥的反抗性,超出其普通老百姓的本色,但也正是這一面形象更突出了竇娥的貞與孝。
塑造竇娥的“孝烈女”形象關(guān)漢卿費了苦工。
一是對比。將竇娥的抗?fàn)幮耘c蔡婆軟弱無原則對比。蔡婆只道“我性命都是他爺兒兩個救的,事到如今,也顧不得別人笑話了。”而竇娥義正言辭“婆婆也,怕沒的貞心兒自守”(賺煞)。哀蔡婆之“不爭”,贊竇娥之剛烈;同時,將張驢兒無賴嘴臉與竇娥毫不留情的“兀那斯,靠后!”的對比,一正一邪更突顯她貞烈之至。
二是典型化與超本色夸張。竇娥的不幸是將所有婦女可能遭遇的不幸集于一身,除了自身的各種不幸,還有社會強加給她的不幸,使其不幸更加典型,更能引起同情。這種典型化手法,使竇娥的“這一個”具有了普遍意義,代表了更廣大的群體。而那被濃縮于竇娥一身的打得她“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肉都飛,血淋漓”的大棍子,也是典型化的手法,不知有多少百姓,在昏庸無能的官吏的大棍子下痛不欲生。超本色夸張則運用于將竇娥塑造成歌頌對象。在公堂上大膽申辯、抗?fàn)?,是大多?shù)只能屈服于棍棒淫威之下的普通老百姓無法做到的。這種超本色的書寫,突破現(xiàn)實將人物形象拔高,跳脫于時代成為可歌可泣者,而不是生活中被蹂躪的任意一個,讓竇娥成為獨特的“這一個”。
三,奇幻。竇娥形象的集中體現(xiàn)就在“鬼魂戲”中。有些觀點簡單地歸為“迷信”。雖說鬼魂可以說是關(guān)漢卿的一種宗教寄托,但更是升華(或者說“神化”)人物形象的手段。在現(xiàn)世中,竇娥的維護孝與貞節(jié)的斗爭固然失敗了,但其抗?fàn)幨菚r刻進行的甚至到死也不屈的,為了延續(xù)這種精神,就將竇娥的“抗?fàn)幹辍蓖懈督o鬼,這樣一來,不僅是生前在為自己的堅貞不屈而抗?fàn)?,死后更是難平胸中抑郁之氣——繼續(xù)不懈斗爭。另一奇崛之處是三樁誓愿。三樁誓愿,本身則奇,違背自然和人的規(guī)律;進而,手起刀落之間,三年之后,三樁奇愿竟都實現(xiàn)了,這就更突破了常規(guī),又是一奇。正是這兩奇,驚呆了劊子手,驚呆了讀者,也讓所有人更深信竇娥所言非假,所死極冤??鋸埑F(xiàn)實的手法,使竇娥的悲劇形象更深入人心,增加了一種奇異色彩。
正是通過這些手法,或鮮明對比,或奇特異常,才將本來萬千百姓受欺侮的形象和社會之壓迫凝聚于竇娥一身及其悲劇之中,又在此基礎(chǔ)上升華成一個有“抗?fàn)幹辍钡母]娥,使《竇娥冤》歌出“不幸婦女之雄曲”,而竇娥也成為千百年來在悲劇中不斷抗?fàn)幍墓?jié)婦、孝婦的典型。
【參考文獻】
[1] 黃 克, 著. 關(guān)漢卿戲劇人物論[M]. 北京: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84.
[2] 郭英德, 著. 元雜劇與元代社會[M]. 北京: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1996.
[3] 班 固. 白虎通德論[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4] 羅斯寧. 元雜劇和元代民俗文化[M]. 廣東: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 陳才訓(xùn), 呂靜芬. 竇娥·節(jié)婦·孝婦——竇娥形象的文化意蘊及其解讀[J]. 延安大學(xué): 社會科學(xué)版, 2005,27(1):83-86.
【作者簡介】
方學(xué)敏(1994—),女,廣東揭陽人,華南師范大學(xué)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