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華
摘 ? 要:廣東漢劇,被周恩來總理親切的稱為“南國牡丹”,迄今為止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屬于具有獨特藝術風格和地方藝術特色的廣東三大劇種之一,成為了廣東客家人的文化瑰寶。同時,在2008年的時候被列入到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代化經濟的挑戰(zhàn)之下,已經對廣東漢劇的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廣東漢劇《詩娘》為例,對廣東漢劇的藝術特點進行了分析,并且針對廣東漢劇發(fā)展的時代性以及藝術性提出了幾點措施。
關鍵詞:廣東漢劇;詩娘;時代性;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J825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7-0146-02
廣東漢劇,其音樂唱腔以西皮、二黃為主,唱腔整體結構屬于板腔體,其中兼有大阪、昆腔、佛曲以及民間小調等,以其質樸醇厚、悠揚典雅以及古樸剛建的特點深受海內外觀眾的喜歡。在新時代當中,需要在傳統(tǒng)廣東漢劇音樂唱腔的基礎上,進行不斷的集成和改良創(chuàng)新,以此來實現傳統(tǒng)特色精華和現代有機結合的良好現象,有效提升廣東漢劇的藝術性與時代氣息,使其更加深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得到不斷的發(fā)展。
一、新編廣東漢劇《詩娘》概述以及音樂特點
(一)劇本故事梗概
詩娘,主要講述的是自梳女的故事,最先起源于嶺南地區(qū),在明清時達到繁盛,到了明末清初就呈現出衰落現象的女子群落,屬于嶺南第五當中獨有的一種社會現象,在清朝后期的時候達到頂峰。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在1903年的近千名女子當中,婚嫁者不過數人;到了1909年的時候,出嫁記錄人數則為0①。在這些女子當中,為了打破封建的傳統(tǒng)制度,獲得經濟方面的獨立,對于“三綱五?!?、“三從四德”等封建社會對女子所形成的枷鎖,進行不斷的對抗,成雙結對的將發(fā)髻梳起,以此來表示自己對封建社會對于婦女這一群體的束縛,向往自由,追求人性的自由,公然反抗婚姻。在嶺南大地上,上演了一幅幅不斷前行的人生,在歷史的長河當中,留下了鮮明的一筆。
(二)音樂特點
在廣東漢劇《詩娘》當中,主要對三個角色進行了詮釋,利用不同的音樂唱腔表達了自梳女凄美的故事,這三人分別是詩娘、大家姐以及雅琴。
在詩娘的音樂唱腔當中,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在傳統(tǒng)曲牌載體下的音樂的無限延伸,體現出了廣東漢劇傳統(tǒng)唱腔的方式,即為如泣如訴、含悲帶怨。其中,以廣東漢劇獨有的藝術方式,來對詩娘的形象進行了描繪,充分體現出了詩娘為了追求自有天堂的向往,從而自梳發(fā)髻??烧l知造化弄人,詩娘遇到了塵緣未了的愛情,最終墜入深淵,生動形象的塑造出了追夢人。
在大家姐的音樂唱腔當中,根據唱腔的設計,利用了不規(guī)則的6字句唱詞來營造出婉轉凄涼的音樂環(huán)境。而且,大膽融合了合唱,來形成了豐滿的聲音,從而使得音樂更加扣人心弦。
在雅琴的音樂唱腔當中,根據唱腔進行了5字句唱詞的設計,從而使得其音樂線條更加明朗,音樂主線更加連貫。在強化音樂人物性格的同時,也對人物形象有了更深一層的塑造。
(三)藝術特征
廣東漢劇,屬于廣東三大劇種之一,舞臺語言多使用“中州音樂”,音樂唱腔極其優(yōu)美,伴奏音樂主要以廣東漢樂為主。
在音樂創(chuàng)作特征方面,《詩娘》的出場順序分為五個場景,每一個場景的音樂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引子音樂方面,采用了《出水蓮》,由3個小節(jié)的兩個樂句來共同組成一個樂段,對主人公的品格進行了深化的同時,也可以營造出一種凄美的場景,將主人公的心境表現的淋漓盡致②。第一場音樂創(chuàng)作當中,采用廣東傳統(tǒng)的漢樂,將傳統(tǒng)曲詞的規(guī)律性打破,以此來制造出了矛盾沖突,集中體現了人物本身的形象。第二場音樂主要利用客家民間音樂小調等音樂素材,來進行表現,使得和題材進行不斷的貼近,塑造出了生動形象的氛圍。第三場音樂,主要利用正兒黃原板,來表現出憂郁婉轉的氛圍,通過下行走勢的旋律,表現出了傳統(tǒng)音樂和主體音樂的有機結合,從而表現出了主人公的內心活動。第四場音樂創(chuàng)作,為了表現出主人公強烈的反差以及矛盾,利用反而黃散板的方式,表現出矛盾沖突下的人物形象。
在主體音樂特征方面,利用了兩端主體音樂,表現出了主人公的品格。第一段主體音樂利用廣東漢樂清樂的《出水蓮》,來表現出了主人公對封建禮教的不滿;第二主題音樂則采用了《月光光》的方式,充分體現出主人公的愛恨情仇,詩化了主人公的情緒。
二、提升其時代性以及藝術性的有效措施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們的審美欣賞水平也在不斷的發(fā)生變化,因此作為廣東漢劇來說,需要及時將人們的審美觀念和欣賞水平進行全方位的把握,積極轉變思想觀念,提升其時代性和藝術性,以全新的面貌來使得傳統(tǒng)文化瑰寶贏得市場地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首先,廣東漢劇作為一門傳統(tǒng)的戲劇藝術,具有技術性強且藝術性高的特點,對于傳統(tǒng)技法的要求是相當高的。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以前,經常會看到老、中、青年專業(yè)人員在進行練習,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③。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此種濃烈的學習氛圍已經不復存在。在此種情況下,就需要進行基本功的訓練,將演出的質量進行全面的提升,并且可以向專家以及漢劇的前輩進行請教,以此再次營造出一種良好濃烈的學習氛圍,提升自身的藝術功底,從而提高藝術質量。
其次,還需要利用本土的語言優(yōu)勢。廣東漢劇的演出當中,以“中州音韻”和普通話作為舞臺語言的最基本優(yōu)勢,在閩西南地區(qū)甚為流行,甚至一度成為了廣東漢劇的演出根據地。但是在各種因素的制約之下,廣東漢劇在市場方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需要對漢劇本身的時代性進行不斷的提升,轉變原有的傳統(tǒng)觀念,提高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將其自身的語言優(yōu)勢不斷的發(fā)揮,重新贏得自身的演出市場。在原有的市場基礎上,進行鄉(xiāng)親牌和老板牌的加深,擴展自身的演出服務層面,以獲取更高的藝術收益。
另外,關于漢劇自身方面,需要提升高雅的藝術精品,積極采納各種地方民間藝術精華,在增加劇本演出本身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后備人才。比如,在《詩娘》的詞曲機構方面,為了集中突出戲曲當中的人物角色在瞬間之間的變化,利用音樂當中的旋律線性結構將音樂當中的聲音、音色以及起伏快慢等情況來進行集中體現。在廣東漢劇的傳統(tǒng)聲調當中的曲詞結構,一般采用的是七子句的方式。在新編廣東漢劇《詩娘》的唱段當中,按照傳統(tǒng)的唱腔設計的基礎上,根據劇情和人物角色的實際情況,來將字句進行了縮短,從而使得其中的音樂線條更加明確清晰,對人物形象和性格的體現更加明確。
與此同時,《詩娘》為了能夠更加準確的將劇情進行表現,達到“字正腔圓”的效果,還在各大場景劇情當中,根據不同人物角色的實際情況加入了不規(guī)則的長發(fā),打破了傳統(tǒng)唱腔的方式,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又比如《詩娘》在唱腔的音樂設計方面,打破了傳統(tǒng)廣東漢劇聲腔的方式,將整體的劇情和舞臺進行了有機融合,營造出了一種更加優(yōu)美的聲腔。同時在劇情的需要下,演員對于劇情當中情緒的起伏進行了充分的表現,為了將聲音的層次感體現出來,更是在中間部分對民族女生小組唱進行了加入,將傳統(tǒng)的戲曲長發(fā)和發(fā)聲演唱進行了有機融合,從而使得聲音的層次感更加豐富,將人物性格的矛盾體現的淋漓盡致,強調了音樂的特性,對現代和傳統(tǒng)的音樂進行了有機組合。
最后,在其他因素方面,也需要進行不斷的創(chuàng)新,突出體現了時代性,比如在樂器方面,《詩娘》當中在保留了傳統(tǒng)樂器的基礎上,也對現代樂器進行了融合,比如大提琴、小提琴、低音提琴以及合成器等,對廣東漢劇音樂唱腔的審美力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音響的層次結構方面變得更加豐滿,人物性格的張力方面表現的更加突出。在舞臺方面,改變了以往傳統(tǒng)單一的舞臺布景,運用了現代化的方式來勾勒出更加富有深意的背景環(huán)境,使人身臨其境,讓不同層次的觀眾可以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來感受到人物內心的發(fā)展變化,有效烘托出了舞臺氣氛,呈現出了別具特色的視覺盛宴。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當中,客家音樂文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廣東漢劇的繁榮昌盛和客家人的精神是息息相關的。在現代經濟不斷發(fā)展的今天,需要將這朵有著悠久歷史的“南國牡丹”發(fā)揚光大,在保留精華的基礎上進行不斷的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其自身的藝術性和時代性,使其可以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形成緊貼時代步伐的傳承創(chuàng)新,既保留了古典魅力,也具有濃烈的現代氣息。
注釋:
①張利珍.廣東漢劇“梁派”表演藝術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J].藝術百家,2012(04):233-234.
②周希正,陳子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漢劇現狀及非主流傳承方式[J].湖北社會科學,2013(03):195-198.
③鐘玲,鐘禮俊.新編廣東漢劇《詩娘》的藝術特征[J].嘉應學院學報,2015(1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