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施懿
摘 ? 要:荀子主要通過其樂論提出了相應的文學思想,雖不成完整的理論系統(tǒng),但他對禮樂教化的重視程度,對明道、征圣、宗經(jīng)等觀點的提出在文學理論歷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在梳理荀子對“文學”內(nèi)涵基本論述的基礎上,探討了荀子文學理論的重要支架——明道、征圣、隆禮,并分析了荀子的文學批評思想。
關鍵詞:荀子;文學思想;明道;中和
中圖分類號:I206.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7-0076-01
一、荀子對“文學”內(nèi)涵基本論述
“文學”在先秦的概念范圍是廣義的,一般包括文學、音樂、審美藝術等諸多方面。荀子對“文學”概念進行集中論述,但卻在以《樂論》為代表的篇目中闡釋了其對文學藝術本質(zhì)內(nèi)涵的一定解讀。荀子十分重視文學及其社會功用,并在對文學藝術產(chǎn)生過程的追溯中闡發(fā)了“文以明道”的核心觀點。
荀子認為“道”是“文學”的首要內(nèi)容。荀子說:“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道歸是矣。詩言是,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風之所以為不逐者,取是以節(jié)之也;‘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頌之所以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畢是矣?!雹佘髯诱J為《詩》《書》《禮》《樂》《春秋》之所以已成為經(jīng)典,就因為它們都表現(xiàn)了“天下之道”。在對所謂“道”的闡釋上,荀子又對孔子“天道”理論有所突破。他一方面從言辭上推崇儒家經(jīng)典,另一方面又針對儒家經(jīng)典已不合時用的實際,強調(diào)“應變”、“順修”、“法后王”,把“道”與法制、與王道霸道兼用的政治思想目的聯(lián)系起來,賦于“道”以新興地主階級政治禮教的內(nèi)涵,這一點是應予以重視的。在標舉“明道”的同時,荀子看到了并非人人都能夠理解“道”,實踐“道”,只有圣人才是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道”的關鍵,而凡人最好的捷徑便莫過于向圣人學習,從而提出“師圣”的主張?!墩摗氛f: “凡議必將立隆禮,然后可也。無隆正則是非不分,而辯訟不決。故凡言議期命,是非以圣王為師。”②
二、荀子文學理論的重要支架——明道、征圣、隆禮
在重視文藝教化思想的指導下,荀子特別重視“道”?!暗馈庇兄柑斓赖?,《天論》中多論及;更多的指向社會,即荀子心目中的禮義?!墩分姓f:“道也者,治之經(jīng)理也。心合于道,說合于心,辭合于說,正名而期,質(zhì)請而喻?!雹塾衷唬骸暗勒撸沤裰龣嘁?。”道的實際內(nèi)容,即為禮義。這是文以明道的主張。又如《正名》:“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美,差差然而齊,彼正其名,當其辭,以務白其志義者也?!雹艿朗侨绱酥匾?、天下萬事萬物皆應遵守的準則,所以荀子主張文學也應是“道”的表現(xiàn),文學是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是物質(zhì)世界作用于主體感官而使“心有征知”的結果。他所說的“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言是,其志也”,都是圍繞這一基本點而闡發(fā)的。荀子要求包括言辭辯說在內(nèi)的文學,都應以“明道”為宗旨,應以圣人及其經(jīng)典為準則,著文應講道理,既有邏輯性,又有文采,須“言必當理”、“多言則文而類”,并要以“行”為根據(jù),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善與美。
在標舉“明道”的同時, 荀子看到了并非人人都能夠理解“道”, 實踐“道”,只有圣人才是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道”的關鍵,而凡人最好的捷徑便莫過于向圣人學習, 從而提出“師圣”的主張。《正論》說:“凡議必將立隆禮,然后可也。無隆正則是非不分,而辯訟不決。故凡言議期命,是非以圣王為師?!雹荨斗窍唷吩唬骸氨婺箪斗?,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圣王,有小人之辯者,有君子之辯者,有圣人之辯者,不先慮,不早謀,發(fā)之而當,成文而美,居錯遷徙,應變不窮,是圣人之辯者也?!雹蕖笆ト恕弊鳛檐髯拥娜烁窭硐?,必須通過“化性起偽”、“隆師”、“強學”,即通過“習”與“積”來造就理想人格。荀子把文學作為“化性起偽”的主要手段,作為“習”與“積”的基本內(nèi)容,這樣,“文學”在荀子的思想中便具有了與人的本性相對立的特殊地位,具有了改造人的本性、完善人的人格的特殊作用。
荀子將禮推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他眼里,文學也就是圣人創(chuàng)造的“禮義”經(jīng)典,對規(guī)范人的杜會行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荀子主張“隆禮重法”,他認為人與禽獸的區(qū)別在于“人能群”,而圣人與常人不同之處就在于他能“明分使群”:“執(zhí)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而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yǎng)天下之本也?!倍膶W正是圣人為“明分使群”而創(chuàng)造的“禮義”經(jīng)典,是規(guī)范人的杜會行為的具體準則,也是理想政治的客觀標準。按照荀子的理論,人只有通過“積文學”才能進人統(tǒng)治者的行列。這就不僅提高了文學的杜會地位,而且使文學成為士人的一種追求。荀子將文學與人的本性對立起來,使之成為相對獨立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并把它作為改造人性之惡的工具,極大地提高了文學的社會地位,這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不斷豐富,文學思想趨于成熟的表征。
三、荀子的文學批評思想
(一)“中和”的審美標準
荀子論詩歌音樂,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美學思想,在“中和”原則的審美規(guī)約之下,以性情抒發(fā)的“適中合度”與音調(diào)的“和諧”之美相互配合完成荀“詩”之審美實踐,以對“禮”之審美序列的復歸來實現(xiàn)團結人群、和睦人群的社會作用。應該說,荀子所表現(xiàn)的“適中合度”是一種審美的設想,也是儒家“中和”美學原則的實踐。儒家思想推崇“美善合一”觀,以“向善育美”的實踐理想來展示倫理思想的核心范疇“禮”,而在這一層面上的“詩”也在“政教”的基調(diào)之下而趨于政治化、禮制化。荀子“詩”學構筑起“中和”的美學風貌,是對“詩言志”的儒家詩學傳統(tǒng)的詮釋,同時也為漢代詩學觀念中的“溫柔敦厚”之說奠定了美學基礎。
荀子說, “故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一紀也”,“樂之中和也”,“《樂》言是其和也”,“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荀子這樣反復地強調(diào)音樂的中和之美,是把“中和”作為樂的一種性質(zhì)的規(guī)定,認為人性要由惡變善,就要以中和之樂來陶冶,但必須加以引導,才能產(chǎn)生中和之樂??梢娝髢?nèi)容到形式都是和諧的,足以表達歡樂的感情而不放縱的。荀子關于樂的中和之美還包含著對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一種要求,即要和諧自然。這是把中和之美運用在文學批評上,只有做到和諧自然,才能收到好的藝術效果。
(二)“文質(zhì)至備”的文質(zhì)觀
荀子繼承了孔子文質(zhì)兼?zhèn)涞挠^點。他直率地批評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氣”,認為文飾都是非常重要的。他說:“故先王圣人,知夫為人主上者不美不飾不足以一民也?!薄罢Z言之美,穆穆皇皇?!毙问胶蛢?nèi)容的關系不是對立的,“文貌情用,相為內(nèi)外表里”,因此他要求把文與實結合起來,統(tǒng)一起來。他說:“文而致實,博而黨正,是士君子之辯也?!盵1]80 “文而致實”,要求文章要有文采,同時也不失其內(nèi)容的真實?!段男牡颀垺まq騷》中提出“玩華而不墜其實”就是從此引申出來的。這里荀子再一次批評了墨子一類人物的輕文非文的思想,強調(diào)語言文采之美,對形式美的推崇是科學的、合理的,對維護文藝的特質(zhì),對文藝正常而健康的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
但是荀子強調(diào)形式美的同時,也重視內(nèi)容,他主張“文以致實”,換言之,就是要求真實的內(nèi)容與美好的形式相結合。他說:“誠美其德也,故為之雕琢刻樓.翻做文章以藩飾之,以養(yǎng)其德也?!雹嗨J為珠玉的光彩不顯露于外,王公大人就不會把它們當作寶貝,老百姓贊美(君王)的德行,所以才給他在各種器具上雕上圖案,在禮服上畫上各種彩色花紋來裝飾他,以此來保養(yǎng)他的德行。這就說明荀子不但重視形式文彩之美,而且重視內(nèi)容。他不象墨子那樣擔心“以文害道”,認為文不但不會害道,而且能明道、美德、養(yǎng)德。這與韓非子反對和排斥對質(zhì)美之物加以文飾的觀點比較起來,荀子之說顯得通達。此外,在形式與內(nèi)容的關系中,荀子明確地認識到形式為內(nèi)容服務。他的文以明道的思想,禮樂的思想都體現(xiàn)了這種認識,這是符合辯證法的。“他的文質(zhì)兼?zhèn)涞奈馁|(zhì)觀對后來文論家有很大的影響,如劉翩在《文心雕龍·情采》里就提出“文附質(zhì)”“質(zhì)待文”的辯證關系?!雹?/p>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0:133,333,331,336,313,74,173,179.
⑨洪永穩(wěn).論荀子的文藝思想[D].合肥:安徽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