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湘江
【摘要】家訪是家校溝通的傳統(tǒng)方式,這種面對面的家訪能拉近教師、家長、學生三者的心理距離,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家訪要有誠意,有計劃,講究藝術(shù)。
【關(guān)鍵詞】真情;計劃;藝術(shù)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家訪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傳統(tǒng)方式,能讓班主任切身感受到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了解家長的人文素養(yǎng),從而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雖然信息時代的今天,通信十分便利,電話一撥,什么意見都可在電話中與家長交換,但我們的教育浸透著人情味,這種溫馨是無法通過電話傳遞的,因此,我們不能忘記這種傳統(tǒng)的面對面的家訪,并努力做到和諧、高效。
一、明確家訪目的,送給家長真情,給予學生溫暖
對于家訪,不同層次的學生抱有不同的心態(tài)。優(yōu)秀生十分希望老師去家訪,因為他們不用擔心會被老師責備,能在家長面前露臉。而中差生,特別是差生,他們心里也十分希望老師家訪,因為老師家訪是說明老師“看得起”自己,自己并不是“被遺忘的角落”,但心里又十分害怕老師在父母面前告狀。同樣,這些學生的家長也抱有矛盾心理,既想老師來家訪,又怕到時老師說出諸多不是而難堪。我十分了解這些學生、家長的心理,家訪前,我明白地告訴學生,老師不是去告狀的,只是想認識他們的父母,認識他們的家庭。當然,我說到做到,家訪時,總是先肯定他們的優(yōu)點,表明自己喜歡他們的態(tài)度,把初上門時的那種“緊張”氣氛緩和下來,再讓學生坐下來,誠懇地指出存在的問題,用行動表明自己沒有唾棄他們。這樣的家訪,不但氣氛和諧,而且效果良好。學生在家長面前滿足了自尊心——我的老師并沒有看不起我。家長可以放下懸著的心──我的孩子在這樣的老師手里還有希望。而老師呢,也收到了預期的效果。這種三方得益的家訪何樂而不為呢?
記得學期初,我到一位女同學家家訪,這位學生成績一般,但為人老實,有忍讓精神??伤母赣H覺得女兒老實,會受同學欺負,也曾為了座位跟前班主任鬧過矛盾。那天,我?guī)拙溟_場白后,家長果然向我大發(fā)牢騷,說了前任老師的許多不是。我聽了沒有生氣,也沒有反駁,真心實意地肯定孩子的優(yōu)點,坦率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和對孩子的要求。等到我回來時,他給我的一句話是“我聽了顧老師的話,覺得把女兒交給你可以放心了!”
二、制定家訪計劃,提高家訪效率,把握教育契機
家訪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師道德良心,職業(yè)良心的體現(xiàn)。有計劃的家訪能有效實現(xiàn)學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家訪首先要制定好計劃。我接到一個班,通過向前任班主任了解,根據(jù)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分為三批進行家訪:學習成績差,道德素質(zhì)差,家庭環(huán)境差的為第一批家訪對象;學習成績差而道德品質(zhì)好的為第二批家訪對象;其余的為第三批家訪對象。其次,認真做好家訪前的準備工作。每次家訪前,都要對孩子的近期情況做個總結(jié),對孩子的特點進行仔細分析,免得在家訪中手足無措。第三要做好充分的交談準備。在交談中做到語氣親切、自然,言辭得當,始終以朋友的身份面對。否則既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也耗費了家長的熱情。
班中小陳父母離異,兄弟倆跟祖父母生活,家庭經(jīng)濟困難,而且自由散漫,不愛讀書。我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把他列為首批家訪對象。那天晚上,我來到他家,發(fā)現(xiàn)他祖父母年邁,還有個九十多歲的曾祖母。于是我決定從關(guān)心三位老人的身體入手跟他們聊天,一下子就贏得了三位老人的信任。祖母告訴我孩子實在太頑皮了,跟他講道理已經(jīng)沒用了,所以在房角里放了一根木棍,隨時準備教訓他。到此,我明白了造成孩子現(xiàn)狀的原因是管教粗暴,缺少溫暖,我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用愛打開孩子的心扉。接著,我又按照計劃連續(xù)兩次去家訪,了解到孩子特愛唱歌。于是,我跟他約定如果不逃學,肯做作業(yè)就給他開“個人演唱會”。他堅定地點頭答應。這就是有計劃的家訪讓我找到了轉(zhuǎn)變孩子的契機。
三、講究家訪藝術(shù),贏得家長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家訪時老師的談話要有方向、有目的,講究藝術(shù)。不能一味地告狀,也不能任意夸大學生的優(yōu)點。應該以表揚為主,從贊揚的角度切入話題,委婉地指出學生的缺點,讓家長明白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的不足,知道今后的努力方向。這樣,才能拉近老師與家長的距離,使談話氣氛活躍,場面融洽和諧。
家長的性格特點、個人閱歷、經(jīng)濟狀況等各不相同,而且對孩子的要求也有差距,所以我們要對不同的家長用不同的談話方式。面對“望子成龍”型的家長,家訪中不要在家長面前強調(diào)分數(shù)。學生已然被分數(shù)壓得抬不起頭來,老師再一宣揚,學生的心理負擔就更加重了,對老師也會產(chǎn)生對立情緒。也不要將學生的隱秘性心理告訴家長,更不可對這種心理任意夸大。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是豐富而敏感的,他的隱私一旦公之于眾,輕則導致師生關(guān)系緊張,重則導致學生對這個失去信心,而這樣的結(jié)果肯定與教育背道而馳。面對“順其自然”型的家長,教師就要有一顆平常心,不應該一味地抱怨家長。要用真情來打動家長,與家長真心換真情。同時還要對家長提出適宜的要求,指導家庭教育的方法。
總之,家訪絕不是班主任向家長轉(zhuǎn)移教育任務,也不是“告狀”,而是教育過程中的尋求最終教育方法的過程。在有計劃的家訪中,老師要明確表達對學生的關(guān)心和愛護,用真情贏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從而達到更好地教育學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謙民,黃正平.小學班級主任[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