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雯
摘 要:高中語文課堂的提問存在著教學目標把握不準、教師定位不明確和教學預設不到位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實現課堂教學的優(yōu)質和優(yōu)化,教師應設計好課堂提問的主問題。主問題的兩大生成策略是: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科學預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追問引導。
關鍵詞:高中語文 主問題 生成策略
課堂提問必須打破課堂教學原有的因提問質量而引發(fā)的教學零散性與無序性。也就是說,教師要設法找到一條提問構思主線來整合課堂的主要資源,確保整個課堂教學有序有效。我認為這條課堂構思主線即教師課堂提問的主問題,它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能使課堂化繁為簡、恰到好處、師生聯動,實現課堂教學的優(yōu)質和優(yōu)化。
一、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現狀掃描與效能發(fā)揮
陶行知先生曾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眴栴}是激發(fā)學生思維火花的起點,也是推動師生對話、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v觀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現狀,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較多問題:一是教學目標把握不準。教師的提問,一味地貪多求全,并無明顯的針對性和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問題只是點到即止,人為地割裂了教師、學生與文章之間的“對話”,不利于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深入挖掘,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二是教師定位不明確。教師的角色定位是組織者、引導者,但靜心細想,有多少課堂仍以教師為中心,由他們牽引著學生學習,課堂提問走向都由教師來掌控,那么,教學就缺少了生成性,提問亦成為形式主義。三是教學預設不到位。沒有預設的課堂,必將混亂、無序、高耗。面對不同學生,教師的課堂提問必須多元化、多角度,要使提問問得好,功夫全都在課外。
我們不能簡單地否認教師作為課堂教學主導者的地位。對于課堂提問,教師應走在學生的前面,充分發(fā)揮教學效能。為了提高生成課堂“主問題”的質量,教師首先要具備深厚的教育文化積淀和教學能力,把自己的人生感悟、知識架構等自然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其次必須明確“教什么”的問題,要深入教材、吃透文章、了解學情、做好教學設計,科學地把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第三要創(chuàng)設好教學情境,追求高效教學。教學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來”,也就是說,教師應當努力優(yōu)化課堂提問,使學生的學習張弛有度,把握好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課堂提問主問題的生成策略
所謂課堂提問“主問題”,是指在課堂教學中能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討論、探究的核心問題,有別于隨意的連問、簡單的追問和習慣性的碎問。它十分重視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會給學生預留更多的思考和學習時間,具有前瞻性與全局性特點,是高中課堂教學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的有效嘗試。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提問主問題的生成策略,就是尋求教學思路與方法,讓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相互促進,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益。
(一)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科學預設
1.從題目入手
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實現文章與讀者對話的第一接觸點,也是讀者解讀文章重要性和獨特視角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師可從題目入手,巧妙置疑, 設置主問題,引導學生因疑而探究,進而激發(fā)深層閱讀的興趣,促使其準確理解文章的思想和內容。例如,教學《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我就結合文題,圍繞三個主要問題,即燭之武為什么要退秦師、怎么退和退的結果如何,設計了該課堂的主問題,然后再展開教學。如此設計,可直接牽引學生進入文章學習,迅速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章的藝術特點。
2.從文眼切入
所謂文眼,就是文章中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揭示文章主旨的重要詞句。例如,教學《荷塘月色》一文時,教師就可以從重要句子“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入手,抓住這條情感線索,科學設置主問題,開展深入教學,讓學生找出能表現作者心情變化的語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苦悶的心情,從而明確文章基調。這樣的“文眼”,既是行文起點,又是最后終點。學生都能較準確地理解作者復雜的情致:欲擺脫“不寧靜”生活,暫時找尋慰藉的芬芳,結果是“什么也沒有”的失落……淡淡的喜悅、幽幽的哀愁,依舊“頗不寧靜”。
3.從關鍵詞句著手
文章中常有學生難懂的關鍵詞句,教師設置主問題時可圍繞它們而展開。例如《拿來主義》一文,開頭部分有“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這樣的關鍵詞,作者的寫作目的學生是難以理解的,故在教學中,教師可緊抓文章的中心論點“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來設計主問題:怎樣來拿?借助“所以”來推斷“為什么拿”,從而明確議論文的破立結合的文學特點,并教給學生議論文的寫法。再如,教學《我心歸去》一文時,教師可以抓住關鍵詞句“難耐的冷清”來設置教學主問題,引領學生由表及里地探究作者的心理以及對故鄉(xiāng)的獨特思考,并通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挖掘“我心歸去”的內涵,形成對故鄉(xiāng)的深層感悟。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追問引導
1.重視學生的閱讀初感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初感是指在與教學文章第一次親密接觸時所產生的印象、感受。教學中,我們可以以此設置主問題,進行追問引導教學。例如,教學《老王》一文時,在上課伊始,教師可拋出問題:“結合作品談談重讀之后的感受,哪些內容令你印象深刻?”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巧設課堂主問題,引導學生實現對文章的認識、感受與實際生活的對接,豐富課堂教學。.
師:結合作品,談談你重讀后的感受,你對哪些內容的印象深刻?
生1:文章寫于“文革”時期,作者楊絳一家受到政治迫害,但仍幫助老王,老王對此感恩于心。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王送雞蛋、送香油這一幕。
生2:那是一個幸運者對于不幸者的愧怍。楊絳是幸運的,老王是不幸的,但他卻以感恩之心、善良之意關照作者一家,送冰比前任大一倍,冰價相等。
(教師補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問心無愧也?。?/p>
生3:老王是一位知恩圖報的人,用自己最質樸的方式報答作者一家,沒有過多的言語修飾,只有一顆最真誠的心。
(教師鼓勵:你能不能再多說幾句?)
生3:文章第5段最后“他從沒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他大概壓根兒沒想到這點”,從中可以看出老王骨子里的善良,不受時事影響,映射出他人性中的閃光點。
生4:老王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從他的家庭關系看,“有個哥哥,死了,兩個侄兒,‘沒出息”。從他的外貌特征看,“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從他的居住條件看,“荒僻小胡同里的破落大院里的塌敗小屋”??傊?,他就是一個苦命的人。
(教師點評:概括條理清晰,分析到位。)
師(小結):文章通過老王向我們展示了底層人物的辛酸,但不幸外衣下卻有著更為可貴的品質。
教學中,教師以充分了解學情為基礎,把學生閱讀初感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供學生合作探究,大膽地“解放”了學生的學習,他們的個性化解讀正是教學的亮點。所以,我們可以以課前預習的形式呈現問題,但千萬不能以自己的閱讀認識來代替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而非僅僅是聽眾。這樣,課堂就會因學生的主動參與而更加精彩。
2.重視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
王榮生先生在 《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新探》中提到:“學生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現實生成者。”方智范先生也曾強調“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體地位”“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教師絕不能取代學生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是順利開展語文教學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閱讀教學中的學生質疑,把師生對話中的“價值點”轉化為動態(tài)的課堂生成性教學資源,并以此機智地開展教學。
例如,教學《雷雨》一文時,學生關心“周樸園到底愛不愛魯侍萍?”這個問題,于是,我就抓住這個契機,把“周樸園的愛是真的還是假的?”作為主問題提出來,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樹立文章意識,最終完成了文章解讀。而這恰恰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即“通過個性化語言和矛盾沖突把握周樸園的性格特征”不謀而合,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得課堂教學緊緊圍繞了文章主線,減少了紛繁頭緒,使得教學目標相對集中,生本對話更為有效。所以,對于學生而言,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不教”。我們要相信學生,要多給學生預留自主學習的空間,為即時生成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對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要有拋出 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要有抓住問題的敏銳性,尤其要做好統領課堂提問的主問題教學設計和實踐工作,使課堂教學化繁為簡、恰到好處,讓師生、生生、生本、師本實現真正的對話,使機械的教學內容與師生之間閃現出智慧火花,實現教學的質量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范維勝.也談閱讀教學主問題的設計:兼與康宏東老師商榷[J].語文教學通訊,2010(10).
[2]鄭黎.閱讀教學“主問題”研究的哲學思考[J].中學語文,201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