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亞冬
摘要:面對唯一的人生,我們?nèi)绾味冗^,是只為自己而活,還是只為他人而活?文章通過人學中的自為和為他的分析,闡述了人應該采取適度原則,在適度地享受生活的同時,奉獻社會,有利他人。
關鍵詞:享樂主義;適度奉獻;利他主義
人生注定是一場與死亡約會的游戲,有生就有死,它們是相對的,面對唯一的生命,我們該如何度過?或者是,生命的本質(zhì)到底是什么?橫察中外,縱觀古今,關乎生命的本質(zhì)的哲學思索比比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也有這樣兩種觀點,一種是既然生命就這么一次,當然要好好珍惜它并且盡情地享受它,在短暫的人生中享受人生的美好,及時行樂。與之對立的觀點卻認為,生命誠可貴,僅有一次,在有限的人生里,只顧自己未免太自私狹隘,我們要考慮他人,通過為別人做出貢獻,我們能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內(nèi)心的愉悅,才能得到靈魂的拯救,讓生命更加豐盈而美好。這兩種觀念在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決無共同之處,有水火不容之勢:前者重視自我感受,生命只是屬于我自己的,與別人無關;后者則強調(diào),我來到這個世上,我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我是集體的一份子,我的行為要為他人負責,世間不單有我,還有別人,在個人向他人超越的進程之中,生命的價值才得以體現(xiàn)。那么,我們的生命該何去何從?是選擇奉獻呢?還是選擇享受?是選擇自為還是選擇為他?一般情況下,如果我們選擇自為者,極為可能走向享樂主義,視奉獻、為他為偽善;假定選擇為他者,一味選擇奉獻,也會有導致利他主義的可能,認為自為是墮落與自私的表現(xiàn)。那么,自為與為他,享受與奉獻,真的是難以并存?針對這一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自為
自為主義又稱享樂主義(Hedonism),也就伊壁鳩魯主義(Epicureanism),是一種哲學思想,認為享樂是人類最重要的追求。享樂主義一詞最初萌芽于古希臘的一種叫昔勒尼的學派稱為“快樂主義”,來自于希臘語中的“pleasure”,產(chǎn)生于古希臘的愛利亞學派,享樂主義是剝削階級非常推崇的一種觀念,它認為人的天職就是尋找快樂的感覺,這就是人最高的本質(zhì)的東西。在這種觀念的嚴重影響下出現(xiàn)了極端的享樂主義思想也就是狹義的享樂主義思想,娛樂自我,把人生的最高目標定為追求肉體和感官的快樂。
在古老的中國,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基本上抵制這樣的做法和思想,素來節(jié)欲廉潔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但在中國也有極端享樂主義的表現(xiàn)。古代從酒池肉林的紂王到阿房宮修建者的秦始皇,在建國初期,從張子善到劉青山,在現(xiàn)代社會,從胡長清到成克杰等,無一不是在追求享樂主義,這種處世價值在他們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戰(zhàn)國初期,有一位哲學家名叫楊朱,主張“為我”和“重己”“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作為他人生處世的基本法則。這種人生觀認為人是自私的,人生的目的就是發(fā)財致富和享受生活。關于這一生活態(tài)度,馬克思說:“享樂哲學一直只是享有享樂特權的社會知名人士的巧妙說法。至于他們的享樂方式和內(nèi)容始終是由社會的整個制度決定的,而且要受社會的一切矛盾的影響,則已經(jīng)不用說了;一旦享樂哲學開始妄圖具有普遍意義并且宣布自己是整個社會的人生觀,它就變成了空話?!边@一論述深刻地指出了其實享樂主義就是利己主義和極端的縱欲主義,資產(chǎn)階級的紙醉金迷和驕奢淫逸享樂建立在對人民的血淚上的,是建立在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無情壓迫的基礎上的。享樂主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從時空的角度看,貧窮的年代可能發(fā)生,富裕的年代更有可能泛濫;在對象的角度看,不分地位高低、不分階級、不分富人窮人、不分黨派。其實,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經(jīng)受享樂主義的考驗。 現(xiàn)如今,物質(zhì)發(fā)展極大豐富,生產(chǎn)力發(fā)展十分迅速,一些人的價值觀就是向錢看,錢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花錢不計后果,極端享樂的人有的在工作中講場面,鋪張浪費,不在意金錢等也是享樂主義的苗頭和傾向。
因為享樂主義強調(diào)盡情縱欲,鼓吹利己主義,甚至把社會財富當作自己財產(chǎn)公然使用,畸形地揮霍并浪費了大筆的社會財富,追逐物欲,侵擾社會秩序,放蕩無度,敗壞社會道德,腐化社會風氣,造成家庭矛盾,毒害人們心靈,滋生社會腐敗,玩物喪志,引人走向歧途,淪落為賭徒、沉湎于酒色,怪嗜成癖,萎靡不振,身心頹廢。這些嚴重的后果大大地阻礙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延緩了社會的進步。極端的享樂主義是滋生虛假繁榮的毒瘤,最終它會葬送我們已經(jīng)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
二、為他
為他又稱為利他主義,一種形式上與利己主義相對立的道德原則和道德理論。利他主義者在幫助別人之后不要求得到回報。例如,湯姆遜(Thomsons gazelles)生物學家觀察到:當有大的猛獸如獅子靠近時,發(fā)現(xiàn)危險的瞪羚往往會在原地不停地跳躍來通知同伴們有危險。如果我們按一般的行為原則,發(fā)現(xiàn)危險馬上逃跑才是上策。但是湯姆遜瞪羚的“英雄主義”,卻放棄了在第一時間能夠逃生的機會,向同伴報信,使自己在危險之中,隨時可能有被吃掉的可能。
亞當·斯密說:把在利益的分配中優(yōu)先考慮的是他人,并努力使他人處于有利地位,從而使利益天平更傾向于他人的行為原則奉為倫理觀。
威爾遜說:將犧牲個體自己的適應性來增加、促進和提高另一個個體的適應性的行為原則視為道德總原則。
儒家倫理觀的核心是 “仁”,仁的意思就是利他而無私。歷代儒學大家把仁界稱為“愛人”。泛愛眾而親仁,朱熹說:“公而無私便是仁?!?/p>
墨家的核心是 “兼”,“兼”也就是無私利他,“文王之兼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無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于文王取法焉?!边@說的是文王兼愛的廣大天下,好比太陽和月亮能兼照天下,無偏私,說的就是文王的兼愛。
基督教的核心是 “愛”,“愛”也是無私而利他:“愛的本質(zhì),是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所說,不求自己的益處,反求別人的益處?!?/p>
勒維納斯這位法國著名哲學家,他打開了存在的秘密之門; 他把哲學與基督教、猶太教教義融會貫通,建構(gòu)了一種新的倫理哲學,“為他”的倫理哲學是直面這世上的邪惡與殘暴,他要把現(xiàn)代人——不知自己生活在何方,可能是廢墟抑或火山口上的存在,把人們從政治昏睡的諾言或是從江湖騙子的夢中喚醒。
我們每個人的生存、繁衍都是以自然的物質(zhì)世界為基礎的,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自然的、熟悉的自我感覺安全的一個世界, 所以人出生之后,存在世間,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他是一個整體的一部分,他是家庭的一部分,或社會的一部分,他所做的事都會與他人發(fā)生聯(lián)系,哪怕他買一個包子,吃掉了,那他與賣包子的發(fā)生了聯(lián)系,他的存在使賣包子的人得到了既得利益。社會就是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集體,在集體中生活,我們要認清我國的國情,樹立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三、遵循適度原則享受生活
但是,我們反對享樂主義就是應該過苦日子、“當苦行僧”、實行禁欲主義嗎?著名詩人海子說:“來人間一趟,要曬曬太陽,和心愛的人,走在大街上。”既然為人,就應該享受到人生的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不是那種極端的快樂,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凡事要講適度原則,一定的量變會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我們享受人生是在我們的物質(zhì)能力范圍內(nèi),開心生活,體味生活中的每一點小感動,一味地強調(diào)自為,會跌入享樂主義的深淵,而一味地強調(diào)利他,只追求道德上的繁榮可能會失去現(xiàn)世的幸福。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我們把共同富裕和共同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當作我們的理想和目標,目前,國家大力提倡和鼓勵消費,引導大家旅游、買車、買房等,為了開發(fā)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而鼓勵人的合理消費,擴大內(nèi)需是為了刺激經(jīng)濟,人的正常消費是正當?shù)南硎?,而非享樂主義。
現(xiàn)在,人類對于自然界的過度使用已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嚴重受損、日益減少的可耕作土地、逐漸枯竭的可利用資源等,現(xiàn)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的未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現(xiàn)在人類要尊重自然,重新協(xié)調(diào)人與自然的良好關系,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既能滿足我們當代人的基本需求,又不會損害后代人的基本利益,人類文明得以延續(xù)。
不論是焦裕祿,還是王慶平,都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報效祖國中體味到了超越個人創(chuàng)造財富的人生的幸??鞓?,在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中這是更高層次的體現(xiàn),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們選擇站在了人生的更高的位置上不斷地超越自己、戰(zhàn)勝自己,為更多的人服務謀福祉,人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怎樣活著才算有意義?活著為自己還是為他人,這是每個人都要考慮的問題。奉獻與索取是一對矛盾,一心索取的人,他人欲望永遠得不到滿足,再者,沒有別人的奉獻,自己又能索取什么?
人類的千百年的實踐證明,過度的享受未必就能夠得到更多的快樂和幸福。統(tǒng)計證明,20世紀90年代的人的生活水平,比起他們的祖先的生活水平平均富裕四倍半,可是幸福感并沒有相應提高。所以,無論是對人類、國家還是個人來說,享樂主義都是非常有害的。奉獻精神是人文主義的一部份,關心別人,使世界變得更好,你也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