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振山 蔡楊
(空軍杭州航空醫(yī)學鑒定訓練中心,310000)
人性哲學是指個體對他人行為模式的估計、評價,它間接地反映出個體在面臨某種情境時會采用的應(yīng)對方式。人性哲學觀從某種程度上可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也可間接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道德、思維方式及價值觀[1]。利他主義作為人性哲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評價著人們是否關(guān)心他人利益,甚至愿意為他人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程度[2]。官兵作為一個特殊群體,良好的利他主義觀是部隊和諧建設(shè)和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探討官兵的利他主義觀及相關(guān)影響因素,為部隊官兵的心理衛(wèi)生服務(wù)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整群分層連續(xù)抽取2008—2012來療養(yǎng)院療養(yǎng)的陸、海、空三軍男性軍人及正在集訓的新兵,共1 783名,年齡14~55歲。新兵561人,年齡(18.45±1.99)歲,陸軍524人,年齡(22.86±4.56)歲,海軍(艦、潛艇人員)205人,年齡(28.23±6.33)歲,空軍(飛行員)493人,年齡(32.32±6.41)歲。文化程度水平涵蓋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學(大專)。
1.2 研究方法 給予人性哲學量表(Philosophies of Human Nature,PHN)中利他主義分量表、艾森克人格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癥狀自評量表 (SCL-90)、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作為測量工具[3]進行評估。利他主義分量表含14個條目,評分從-3(完全不同意)至+3(完全同意),其中7條目構(gòu)成正性利他主義(Positive Altruism,PA),7條目構(gòu)成負性利他主義(Negative Altruism,NA)。PA得分高,表明個體認為人是無私、仁愛的,有真摯的同情心,是關(guān)心他人的;NA得分高,表明個體認為人都是自私,麻木冷漠,冷酷而自負的[4]。將全部測驗裝訂成冊,在心理學工作者的主持下由被測試者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獨立完成,測量完成后工作者對測量結(jié)果進行審核和整理。
1.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使用秩變換方差分析進行差異性檢驗;相關(guān)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Amos 17.0進行路徑分析。
2.1 人格因素對軍人利他主義的影響 官兵利他主義與艾森克人格測試中的精神質(zhì)、內(nèi)外向、神經(jīng)質(zhì)、掩飾性的特質(zhì)存在高度顯著性相關(guān),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
按照艾森克氣質(zhì)類型學說可劃分為以下四種類型[5],并采用秩變換方差分析法,可見不同氣質(zhì)類型的軍人利他主義間差異具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2)。
2.2 不同文化程度的官兵利他主義差異比較 數(shù)據(jù)顯示不同文化程度官兵在利他主義的正性因子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89),而負性因子組間差異具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3 不同軍兵種的官兵利他主義差異比較 新兵以及不同軍兵種在PA、NA上差異具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3)。
2.4 心理健康因素對軍人利他主義的影響 軍人利他主義與SCL-90總分及其各因子均具有高度顯著性相關(guān)(表4)。
2.5 軍人利他主義影響因素的路徑分析(圖1)
表1 軍人利他主義與艾森克個性的相關(guān)性(r)
表2 不同氣質(zhì)類型軍人利他主義間的比較(±s)
表2 不同氣質(zhì)類型軍人利他主義間的比較(±s)
多血質(zhì)(n=195) 粘液質(zhì)(n=91) 膽汁質(zhì)(n=62) 抑郁質(zhì)(n=144) 混合質(zhì)(n=1 291) F P PA 1 130.85±493.16 958.86±536.17 1 037.69±537.10 723.32±507.77 863.03±502.56 17.68 0.000 NA 649.03±516.68 848.61±536.90 1 206.86±515.83 1 026.96±468.65 901.58±502.56 20.27 0.000
表3 新兵以及不同軍兵種利他主義差異比較(±s)
表3 新兵以及不同軍兵種利他主義差異比較(±s)
新兵(n=561) 陸軍(n=524) 空軍(n=493) 海軍(n=205) F P PA 921.76±498.82 816.15±531.58 894.77±517.95 997.77±477.07 7.4 0.000 NA 863.64±520.92 968.05±505.23 888.8±508.15 782.92±511.26 7.54 0.000
表4 軍人利他主義與SCL-90的相關(guān)性(r)
表5 生活事件、人格、心理健康對軍人利他主義影響的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常用指標
圖1 軍人利他主義影響因素的路徑分析
采用結(jié)構(gòu)方程建模技術(shù),討論生活事件、心理健康、人格對軍人利他主義的影響模式,最終模型如圖1。經(jīng)路徑分析后該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的常用指標(表5):χ2/γ=4.289<5,RMSEA=0.043<0.05,表示該模型可以接受,其他擬合指數(shù)NFI、RFI、IFI、TLI、CFI均>0.95,揭示該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擬合較好[6]。觀察圖1可見:①EPQ對軍人人格的貢獻較大的依次是:神經(jīng)質(zhì)(β=0.81,P<0.05)、精神質(zhì)(β=0.66,P<0.05)、掩飾性(β=-0.66,P<0.05)、內(nèi)外向(β=-0.30,P<0.05)。②在對正性利他主義的影響路徑中(圖1),有4條顯著路徑:生活事件→正性利他主義(β=-0.05)、EPQ→正性利他主義(β=-0.23)、心理健康→正性利他主義(β=-0.08)、心理健康→EPQ→正性利他主義(β=-0.121 9)。③在對負性利他主義的影響路徑中(圖1),有3條顯著路徑:EPQ→負性利他主義(β=0.38)、生活事件→負性利他主義(β=-0.06)、心理健康→人格→負性利他主義(β=0.201 4)。
3.1 從人格方面分析 那些性格內(nèi)向、孤獨感強、難以適應(yīng)外部環(huán)境、感覺遲鈍、易焦慮擔心,情緒反應(yīng)強烈,對人緘默冷淡且自我隱蔽傾向高的官兵更傾向于消極的利他主義觀,這使他們較難做到友好真誠無私奉獻的對待他人。相反擁有性格偏外向,善于交際、情緒可控能力良好,行為理智等特質(zhì)的官兵在對待接觸他人時傾向于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有益于積極、良好的利他主義觀的形成與發(fā)展。這提示部隊健康教育要關(guān)注不同人格特質(zhì)的個體,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個體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利他主義觀[7]。而不同氣質(zhì)類型的軍人比較,多血質(zhì)和膽汁質(zhì)的官兵相比粘液質(zhì)、抑郁質(zhì)及混合質(zhì)官兵的利他主義觀更積極,較少產(chǎn)生消極抵觸的思想和行為。
3.2 從不同文化程度分析 初、高中文化水平的軍人相對小學和大學文化的軍人來講,對人性的看法偏向消極陰郁,尚不能較好的以理性平和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人。所以加強初、高中學歷官兵的正性利他主義觀教育將是非常有必要的。
3.3 從不同兵種方面分析 海軍官兵在正性因子方面得分最高,而在負性因子方面得分最低,海軍的樣本均來自潛艇和艦艇上,受到正面的教育多有關(guān),傾向于受外界社會消極觀念的影響小,對人性的認識更積極,傾向于認為人是真誠并富有同情心的;陸軍則在負性因子上得分最高,傾向于認為人都是自私、麻木、冷酷而自負的。究其原因可能與陸軍面對的工作覆蓋面廣,性質(zhì)較復雜,與社會各個階層人士接觸范圍廣泛有關(guān),所以受到外界社會消極觀念的影響相對較多有關(guān)[8]。
3.4 從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處于偏執(zhí)、抑郁、敵對和強迫病理心理狀態(tài)的官兵缺少積極地利他主義觀;處于抑郁、敵對、軀體化和偏執(zhí)等狀態(tài)下的軍人,其利他主義觀傾向于消極悲觀,在這些負性情緒的影響下,人們對于周圍的事物會存在一種抵觸、漠然的態(tài)度,更多表現(xiàn)出不信任他人。
3.5 從心理健康、人格、生活事件各因素分析 圖1可見,人格因素對正性利他主義的弘揚和對負性利他主義的抑制較心理健康因素、生活因素更為突出。顯著路徑“心理健康→EPQ→正性利他主義(β=-0.121 9)”揭示人格因素具有放大心理健康因素對正性利他主義的影響,提示在疏導焦慮、抑郁、敵對、強迫等負性情緒的同時,更需要從人格塑造入手,對情緒穩(wěn)定性較差的官兵,需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個性的弱點并克服和改正,促進健康的利他主義觀形成。
綜上所述,軍人的利他主義觀往往在不同文化程度、軍種、年代上具有差異性并且受到心理健康、人格、生活事件因素的影響。因此,軍隊管理部門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措施有效地促進其利他主義觀的正性發(fā)展,從而達到增強軍隊綜合能力的目的。
[1]陳西玲.健美操指導員人性態(tài)度的調(diào)查與分析[J].福建體育科技,2001,20(5):15-17.
[2]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2.
[4]陳曦,劉傳勇,婁振山,等.新兵利他主義及其心理社會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4):415-417.
[5]婁振山,胡卉棟.影響飛行員自我和諧的心理社會因素分析[J].中華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09,20(2):81-88.
[6]榮泰生.AMOS與研究方法[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123-129.
[7]閆冰潔,馮正直,婁振山.軍人人性哲學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0):1224-1227.
[8]劉傳勇,婁振山,馬柏濤.心理社會因素對新兵人性哲學的影響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2):1451-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