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修通 姜自 姜玉坤
近日,記者有幸走訪了雷鋒紀念館和撫順市雷鋒紀念館,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一本本厚重的留言簿上,竟有二十幾種外國文字書寫下的上萬條留言。這些留言的人來自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年齡最大的79歲、最小的只有3歲,盡管膚色、語言和年齡都各有不同,但他們的文字中都透露著對雷鋒精神的肯定和贊揚。
質(zhì)疑雷鋒的美聯(lián)社記者米埃爾留言——“雷鋒精神是人類的財富”
翻閱留言簿,記者意外地看到了幾名外國同行的留言。
1989年8月, 4名外國記者從美國專門來到雷鋒紀念館參觀,可還沒開始,就問了一個尖銳的問題:“雷鋒的事跡都是真的嗎?”這突如其來的一問,讓紀念館的解說員意識到這四位記者對雷鋒的事跡抱有很大的懷疑。
參觀剛開始,一名叫做皮耶的記者就從包里掏出了一個已經(jīng)寫得滿滿的筆記本??吹酵鈬浾哂袀涠鴣?,解說員不免有些緊張,但是她相信只要自己耐心講解,一定能夠打消這些人對雷鋒的質(zhì)疑。
當走到雷鋒日記的展柜前時,解說員剛要開始講解,卻被一位記者的問題攔住了,“雷鋒為什么要把自己做的好事都記在日記里,是為了給別人看嗎?”解說員告訴他們,雷鋒助人為樂從不留名,他把做過的好事寫在日記里,是為了鞭策自己。同時寫日記也是雷鋒長久以來的習慣,雷鋒的日記里除了做好事也有很多其他的內(nèi)容,最重要的是雷鋒的日記是在他犧牲之后才被發(fā)現(xiàn)的,也就是說如果雷鋒不犧牲,他是不會把自己的日記公開出來的。
聽了回答之后,一位精通漢語的記者低下頭去認真地閱讀了雷鋒日記當中的文字,之后和其他幾位記者討論了一會兒,露出了對解說員表示肯定的神情。
結(jié)束了一上午的參觀,這些“較真兒”的外國友人信服地說:“雷鋒做的事是真實的,他很平凡,但能堅持下來就很偉大?!彪x開時,四位記者從紀念館復印了很多雷鋒的有關(guān)資料,每個人都還買了一個雷鋒像章別在胸前,記者米埃爾還在留言簿上寫下:“雷鋒精神是人類的財富?!?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4/05/qkimagesjfjsjfjs201603jfjs20160356-1-l.jpg"/>
求解雷鋒的美國人萊德留言——“雷鋒是好人,愿上帝保佑雷鋒。”
同樣來自美國的萊德,如今已經(jīng)多次參觀雷鋒紀念館,只要有機會來撫順,他就會到雷鋒紀念館,認真了解雷鋒的故事。解說員為記者講述了萊德第一次到紀念館參觀時的情景。2014年3月,春寒料峭。剛在沈陽參加完會議的萊德,風雨兼程趕到撫順,一下車,就拖著行李箱走向了雷鋒紀念館。
為什么萊德會對了解雷鋒有如此大的熱情?這就要從2004年說起。那年萊德過生日時,有人送給他一個中國水杯,杯面上印著一個穿著棉布軍裝、戴著“大耳朵”棉帽、拿著槍的人。而當時萊德并沒有在意,只是覺得這個杯子很好看,就一直擺在辦公桌上。
10年后,因為工作需要,萊德到了中國,那個杯子也隨他漂洋過海。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在中國的大街小巷中,這個人的畫像隨處可見。一次,幾名中國同事看到他的杯子時,驚訝地問他:“你居然也迷雷鋒?”當時的萊德并不知道雷鋒是誰,但這個名字卻讓他越來越好奇。
一次,萊德到沈陽開會期間,打聽到雷鋒犧牲于撫順,那里有座雷鋒紀念館,便決定會議結(jié)束后去參觀參觀,深入了解一下雷鋒。一進紀念館里,萊德就問解說員:“為什么中國人都如此懷念雷鋒?”解說員并沒有急著回答他,而是告訴他在參觀完紀念館再解答這個問題。接近3小時的參觀,萊德仔細地觀看了關(guān)于雷鋒的每一張照片,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還讓同事把雷鋒日記本上的文字一段一段地翻譯出來。參觀結(jié)束時,萊德在留言簿上寫下“雷鋒是好人,愿上帝保佑雷鋒。”
非洲小男孩那烏簡單而特別的留言——一個小手印
記者在雷鋒紀念館里發(fā)現(xiàn)了一本很特別的留言簿,上面的留言幾乎全部是由外國的文字寫成。解說員艾佳昕告訴記者,這本留言簿是雷鋒生前所在團從非洲帶回來的。
記者仔細翻閱著,在數(shù)不清的外國文字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手印。“這個小手印,是一個名叫那烏的非洲小男孩印上去的。”
那是在2004年6月,維和大隊的戰(zhàn)士們正在塞斯特斯河上架設貝雷鋼橋。時值雨季,連續(xù)幾天的大雨讓土地變得泥濘不堪。這天,連接鋼橋的任務剛好結(jié)束,還剩下鋪設橋板的工作。時任大隊長初慶華下達了登車返營的命令??删驮谶@時,一個抱著孩子的黑人婦女哭喊著越過了警戒線,跪倒在維和官兵們的面前,指向河的對岸。
經(jīng)過翻譯,大家得知她叫米扎耶,她的孩子那烏因高燒昏迷,附近唯一能進行搶救的紅十字醫(yī)院在河的對岸,而幾天來的大雨把幾個土橋都沖垮了,只剩下這座正在搭建中的鋼橋,她希望官兵能夠讓她和孩子通過鋼橋到對岸去。
此時,這座鋼橋儼然成為一條生命通道。為了這個鮮活的生命,官兵雖然早已疲憊不堪,卻紛紛要求繼續(xù)趕工架橋。周圍的群眾都被中國軍人打動,也自發(fā)加入了架橋中去。經(jīng)過6個小時的奮戰(zhàn),在官兵與非洲群眾的齊心協(xié)力下,橋建好了,米扎耶哭著道謝,連忙抱著孩子過河救治。后來,這座橋被當?shù)厝朔Q為“雷鋒橋”。
不久后,這個團在西非建立了一座150多平方米的雷鋒紀念館。開館當天,米扎耶帶著已經(jīng)康復的那烏來到維和大隊,感動的淚水一直伴隨著這名婦女,直到參觀完紀念館,經(jīng)過留言簿時,年幼的孩子突然使勁地把手伸向留言簿,仿佛也想要留言一般,隨后在米扎耶的幫助下那烏在留言簿上按下了這個小手印,米扎耶在手印的旁邊寫道:“感謝叫做‘雷鋒的中國軍人,謝謝你們救了我?!?/p>
學雷鋒的美國人雷夫留言——“雷鋒是我的偶像,他教會了我很多,我要把雷鋒精神告訴更多的人?!?/p>
記者在留言簿上就找到了這樣一位“洋雷鋒”的留言。“雷鋒是我的偶像,他教會了我很多,我要把雷鋒精神告訴給更多的人。”除了留言以外,這位“洋雷鋒”還留下了一本特殊書籍,一本由他翻譯而成的英文版《雷鋒日記》,扉頁上書寫著他的名字,雷夫?羅杰斯。
雷夫為什么要翻譯《雷鋒日記》?這就要從他剛踏上中國的土地時說起。走出機場,雷夫搭上出租車,司機用英語問他叫什么名字,他說:雷夫。出租車司機立刻興奮地喊道:“‘雷鋒你知道雷鋒是誰嗎”他第一次與人交談便被喊成“雷鋒”,之后幾乎每一個遇到他的人都管他叫“雷鋒”。剛開始他會很不解地問,雷鋒是個什么樣的人物?為什么每個中國人都那么熟悉他、尊敬他?從那以后,“雷鋒”成了雷夫?羅杰斯的中文名字,他的生活也和雷鋒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
翻譯《雷鋒日記》對于一個初到中國沒幾年的美國人來說,著實不是易事。操著并不嫻熟的漢語,雷夫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在摸索中開始了《雷鋒日記》的翻譯。
白天,雷夫就讓公司同事幫他讀漢語,他自己做筆記。到了晚上,雷夫就和他的中國太太一起翻譯,配合著完成不同的段落。雷夫明白,僅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不可能完成全部翻譯工作,所以在更多情況下,雷夫都是試著把最精彩、最為人熟知的段落以及最能感動人的部分記下來,予以優(yōu)先翻譯。
如今,“洋雷鋒”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更多專業(yè)的翻譯人員,全面完整地把《雷鋒日記》翻譯成世界各種語言,讓雷鋒精神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信仰雷鋒精神的外企總經(jīng)理藤田菊雄留言——“讓原田工業(yè)公司生產(chǎn)的天線,把雷鋒精神傳播到全世界?!?/p>
“除了雷夫這樣的‘洋雷鋒以外,更有一個外資企業(yè)集體學雷鋒。”雷鋒紀念館解說員小楊告訴記者,這家公司的總經(jīng)理還曾帶著兩名員工專程來到雷鋒紀念館參觀學習。
“外企居然也學雷鋒?”記者不禁驚訝地問道。而同樣的問題,時任解說員王瑤瑤也向前來參觀的原田工業(yè)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藤田菊雄提出過。在參觀前的座談中,藤田菊雄為大家講出了答案。
1989年,原田公司剛剛在大連成立,當時在當?shù)剞r(nóng)村招聘了近千名十八九歲的青年,許多人甚至連高中都沒畢業(yè)。由于員工素質(zhì)參差不齊,偷盜公司財物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衛(wèi)生間里剛擺放好的香皂、衛(wèi)生紙,經(jīng)常還沒用就沒了影兒;有時甚至生產(chǎn)線上的產(chǎn)品也成了員工們順手牽羊的對象。公司經(jīng)常丟失東西,使生產(chǎn)管理受到影響,日方老板干著急但是沒辦法,先進的管理方式在這里一下子不靈了。
直到19 9 0年3月5日,公司員工參加了由工會組織的義務植樹、清掃環(huán)境衛(wèi)生的學雷鋒活動。當時的日方總經(jīng)理高信榮三發(fā)現(xiàn),參加活動后員工的工作責任感都有上升。
隨后,他請秘書找來有關(guān)雷鋒的書籍,仔細閱讀研究之后,被雷鋒的事跡深深打動。他敬佩雷鋒身上關(guān)心別人、無私奉獻和熱愛生活、熱愛工作的精神。于是,他向中方管理人員提出要在企業(yè)中把學雷鋒活動堅持下去。就這樣,“雷鋒”走進了“原田”。
“通過學雷鋒,使我們找到了中日文化的對接點?!碧偬锞招墼谧剷詈髸r說:“雷鋒是道德修養(yǎng)好的青年,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及工作學習上的釘子精神,不僅中國人要學習,我們?nèi)毡救撕褪澜绺鲊嗣穸紤搶W習。”
臨別時,藤田菊雄把他們企業(yè)自己生產(chǎn)的天線贈送給“雷鋒班”,并親手寫下了留言:“讓原田工業(yè)公司生產(chǎn)的天線,把雷鋒精神傳播到全世界?!?/p>
天線把電波傳向四周,各地的雷鋒紀念館就像一根雷鋒精神的天線,將雷鋒的精神傳出中國,傳向全世界。而紀念館的留言簿里則記錄下了所有前來的人的雷鋒情結(ji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