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120X(2016)11-0034-02收稿日期:2016-03-03
作者簡介:洪雨(1990—),女,四川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與心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師教育、信息教育。
在任何一所學校都會存在一個被人們稱作“壞學生”的群體,他們成績差,經(jīng)常違反紀律,教師們對他們也大多是聽之任之。但這樣的學生真的是天生頑劣、難以教育嗎?還是教育對于他們的關注和幫助力度不大?本文嘗試從一部經(jīng)典教育電影個案——《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的啟示,以期對中國的“壞學生”教育產(chǎn)生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放牛班的春天》故事簡介 《放牛班的春天》講的是一個充滿音樂才華和愛心但事業(yè)失意的老師馬修到“池塘之底”這所獨特的學校教學的故事,這個學校的學生要么是被家長放棄的問題少年,要么是孤兒。剛開始呈現(xiàn)給馬修的是一副沮喪昏暗的工作環(huán)境:孩子們頑劣叛逆,不懂得關愛感恩,不愛學習,迷茫地生存著。僅有的幾個老師絕望無奈,慣用體罰施教,還有一個獨斷專權、熱衷體罰管理學生的校長哈珊。馬修反對哈珊校長的管理方式,他堅信可以用更加和善有效的方式管理學生。在一次偶然的學生偷竊樂譜事件中他發(fā)現(xiàn)了學生們的音樂興趣,并組建了合唱團。通過溝通談判、針對性引導等多種教育方式,這個音樂老師最后讓合唱團30個孩子每個人都找他們的位置,用音樂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其中頗具音樂天賦的皮耶爾·莫杭治最后還成為了一名蜚聲世界的指揮家[1]。
二、從《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的教育啟示1“壞學生”的定義與教育意義
在人們普遍的意識里,“壞學生”就是在學校里不愛學習、調皮搗蛋、不遵守校紀班規(guī)、成績差、不思進取,還影響他人學習、班級榮譽的學生。“壞學生”從狹義上來講就是問題學生,這些學生由于背景經(jīng)歷、性格差異等原因,行為表現(xiàn)各不相同,如在劇中的幾個典型——莫杭治:單親家庭,表里不一,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理,很會惡作??;佩皮諾:孤兒,內向、孤僻,嚴重缺乏愛和安全感;樂格克:孤兒,惡作劇弄傷了麥神父的眼睛;蒙丹:孤兒,有暴力傾向,嫉恨社會和他人,最后燒毀了校舍。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所了解的一般是廣義上的“壞學生”,大部分行為上的惡劣程度不如劇中角色,他們不愛學習,憎惡學校、老師,無視紀律、行為叛逆。而且在中國的中小學校,這些學生不會集中在一起教育,而是分散在各類班級里,只占很少一部分。老師剛開始對他們會抱有希望,苦口婆心地勸誡教導,如若屢教不改,老師則放任自流,一旦行為極度惡劣則開除出校。雖然對于學校的懲罰方式不太贊成,但當前學校教育能力有限,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在政府不斷采取措施提升教育質量的今天,該群體的學校教育問題也應得到重視和改善。
2渴望被關注
在該劇中,有三個鏡頭讓人印象深刻,第一個是馬修來校第一天,樂格克惡作劇弄傷了麥神父的眼睛;第二個是馬修第一次上課,學生們在骷髏嘴巴里點上香煙;第三個是馬修老師跟隨校長出教室時,囑咐莫杭治維持課堂紀律時,莫杭治在黑板上丑畫馬修。從這些行為中可以看出,這些問題學生雖然被父母放棄、自甘墮落但他們內心深處還是不想被默默地遺忘,渴望做一些事情得到他人的關注。只是他們找不到恰當?shù)臏贤ㄍ緩?,從而不斷地制造事端引起學校注意。在現(xiàn)實的學校里,“壞學生”不是他們剛開始就不愛學習,喜歡被父母放棄期望,而是他們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但得不到幫助或者幫助不足以讓他們在學業(yè)上嶄露頭角,父母、老師漸漸對他們喪失希望而忽視他們,他們也想被注意,在學業(yè)上得不到滿足只好轉移到其他方面,一旦行為得到預想的結果而不斷強化,他們就會樂此不疲。由于中國當前的學校教育師資力量有限、心理咨詢欠發(fā)達、父母疲于工作、疏于和孩子溝通等各方面的原因,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學業(yè)就被荒廢,成績越來越差,成為了“壞學生”。
我國離婚率越來越高,不在完整幸福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很多。在看到中國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的事實背后,也應看到“壞學生”的數(shù)量也在增多。他們是一個龐大的邊緣化群體,如果不加重視勢必對社會發(fā)展不利。我們的教育不應該放棄他們,應像劇中馬修老師一樣,耐心地教育和引導他們,只要方式得當,他們也會變成好學生。當然,這要求當前社會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學校應當配備具備一定心理學基礎的老師或者培訓在職老師心理學相關知識,對“壞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而不是任其“自生自滅”。
3渴望被欣賞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理論指明:人在6歲到12歲左右處于勤奮感對自卑感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都想努力地去做一些事情博得成人的認可和夸獎,如果做得沒有收到肯定回復或者嚴厲的批評,他們容易陷入自卑中。該電影中的孩子們基本處于這個年齡段,與其他正常孩子不同,他們在性格或者行為上有些偏差,但是這個理論對于他們來說也是適合的。當劇中馬修老師為了組建合唱團叫每個學生試唱并分配不同位置時,學生們個個顯得十分踴躍,渴望得到一席之地。從后來情節(jié)發(fā)展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都努力地排練,秩序井然。尤其是領唱莫杭治,他的嗓音得到了馬修老師極高評價并給他安排了獨唱部分,他后來在馬修老師還沒開始排練下一節(jié)拍時就自己提前排練試唱,讓馬修驚愕不已。可見,賞識的力量有多么強大,讓之前一直嘲笑馬修老師的不守紀律的頑劣孩童們最后被教導的懂事明理、心存夢想。這樣的轉變不禁讓人覺得,任何學生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是希望被老師認可的,只是在他們努力了很多次都沒得到肯定時,他們感到了深深的自卑,于是自暴自棄、自甘墮落或者換另一種方式去宣泄。當老師或者家長看到的則是他們屢教不改、無藥可救,自然就放任自流。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的結果就是家長、教師都放棄了對他們的教育。所以,老師和家長應該對學生抱著更加寬容和欣賞的態(tài)度,哪怕他們犯了錯誤,也應該以他們能改正為最終教育目的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處罰他們。欣賞他們并不是縱容、無視他們的錯誤,合理的處罰也是必要的,只是懲罰的目的是教育,是為了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但不能傷害他們的個性和心理健康,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2]。
在現(xiàn)在的中小學教育中,基本上每個班級里都會有“壞學生”,他們中有不少人和劇中的孩子們狀況差不多。對于這樣一個邊緣化的群體,人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結果,給予他們的更多的也是苛責而不是追本溯源,想著如何去幫助他們。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不少專家學者在研究提倡賞識教育,他們認為賞識學生是對學生人性的尊重,沒有愛就沒有賞識,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3]。
三、結語 要想提高中國整體的教育質量,必須正視這個群體問題。“壞學生”自身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不僅容易毀壞自己的人生,對社會造成許多困擾,也容易影響到其他同學,增大這個群體人數(shù)。沒有天生的“壞學生”,只有教不好的學生。教師不應該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壞學生”,而要平等地對待他們,他們也需要被關注和欣賞。只要我們教師不放棄對他們的希望,相信他們遲早會走出陰暗的泥沼,贏得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唐佳佳野百合也有春天——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情感啟示〖J〗藝苑,2006,(10).
〖2〗郭愛芳懲罰需要藝術——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意蘊〖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9,(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