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杰
實施課程改革,教師是關鍵的要素,擁有一支適應課改要求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一所學校最寶貴的財富,培養(yǎng)這樣的教師隊伍是一所學校必修的課題。充分利用校本教研這一載體,是系統(tǒng)推進基于課改背景下的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有效途徑。
校本教研,是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依托學校自身的優(yōu)勢資源和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模式,基本特征是以校為本,強調圍繞學校自身遇到的問題開展研究。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是教學研究的直接目的。課改伊始,新惠實驗小學就直面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校本教研入手,以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教師素質為目的,不斷學習、思考、探索、發(fā)現(xiàn)、實踐、反思,且行且思,且研且改,堅持不懈,走過了一條執(zhí)著探索的校本教研之路。
一、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課例研究
最早的校本教研方式是教師集體備課、議課、評課,即教研組成員確定內(nèi)容后,集體備課,然后集體討論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集大家所長,取其精華形成教案,上課、再集體評議反思,人人參與、實踐,形成群體性的合作研究共同體。
這種教研方式的優(yōu)勢是將教研組的精華集中到一起,確定方法、研究方案,這樣的課閃光點多、華麗,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做課教師的素質,但久而久之也發(fā)現(xiàn)華麗的內(nèi)容集中到一起,并不能讓一節(jié)課以教師為本、以學生為本,忽略了教師的個性風格和不同班級的學生實際。
在一段時間的研究、實踐、思索之后,提出教師不論是集體備課還是議課時,都要以問題解決為中心,避免對某一課教學流程的羅列式陳述,要重點描述、評議某一課教學設計或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或幾個問題,以解決問題的設計思路、問題解決的過程、效果和自我反思,這樣,校本教研進入了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課例研究階段。
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課例研究的方式是:教研組確立主備人及內(nèi)容后,組內(nèi)成員分別備課。主備人將在備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向教研組求助,進行議課,共同解決后,主備人根據(jù)大家的幫助上課,然后集體評課、反思。
在實踐中和反思中,體會到這樣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教師共同攻關的課例研討方式的優(yōu)勢是:從教師、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教研組以幫助解決問題為原則,引導教師求真務實,發(fā)揮了教師、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了學生的實際和教師自身個性特長,實實在在幫助教師解決了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這種教研方式,規(guī)范了課堂教學行為,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二、同課異構、一課多人循環(huán)、一人同課循環(huán)
為了讓教師們各展所長,打造精品課堂和精品教師,校本教研又進入了同課異構、一課多人循環(huán)、一人同課循環(huán)的百花齊放階段。這是校本教研的又一次改變。
同課異構,就是同一教學內(nèi)容,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礎上,形成大體的框架和思路,進行具有自己風格和特色的教學行為。這一方式,讓老師們看到了同伴對同一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處理方法,不同的教學策略產(chǎn)生的不同教學效果,引發(fā)教師智慧的碰撞,打開了教學思路,取長補短,體現(xiàn)了智慧共享。
一課多人循環(huán),就是教研組針對有共性問題的課例,進行集體備課,然后在平行班級進行課堂初試,反思改進,課堂再試,每位教師上完課,組內(nèi)教師都要進行集體反思,再上課的時候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下一位教師再根據(jù)大家的建議,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的教學,以此類推,經(jīng)過多次的集體反思與討論,使每堂課的教學更趨于合理與完美,最后形成觀摩課。經(jīng)過一波三折,達到柳暗花明,讓教師有了茅塞頓開的感悟,這種方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也促進了每一位教師不斷地成長與進步。
一人同課循環(huán),就是一名教師連續(xù)多次上同一課,在其他教師的幫助下,不斷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果。這種模式也叫作“磨課”,特別是對于年輕教師,從最初對教學的懵懂無知,到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都是在這樣的“磨課”中,一點一點的累積成長。
同課異構、一課多人循環(huán)、一人同課循環(huán),教師們既能各展所長,又相互學習,既注重了教師的個體發(fā)展,打造了精品,又注重了教師的整體提高,把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問題、專題、課題”三題結合
近兩年,實驗小學進一步反思校本教研的歷程,深刻挖掘了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已往校本教研的經(jīng)驗,各教研組總結出教育教學過程中、教研過程中出現(xiàn)的難解決的、突出的、有共性的問題,多年來被回避、擱置的問題,進行歸納分類,直面教研過程零星、不能堅持長久、缺少系統(tǒng)性的弊端,針對教研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草根式課題研究,以問題為出發(fā)點,以專題為抓手,以課題為龍頭,使課題校本化,校本教研專題化,校本教研走進了全新的“問題、專題、課題”三題結合的研究階段。
教學,就是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三題”結合立足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需要長時間解決的共性問題,確立為專題,對相關的一系列的專題進行研究而后形成課題,即發(fā)現(xiàn)問題,形成專題,做成課題,出經(jīng)驗出成果。這一教研模式的確立,本著從學生、教師的實際出發(fā),實實在在解決教學中出現(xiàn)的、存在的問題,發(fā)揮集體優(yōu)勢的同時,為教師打造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課型。也使校本教研更有系統(tǒng)性,研究更具連續(xù)性,將個體的成長與集體的成長有機的結合起來,既張揚個性又互相借鑒,互相學習。
課改十年,新惠實驗小學依托校本教研,教師群體成長迅速,現(xiàn)有旗市區(qū)教學能手96人,旗市區(qū)學科帶頭人49人,有市區(qū)骨干教師66人。從轟轟烈烈到踏踏實實的沉淀,從教師“教”到引導學生“學”的教學行為改變,從“要我研”到“我要研”的華麗轉身,從學習模仿到為每位教師量身打造質效課堂的努力,學校的校本教研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實效、完善,也從實踐中證明了,校本教研是打造一流教師隊伍的有效途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