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月
摘 ?要:本文基于在英國國家語料庫口語語料庫基礎(chǔ)上構(gòu)建的小型沖突性話語專題語料庫,對英語多人沖突性話語中的會話打斷反應(yīng)進(jìn)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英語多人沖突性話語中的會話打斷反應(yīng)主要有六種類型,且這些類型在不同場景的分布有所差異。
關(guān)鍵詞:多人沖突性話語;語料庫;會話打斷反應(yīng)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2
1、引言
沖突性話語最初由Grimshaw(1990)提出。本文所指的沖突性話語是指廣義上的言語行為的沖突。多人會話是Kerbrat-Orecchioni(2004)提出的。他認(rèn)為,所有包含多個參與者的交際場景都可以稱為多人會話。
2、文獻(xiàn)研究
Norrick & Spitz(2008)發(fā)現(xiàn)不論是在兩人沖突性話語還是在三人沖突性話語場景下,幽默是緩和沖突性話語的一種有效手段。國內(nèi)對沖突性話語的研究起步較晚,趙英玲(2004)認(rèn)為,沖突性話語共包含三個語步:發(fā)起語步、反對語步和結(jié)束語步。她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為國內(nèi)這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
會話打斷一直受到諸多領(lǐng)域?qū)W者的關(guān)注。但作為會話打斷的一個重要方面——會話打斷反應(yīng),不論是國內(nèi)還是國外,對這方面的研究都涉及甚少。
匡小榮(2005)認(rèn)為,對打斷反應(yīng)的研究應(yīng)包含打斷者的反應(yīng)和被打斷者的反應(yīng)。一般認(rèn)為打斷者是主動的而被打斷者處于被動的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被打斷者要一味地接受對方的打斷,他們完全可以進(jìn)行反駁。Bilms (1997)認(rèn)為對打斷及打斷反應(yīng)的研究應(yīng)該從參與者的視角出。他還提出了三種被打斷者的反應(yīng),即直言式、打斷提示和忽略。1983年Carol Kennedy和 Carl Camden在其對男女在打斷行為發(fā)生后的反應(yīng)研究中提到了被打斷、打斷及打斷反應(yīng)的幾種類型。
本文主要研究打斷行為發(fā)生后,雙方在語言方面的反應(yīng),如順著打斷者的話語接著敘述或直接忽略打斷者的話語繼續(xù)之前一直在講的話題等。
3、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在英國國家語料庫的口語語料庫基礎(chǔ)上自建的小型沖突性話語語料庫,共88個片段,主要涉及電視辯論、聽證會和政府公開會議三個場景。
為了便于閱讀理解和分析,我們用去碼程序Detagging Tool清除了所選片段中的詞性賦碼。但本文也保留了原來的一些標(biāo)注信息,如參與者的身份信息(u who=參數(shù)值),句子的行號(s n =參數(shù)值),話語的重合位置(ptr target =參數(shù)值)。本文還對語料中的被打斷話輪、打斷話輪及打斷反應(yīng)話輪分別標(biāo)注為<pre-interruption>,<inter-interruption >還有<post-interruption>。雖然選取的都是英語多人沖突性話語的片段,但在有些片段場景中并無打斷情況,而在另一些沖突比較激烈的場景,則有多個打斷序列共用一個語步的情況。如:
<u who=PS000><pre1>
<s n=”342”>……report all these er <ptr target=HV2LC03Y><unclear> <ptr target=HV2LC040>.
<u who=PS3EE><inter1> ? <pre2>
<s n=”343”><ptr target=HV2LC03Y>Oh starve <ptr target=HV2LC040>them of publicity, th thatll <unclear>.
<s n=”344”>Surely, in the <ptr target=HV2LC041>in the long run <ptr target=HV2LC042>
<u who=PS3EF><post1><inter2>
<s n=”345”><ptr target=HV2LC041>Can I just say <ptr target=HV2LC042>on the <ptr target=HV2LC043><unclear> <ptr target=HV2LC044>
<u who=PS3EE> <post2>
<s n=”346”><ptr target=HV2LC043>John <ptr target=HV2LC044>Taylor yeah.
4、分析和討論
本文對打斷反應(yīng)的分類主要是基于Kennedy 和Camden提到的打斷反應(yīng)類型。但本文涉及的被打斷者的反應(yīng)類型要更細(xì)致,而且本文僅關(guān)注被打斷者在打斷行為發(fā)生后在言語上的反應(yīng)。
4. 1繼續(xù)
被打斷者在被對方打斷后可以選擇繼續(xù)他的話語。這表明雖然當(dāng)前說話人被另一方打斷,但其仍占據(jù)話輪,敘述其未完成的話語。這種類型在整個沖突性話語語料庫中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
4. 2 重新引入
重新引入指當(dāng)打斷行為發(fā)生時,被打斷者會停下自己當(dāng)前的話輪,允許插話者先完成其話語,然后再繼續(xù)自己未完成的話語或意思。重新引入和繼續(xù)這兩種類型的區(qū)別就是重新引入過程中有停頓,允許打斷者先說。
4. 3 打斷打斷者話輪
打斷打斷者話輪指當(dāng)前說話人意識到自己的話輪被其他人打斷后,通過打斷其他人的話語試圖再次獲得話輪的一種表現(xiàn)。
4.4 合作型
合作型指盡管說話人被其他人打斷話語,但在打斷行為發(fā)生后,被打斷者在一定程度上同意了插話人的某個觀點,然后順著這個觀點繼續(xù)這個話題。多數(shù)情況下,打斷前后的話題會發(fā)生變化。需要注意的是,本文關(guān)注的是沖突性話語中被打斷方的反應(yīng),分析時以觀點對立的兩方為基礎(chǔ),而不是按個人,所以如果被打斷的說話人和之后的話輪獲得者同屬于一方,這仍是被打斷方的反應(yīng)。合作型還可以分成多個小類,如進(jìn)一步補(bǔ)充或闡釋插話人的話語,同意插話人的觀點或就打斷者的提問做出回答。這意味著即使是在沖突性話語語境中,觀點不同的兩人或兩方為了使會話繼續(xù)下去也有可能會合作。
4.5丟掉話輪
丟掉話輪指打斷行為發(fā)生后獲得話輪的并不是被打斷一方的參與者,而是另一方的參與者或其他人。
4.6 其他
其他類型指除了上面提到的幾種類型之外的打斷反應(yīng)的類型。
通過觀察分析,我們總結(jié)了六種英語多人沖突性話語中被打斷者在言語方面的反應(yīng)類型。這六種類型說明即使在多人沖突性話語的大背景下,參與者有時也是需要互相合作的,否則交談就很難進(jìn)行下去。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被打斷者會以繼續(xù)話輪,再次打斷插話人等方式保持自己的話輪,這表明在多人沖突性話語的場景下,大家都想通過話語盡量多地表現(xiàn)自己,從而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
Three settings
Types
of post-interruption TV discussion Public meeting Public enquiry
Continuation 35.05 23.21 12.5
Reintroduction 7.01 17.86 25
Re-interruption 15.42 8.93 12.5
Cooperation 13.08 14.29 12.5
Losing ones turn 18.22 19.64 18.75
Other 11.21 16.07 18.75
Total 99.99 100 100
上表是三個場景中打斷反應(yīng)類型的分布情況。它們總數(shù)基本上是相同的。從電視辯論到政府公開會議再到聽證會,繼續(xù)話輪呈現(xiàn)下降趨勢,而重新引入則正好相反,這可能是由于場景的不同造成的。在電視辯論中,對某個點進(jìn)行比較激烈的爭論,而為了獲取更多的話語權(quán),打斷和重合發(fā)生的可能性也比較大。鑒于此,盡管打斷出現(xiàn)在某一說話人的話輪中間,被打斷者仍選擇繼續(xù)話輪或直接忽視打斷者,這樣對方才不能獲取反對或挑戰(zhàn)自己一方的機(jī)會。這就解釋了繼續(xù)話輪的頻率較高的原因。
至于再次打斷插話人這種打斷反應(yīng)類型,電視辯論場景中其頻率最高。和另外兩個場景相比,在電視辯論場景中插話人可能會更多地以打斷說話人話輪這種方式來獲得更多話輪或表達(dá)自己的觀點。但是被打斷的人不一定完成了其話輪或并不想放棄話輪,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被打斷者就很有可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通過打斷這種方式重新奪回話輪。
在政府公開會議場景下,合作型的被打斷者的反應(yīng)比較多。盡管爭論并不是那么激烈,而且被打斷者可能并不想放棄其話語權(quán),但他有時不得不采取合作的方式對插話人的提問做出回答,使對方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觀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說服對方或使會話能得以繼續(xù)。另外有時出于禮貌也要對對方的提問進(jìn)行回答,這在本文中都?xì)w屬于合作性一類。
5、結(jié)論
本文將英語多人沖突性話語中的會話打斷反應(yīng)主要分成了六類:繼續(xù)話輪、重新引入、打斷插話人、合作型、丟掉話輪和其他。本文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這些打斷反應(yīng)類型的原因主要是參與者為了重新爭奪話輪或為了保持自己的話語權(quán)或出于禮貌。本文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xué)生更好的理解打斷并在辯論比賽中更有效的利用這方面的策略。然而本文只考慮了被打斷者在言語上的反應(yīng),并沒有涉及打斷者在被打斷者做出反應(yīng)之后的反應(yīng),也沒有涉及到雙方在非言語方面的打斷反應(yīng)。
參考文獻(xiàn):
[1]Bilms. J. (1997). Being interrupted. Language in Society, 26, 507-531.
[2]Grimshaw, A., D. (1990). Conflict talk: soci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s of arguments in conversation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Kennedy, C. W., & Camden, C. T. (1983). A new look at interruptions [J]. Western Journal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47, 45-58.
[4]Kerbrat-Orecchioni, C. (2004). Introducing polylogu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6, 1-24.
[5]Norrick, N. R. & Spitz, A. (2008). Humor as a resource for mitigating conflict in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 40, 1661-1686.
[6]匡小榮(Kuang, Xiaorong). (2005). 口語交談中的話語打斷現(xiàn)象[J]. 修辭學(xué)習(xí), 4.
[7]趙英玲(Zhao, Yingling).(2004). 沖突性話語分析[J].外語學(xué)刊, (5). 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