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逸
?
城中村村民自治建設中推進民主與法治建設
楊逸
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系統(tǒng)的觀點出發(fā),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工作重點在基層”,城中村作為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農村在我國各個省市存在,近年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大力倡導農村自治,認為村民只有以當事人身份才能更好的管理有關于自身利益的事務。因此,在加快城中村的改造而出現(xiàn)了一系列問題的中可以看出,只有堅持城中村村民自治,才能更好的推進城中村民主法治的建設,更好的實現(xiàn)城中村的改造。
關鍵詞:城中村改造;村民自治;民主法治
一、 城中村村民自治的現(xiàn)狀
不可否認,城中村的村民自治在實際運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行政管轄范圍大,村民自治職能弱
城中村作為一種城市化進程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自然村落,基于村民居住的大致有限的地域之內,這種有形的地域連帶演發(fā)出一種“內生性”自治。然而與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社會治理一樣,村民自治還兼具國家行政管理的職責,作為人民公社制度的取代者,肩負起了一定原本由后者承擔的行政管理職能,擔負著將國家管理在廣大鄉(xiāng)村推廣落實的重任,村民委員會也因此而具有準行政組織的性質,并且在行政職能的強勢利導下,村民自治活動的基本單元——行政村的轄域范圍呈現(xiàn)出日益擴張的趨勢。由此帶來的后果必定是村民自治職能的衰弱,村民參與村內自治事務熱情的減退,不利于城中村村內民主法治的推行。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村民自治形式化
第一,農村基層民主法律法規(guī)的缺失。在農村基層民主中,民主選舉具有基礎性地位。而我國當前并沒有制定關于農村民主選舉的專門法律?!吨腥A人民共和國選舉法》第一條規(guī)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顯然,選舉法規(guī)定適用的對象并不包括在農村的選舉。《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雖然有涉及農村基層民主選舉的條款十條,但其程序性明顯多于操作性。第二,農村基層民主法律法規(guī)執(zhí)行有待于進一步嚴格。在城中村的民主選舉中,由于有大量土地征收后政府所給的高額補償,大量集體自留地的讓渡使用權而帶來的集體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利益的驅動使選舉成為一些別有用心、妄圖以權謀私、中飽私囊的人的絕好機會,因此,在選舉中事先指定人選、暗箱操作、篡改選舉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致使民主選舉失去原本的意義。
(三)民主監(jiān)督流于形式,村民自治難以實現(xiàn)
農村基層民主社會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指農村基層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及村務和政務公開,即“四個民主、兩個公開”。其中,村務公開是民主監(jiān)督最直接的形式,也是村民對充分了解村內事務,實現(xiàn)自治從而維護切身利益最重要的前提??扇缃?,城中村的村務公開往往流于形式,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村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缺乏真實性。大部分村務公開的內容是經過精心篩選的,趨于表面的問題,而深層次的,有針對性真正關乎村民真實利益的事務往往由于進行過加工,村民很難掌握到真實的情況;第二,村務公開形式單一,大多城中村采用的方式就是在幾塊公布欄上張貼幾張文字資料,單一的形式,無關緊要的內容,只會讓村民更淡漠于本村事務;第三,村務公開時效性差。有的城中村村務半年公布一次,有的甚至幾年公布一次,使村務公開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和目的。
(四)村民民主觀念不強,村民自治效率低下
在目前加快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如何加快對城中村的改造就更是需要城中村村民以主人翁的角色投入到城中村改造和建設中。但是,城中村村民總體文化水平較低,民主觀念落后,自我權利意識不強,自我管理服務能力較差,這勢必會阻礙城中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推進。即使有的村民意識到自己權利主體地位,認識到自己對村中事務具有一定的知情權、決策權和管理權,但是分散的村民往往為了自己個人利益而讓位或者放棄自身的民主權利,影響和阻礙了城中村的村民的群體自治。甘心將自身權利讓位于村中官僚,臣服于他人擺布。
二、 加強城中村村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對策
(一)在現(xiàn)行政治和法律框架下推進城中村組織自治
在法制建設中,法律是服務于政治權力,確認政治權力行駛的合法性,同時它又防止政治權力的擴張侵害公民權利,而政治權力又依靠強力支撐和保障著法律的運行及被遵守,推動著法律的向前發(fā)展??梢哉f政府的行政權與法律是相輔相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促進的。首先要強化城中村集體自治組織對于村民的代表性,防止暗箱操作甚至豪強、黑惡勢力控制霸占城中村集體自治組織,政府通過積極執(zhí)法的途徑抑制違法,引導自治。其次強化農村村民對集體組織的監(jiān)督與配合,既確保集體組織為集體利益帶動全體村民積極有為,又有效防止集體組織或者內部的個別成員走上以權謀私的道路。再次是在已有實踐的基礎上就現(xiàn)行的城中村組織自治模式通過建章立制的方式固定下來并不斷探索和優(yōu)化。
(二)有步驟有重點地開展民主法制建設
對于城中村的民主法治建設也應當在循序漸進中有所側重地推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在當前形勢下,首要的就是一定要保證土地流轉、城中村村民、金融財政、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制建設趨于完善,只有使這幾個當前更為重要的問題得到法制維護,城中村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形勢才能穩(wěn)定,新農村建設的大業(yè)才可以繼續(xù)前行。其次,加強城中村的民主法治建設,完善民主選舉制度,規(guī)范并嚴格遵循城中村村民選舉的民主程序,選舉出能真正代表和維護好村民自身利益的村干部,將村民的民主選舉權利落到實處,才能從根本上激發(fā)村民政治參與的熱情,促進城中村自治。
(三)著力提高城中村基層民主管理水平
要進一步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繼續(xù)推廣“四個民主,兩個公開”等工作方法。充分發(fā)揮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作用,逐步建立責權明晰、銜接配套、運轉有效的村級民主監(jiān)督機制,不斷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接受群眾監(jiān)督。凡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和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如新上經濟項目,土地征用補償及分配等事項,通過村務公開欄向村民公開。不斷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議事和決策機制。把重大村務的決定權交給廣大村民,凡村政大事,要由黨員或黨員代表議事會、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議事會充分討論后再決定,做到干部、黨員、村民代表三者決策的有機統(tǒng)一。
(四)提高村民綜合素質,增強村民民主法治觀念
第一,提高村民文化素質,增強村民民主法治觀念的接受水平,應該加大對城中村的教育的投入,發(fā)展城中村,解決城中村的問題,不僅要加大對其經濟改造和經濟投入,提高廣大村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從而增強村民的法律意識觀念,增強村民民主法治的觀念。第二,強化宣傳教育,務實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基礎,要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識和民主意識,加強民主法治宣傳教育,積極引導農民依法參與村民自治活動。(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諾斯、羅伯斯#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
[2]張厚安、白益華.中國農村基層建制的歷史演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國家統(tǒng)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52000 -2001: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4]肖唐鏢、史天健.當代中國農村宗族與鄉(xiāng)村治理跨學科的研究與對話,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簡介:楊逸(1989.02-),女,漢,重慶人,法學碩士,西安財經學院經濟法專業(yè),研究方向:農村經濟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