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亞如
近來,本人參加了幾場省內(nèi)外小學習作(寫話)教學觀摩研討活動,聽了幾位老師開展的作文專項訓練課,都是圍繞作文的某一點展開集中的訓練指導。聽了他們的課后,我發(fā)現(xiàn)專項作文的角度小,指向明,落點準,學生能比較快地掌握一些表達技巧,更富有針對性與實效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平時在批改作文時,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人物動作描寫籠統(tǒng),缺乏人物特點,表達不準確等問題,于是我也萌生了在班上進行人物描寫作文專項訓練的念頭,經(jīng)過幾次指導,后來就有了校級公開課“人物描寫作文專項訓練之動作描寫片斷訓練篇”。
記得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曾說過,寫人物要多行動少說話。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說過,只有描寫行動,人物才能站起來。而我的理解是,動作描寫是否“出彩”,決定著人物形象是“站起”還是“趴下”。因此,我迫切地希望學生能提高動作描寫的能力,從而促進人物形象的塑造。那么怎樣讓動作描寫“出彩”呢?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覺得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動作具體性
有些老師認為動作往往是一閃而過,既難觀察又難描寫。其實,一個人的動作是由一系列的動作構成的。再復雜、連貫的動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如果老師平時能引導學生在觀察和描寫時,把動作分解成若干步驟,一步一步仔細觀察,并選擇恰當?shù)膭釉~一步一步地描寫,就不難把人物動作寫具體了。如“擦黑板”,擦之前要把抹布放進水桶搓搓,再擰干,最后再把抹布展開,按在黑板上擦,這樣擦黑板的動作被分解了,動作描寫就具體了,而不是個別學生經(jīng)常寫的抓起抹布就擦,擦來擦去還是一個擦字。
例如,為了讓學生捕捉擦黑板的具體動作,在教學時,我先請一名學生進行擦黑板的情景演示,其他學生觀察,想想她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著做什么?都做了哪些動作?學生先說說,然后再寫下來,最后再匯報交流。有的學生就觀察得很細致,這樣寫道:“她先拿起黑板旁的抹布,蹲在水桶旁,用力上下搓著,再用力擰干,隨后將抹布小心翼翼疊成方形,用手按住一邊,慢慢從左移到右地擦。咦,有一個白點沒擦干凈,她又用力擦了幾下,終于小白點不見了。她弓著身,低下頭,繼續(xù)擦著,那一絲不茍的神情就像是在雕琢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苯?jīng)過先演示、再說、再寫、再交流,就讓學生巧妙地捕捉了擦黑板的過程性動作,使學生有效地掌握動作描寫的具體步驟,如果平時觀察動作能注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下來做什么,注意每一個細節(jié),這樣的描寫就富有條理性,具體生動。
二、動作準確性
我們常說:“行動從思想中來”,就是說人物的行動要符合人物的思想品質(zhì),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內(nèi)心世界。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動作描寫,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更加鮮明。在描寫人物動作時,不僅要寫出他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描寫他是怎樣做的。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準確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面貌。
教學中,為了增強動詞表達的準確性,就需要區(qū)別近義詞,加以比較運用。例如,在《人物描寫一組——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中有這樣一句話:“兩個人走馬燈似的轉(zhuǎn)了三四圈,終于三抓兩撓,揪在了一起。”這里用“轉(zhuǎn)、抓、撓、揪”四個動詞準確地寫出了一連串的動作,描寫了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時難解難分的激烈場面。這里的“轉(zhuǎn)”是繞著走的意思,但能否用“走”代替?我們都知道不能,因為體現(xiàn)不出難解難分的激烈情景。如《景陽岡》里“武松用左手緊緊地揪住大蟲的頂花皮,空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的拳頭,使盡平生氣力只顧打?!边@里用“揪、提、打”三個動詞準確地體現(xiàn)武松的勇猛和力大無比。其中,“提”能否用“掄”或“舉”代替,曾在我們班上引起一片爭論,最后經(jīng)過比較,大家還是覺得“提”更能照應體現(xiàn)后面拳頭如“鐵錘”般的重量,更能體現(xiàn)武松的力大無比。所以,在教學中,對意思相近的動詞常辨析,結(jié)合當時的情景進行斟酌比較,篩選出最合適的那個動詞,必然能提高學生使用動詞的準確性。
三、動作修飾語
增加修飾語能更準確、生動地體現(xiàn)人物的特征。在教學中,我經(jīng)常引導學生區(qū)別比較增加修飾語與沒有加修飾語的句子。如《草房子》中“小妹妹吃蝦”與“小妹妹柳柳坐在椅子上,一邊有滋有味地嚼著蝦,一邊高興得不住地擺動著雙腿?!本统尸F(xiàn)了天壤之別的效果,后一句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位小女孩吃蝦時愉快、滿足的姿態(tài),更能體現(xiàn)小女孩天真爛漫的性格特點。反之,前一句則顯得單調(diào)、無特性。
當然修飾語不僅體現(xiàn)在增加恰當?shù)纳鷦釉~語,還可加上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草房子》中“父親擦得很認真,像一個想要讓顧客動心的銅匠在擦他的一件青銅器?!蓖ㄟ^與沒有加修飾語的句子進行辨析,讓學生明白這里加上比喻更能讓人感受到父親的用心,對兒子深沉的愛。再比如:小貝蒂(慢慢地)伸出雙手,(小心翼翼地)捧起燕子,像捧起(珍貴無比的寶貝)一樣,(輕輕地)送到嘴邊用哈氣為小燕子取暖。如果沒有加上括號里的詞,學生則無法感受到小貝蒂對燕子無微不至的愛。因此,通過對加修飾語與沒有加修飾語的句子進行比較區(qū)別,學生就不難發(fā)現(xiàn),恰當?shù)剡\用修飾語或修辭方法,能更加生動地展現(xiàn)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
當然,老師還要引導學生在進行動作描寫時結(jié)合其他人物描寫方法,能進一步增強表達效果。如《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作者對他的描寫不僅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兩根手指頭”的動作描寫,還有“他把兩眼睜得滴溜圓”只言片語的神態(tài)細節(jié)描寫,更加完整地呈現(xiàn)嚴監(jiān)生在臨死前的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再比如在《別餓壞了那匹馬》中對那位青年的描寫:“別別別……”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雙手拼命地搖著輪椅,想擋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來!”這里既有動作描寫,也有語言描寫,形象地寫出了青年要阻止“我”發(fā)現(xiàn)真相的著急,也感受到他不計一己得失、想方設法讓“我”讀書的用心良苦。通過類似句子的品讀辨析,讓學生感受到,多種描寫方法的綜合運用能更深刻地揭露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
觀世間百態(tài),品人間冷暖。實踐證明,動作描寫的三要素的扎實訓練,有效促進了動作描寫水平的提高,使學生塑造的人物形象富有個性。長此以往,對于人物外貌、神態(tài)、語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寫,也能扎實地展開專項訓練的話,人物塑造必將不再是“千人一面”,而是活靈活現(xiàn)。
參考文獻:
鄭曉艷.小學習作教學現(xiàn)狀分析[J].新課程學習:中,2013(0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