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友
有人說,名師就是一門讀不盡的課程,名師具有旗幟般的感召力。而由名特教師領銜的工作室就是一所教師發(fā)展中心,它是教師業(yè)務成長的搖籃,是教師專業(yè)續(xù)航的加油機。薛法根語文名師工作室自2009年成立以來,在教學示范、科研引領、教師成長和學術影響等方面受到了本區(qū)域語文教師的矚目。工作室團隊教師成長、成熟、成功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
一、在課堂中見證師生的成長
課堂,是教師專業(yè)水平的集中體現(xiàn)。于漪老師說年輕時“一篇課文三次備課”的苦功成就了今天的她。第一次備課,擺正自我,不看任何參考書與文獻;第二次備課,廣泛涉獵,仔細對照;第三次備課,邊教邊改,課后再次“備課”,修改教案。薛法根語文名師工作室在于漪老師“一課備三次”的基礎上,提出了更具專業(yè)性的團隊研修方式——“一課三磨”。
所謂“一課三磨”,指研修團隊圍繞一個教學課題,經過多次集體研討與實踐研磨,獲得課題實施的最佳方案,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教學與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一磨教材解讀,實現(xiàn)教材資源到教學內容的轉化;二磨活動設計,實現(xiàn)教學內容到教學活動的轉化;三磨課堂實踐,實現(xiàn)教學活動到學生素養(yǎng)的轉化。從“一課三磨”的過程來看,研磨的是“課”,發(fā)展的是“人”,既發(fā)展學生,又成長教師,更鍛煉團隊。
以教材解讀環(huán)節(jié)為例,工作室要求教師從學生成長出發(fā),通過專業(yè)解讀才能發(fā)現(xiàn)教學資源,理清學生言語實踐與發(fā)展的脈絡。這個環(huán)節(jié)確定了三個著力點:第一,找準“起點”,即學生閱讀這個文本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這是實現(xiàn)“教在起點上”的前提;第二,明確“終點”,即學生閱讀這個文本后,其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可能達到的新高度;第三,抓住“關鍵點”,即學生閱讀這個文本可能遇到的障礙,比如讀不懂的地方、體會不了的地方、感受不到的地方等。這樣基于兒童立場的文本解讀,破解了文本解讀“只見文不見人”的怪圈,杜絕了“以文解文”的現(xiàn)象,為后期的設計與教學定準了基調?!耙徽n三磨”讓老師們用科研的方式解決教學難題,研磨出的是教師的教學智慧,更能使教師認識到課堂是他們和學生共同成長的舞臺。
二、在團隊中經營最好的自己
2014年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的工作室成員沈玉芬老師說:“薛法根老師,無論什么時候,都在用一種無形的力量,向我們傳遞著一種信念:一個人,要成為最好的自己?!痹诿麕煿ぷ魇抑姓业阶詈玫淖约海枰獔F隊和個人的良苦“經營”。這個過程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陣痛期”,誰能“熬”得過,誰就能“化蛹成蝶”,邁向專業(yè)發(fā)展的廣闊天地。缺乏追求與毅力,就難以跨越這道“坎”。團隊磨課初期,工作室的老師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磨課,其實磨的不是課,是在折磨人”。后來,大家發(fā)現(xiàn)團隊研修的歷練之旅,研討的是教學話題,磨煉的卻是人的精神、意志和品質,是教師專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把“磨課”作為一種憑借和過程,把“成人”作為最終的目的和價值所在,這是工作室開辟的一條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路徑。
2009年,薛法根語文名師工作室成立了,沈玉芬老師作為盛澤實小的語文骨干教師,成為工作室的一員。六年的成長過程讓她為“最好的自己”不斷注入新的內涵。2010年,她的一篇題為《把平淡的內容教得風生水起——以“言語教學”為核心的有效閱讀教學策略》的論文參加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賽,獲得二等獎,專家給她的評價是“薄”!為了增加“厚”度,在薛法根老師的指導下,她認真研讀陌生化理論,從陌生化理論與閱讀教學相融中探索小學閱讀教學的實踐策略。2011年,她以一篇《陌生化理論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實踐研究》再次參加“教海探航”征文比賽,獲得了一等獎。2012年,她參加“辯課進校園”活動,和薛法根老師、山東滕州實小張建偉老師同題異構閱讀課《青海高原一株柳》。研課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雖然教學內容指向明確而集中,教學活動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展開,但學生就如按部就班的程序中被操縱的零件,毫無生氣。她認為本質原因在于平原之柳與青海之柳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并未形成聯(lián)比關系。從此,“聯(lián)比”成了她在教學實踐和研究中的重點課題。同年,《聯(lián)比:基于兒童視角的閱讀教學策略》一文再次獲得“教海探航”征文比賽一等獎。在隨后的兩年多時間里,沈玉芬老師沿著這個研究思路,基于教學實踐,并從課程論、教學論和學習心理學的領域做更上位的探索?!墩w思維在小學閱讀教學內容研制中的策略研究》和《語文聯(lián)結性學習:建構“學的內在秩序”》兩篇論文分獲2013年、2014年“教海探航”征文特等獎。如今,沈玉芬老師帶著自己的名師工作室和薛法根語文名師工作室并肩作戰(zhàn)。她常說,在團隊中,只要有勇氣,不斷地去突破,你就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三、在研究中尋求專業(yè)的支持
薛法根老師始終堅信,一個研究團隊,沒有專業(yè)的學術支持,只能處于低水平的徘徊狀態(tài),面對問題,永遠只能在外圍兜圈子而無實質性的突破。研究團隊在承擔蘇州市義務教育改革“蘇式課堂”的項目研究時,積極尋求專業(yè)支持,以求每個人都能走得更快更好,走到語文課堂研究的正道上來。針對“蘇式課堂”的起步研究,江蘇省教科所原所長成尚榮先生三次蒞臨盛澤實小與名師工作室成員進行專題研討,基本擬定了“蘇式課堂”的框架結構:“蘇式課堂”的定義、價值與意義、基本內涵、主要特征、文化隱喻、核心理念、教材觀、師生觀、研究內容、實施樣式等。為了完善“蘇式課堂”的內涵理解,工作室依托“呼喚名師——骨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咨詢會”活動,邀請了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楊九俊、江蘇省中小學研究室副主任董洪亮、《江蘇教育研究》實踐版編輯部主任顏瑩來校指導。三位專家在觀課之后,分別從學科特質、教學本質、兒童立場等角度進行了專題剖析,逐漸完善與豐富了工作室老師們對“蘇式課堂”的理解。
工作室提出,以專著撰寫推動專業(yè)思考。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導、北師大“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丁國勝教授,就“組塊教學”和“兒童認知”與工作室成員做專題探討,在組塊教學原理探究上取得了積極的進展,為構建“言語智能理論”找到了學理基礎。江蘇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原所長王一軍、蘇州職業(yè)大學易森林博士與工作室成員一起策劃了《言語智能論》專著的內容框架,明確了組塊教學的研究路徑與方式。江蘇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王彥明、高金鋒兩位博士,就《小學語文組塊教學論》專著的撰寫進行整體建構,按內容具體分工,并反復論證與打磨。工作室還與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吳忠豪教授進行交流,對組塊教學的課堂實踐進行了理論概括。專家?guī)淼呢S厚理論背景和專業(yè)審視,幫助團隊成員轉換思路,獲得了教學與研究的“頓悟”,并凝聚成一股恒久的研究力量。
四、在交流中分享多樣的精彩
何謂專業(yè)成長?就是將自己的研究放到更廣闊的研究舞臺上,接受眾人的檢驗,留下的,才是真正的專業(yè)與精神。薛法根語文名師工作室以項目為引領,為工作室成員提供的就是更為廣闊的研究舞臺,讓全體成員更好地行走在專業(yè)成長之路上。為了尋找蘇式課堂的特質,他們積極與其他工作室、其他地區(qū)的學校進行教學交流活動。通過不同地區(qū)、不同風格教師的課堂教學比較,發(fā)現(xiàn)蘇式課堂的本質特征,從而成熟自己的課堂。
看得更遠,才能飛得更遠。名師工作室全體成員,無論從課堂教學水平,還是科研能力,都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新的成長臺階。幾年來,團隊成員在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了20多篇論文,在全國各地進行公開課展示與專題講座50余次,形成了極強的學術影響力。近3年來,2名教師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4名教師被評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8名教師被評為區(qū)學科帶頭人,3名教師獲省級賽課一等獎,6名教師獲蘇州市優(yōu)質課評比一等獎。
薛法根語文名師工作室,在本區(qū)域眾多名師工作室中可謂獨樹一幟,實踐成果和理論成果都十分豐碩,新成長起來的骨干教師的數(shù)量和品質都名列前茅。工作室?guī)淼囊悦麕煷賰?yōu)師、用優(yōu)師帶隊伍的增殖效應正在逐漸彰顯,并正超越學科教學研究視閾,向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提升釋放著巨大潛能。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吳江區(qū)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