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005-01
在學生日常的學習、考試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明明是自己會做的題目,卻不知什么原因做錯了。而當時自己卻渾然不知,事后別人稍加提示便恍然大悟,后悔不迭,我們稱這種現(xiàn)象為“會而不對”。通常情況下,學生和老師均把“會而不對”的原因歸咎為粗心大意,下次只要細心就能避免??墒聦嵣?,在后續(xù)的練習、考試中“會而不對”現(xiàn)象仍然屢見不鮮,成為阻礙學生進步的一個不可治愈的“頑疾”?!皶粚Α爆F(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缺乏良好的解題習慣。良好的解題習慣應涵蓋:認真審題、仔細分析、規(guī)范書寫、題后反思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如果上述環(huán)節(jié)中的一環(huán)出了問題,都可能造成“會而不對”現(xiàn)象的發(fā)生。
(2)缺乏深入的思考。學會思考是學好數(shù)學的關鍵,當然也是避免“會而不對”現(xiàn)象的關鍵。如果在平時的學習中,能把每塊知識、每道題目,認真反復的琢磨幾遍,好好想一想其中的來龍去脈,而不是似懂非懂的“浮在”表面。知識若沒有經(jīng)過深入思考,在時間和心情均緊張的情況下,顧此失彼、思路單一在所難免。
(3)缺乏嚴謹?shù)乃季S過程。為什么有的學生在做題時,會把關鍵的步驟省略?一方面,是不講道理的“想當然”,認為本來就是這樣的,沒必要寫;另一方面,不是不想寫,而是根本沒想到這關鍵的一步,自然寫不出來。無論是哪一方面,歸根結底,說明學生的邏輯鏈出了問題。因為數(shù)學是講邏輯的,寫出的每一步都要“講理”,沒有前一步的“因”,就不會有后一步的“果”。如果不分前因后果,亂寫一氣,自然會出現(xiàn)問題。當然,也不排除極個別偷懶、明知故犯的情況。
從前面的調(diào)查結果可以看出,“會而不對“現(xiàn)象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學生出現(xiàn)了非常嚴重的狀況。如果不及時改正,將會嚴重阻礙學生的發(fā)展。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在哪里“用藥”以利于幫助學生治愈“頑疾”?在筆者看來應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yǎng)良好的解題習慣。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在于平時。做題時,不妨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認真審題。慢讀題、讀懂題,難以理解的題目要讀上幾遍,直至讀懂為主,切忌在沒有讀懂題目的情況下就匆忙動手解題。
(2)想清楚解題思路。在正式書寫之前,首先要想清楚解題思路。這好比是建房子,在買材料之前,首先要畫好圖紙。思路想清楚了,才好一步步的解下云。題目中的條件如何用?怎樣搭建已知條件與所求目標之間的橋梁?若這些都沒想清楚,腦子里一片混亂,要寫也只能是亂寫了。
(3)認真規(guī)范的書寫。避免計算出錯的一個好方法,就是看清上一步,再寫下一步。如果步步都是這樣寫出來的,是不需要再回頭檢查的。作答時,想清楚寫出這一步的“因”,自然就會有下一步的“果”,所以也不會出現(xiàn)“跳步”現(xiàn)象。
(4)題后必反思。題目做過之后,應習慣性的“回頭望望”,想一想:各種方法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哪種方法更具有一般性?題目中容易出錯的地方在哪里?等等。通過回顧,整理出整個問題的經(jīng)歷過程,做到層次分明,以達到畫“龍”點“睛”的目的。
2、教學生學會思考。對于解題教學,首先解決的應是“教”學生解題。不是只讓學生解題,而是教學生“學解題”。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然后才是自己獨立地去解題。
那么,“學”是什么?學思考!尤其對那些不善于解題的學生,更要學思考。
怎樣學思考?學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首先,理解題意。要弄清楚“問題是什么(求什么或求證什么)”、有哪些已知的條件、其中蘊含的意思是什么。而要想做到理解其中的含義,就需要分析出每句話、每個名詞、每個式子,以及每個符號、上標、下標的含義,直到整個問題的含義。接下來,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構建一個解題的基本框架,然后實話計劃,并且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解題思路。最后,進行回顧反思。會做的題目,要反思方法;不會做的題目,要反思原因。比如,什么原因?qū)е伦约簾o法解決?是題目沒讀懂?條件不會用?方法選擇得不合理?運算出錯算不下去?等等。
教學中,教師要多問幾個“為什么”。經(jīng)常想一想,學生離開教師該怎么辦?教師講得再好,可能還是教師的,怎樣才能轉(zhuǎn)化為學生的?當然,不是讓教師不要講,問題是怎么講?講什么?不僅要講過程,更要講原理。多讓學生感到自然,沒有強加于他,盡可能(當然不是全部)使學生覺得,教師能想得到的,我也能想得到,使學生真正理解。
3、突出“思想方法”少套“題型”。“思想”和“方法”是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靈魂”,如果能靈活地使用它們解題,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最高境界。“題型”不等同于“思想”和“方法”,它是針對某一問題的固定“套路”.比如,在解題教學時,只告訴學生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卻不與學生討淪其中的原因,則變成了“題型”教學.因為教會這種解法,學生用它卻只能解決這一個問題.
反之,在解題教學中,如果每做一步都能與學生共同討論“為什么這么做”、“怎么想到這么做”,并從中提煉出最本質(zhì)、最核心的內(nèi)容,進而形成一般方法,則是突出“思想、方法”的教學.而一旦掌握了“思想方法”,就能用它來解決所有問題.
由于目前考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在某些課堂教學中,誤將“題型”當作了“思想”和“方法”教給了學生,把學生“囚禁”在固定的框架內(nèi),以至于他們只能做固定模式的題目,稍有變化則無從下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發(fā)展.
4、多“總結反思”少“模仿記憶”。數(shù)學學習需要一定程度的“模仿、記憶”,但卻不能完全依靠它.“模仿、記憶”只能解決熟悉的、單一的、簡單的問題,而一旦遇到了具有創(chuàng)新性、綜合性較強的題目,則會“相形見絀”.那么,如何總結反思?
第一,針對審題的反思.想想題目的目標是什么?題目中給了哪些條件?有隱藏條件嗎?第二,對解題思維過程的反思.已知條件都用在哪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什么?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三,對多種解法評價的反思.還有其他解法嗎?哪種解法更好?哪種方法具有一般性?第四,對題目本身及解法本身存在規(guī)律的反思.此題目屬常見問題嗎?其解法是通解通法嗎?它能解決類似的問題嗎?第五,對題目變化的反思.問題還能演變成哪些題目?變化后還會解嗎?等等.
“總結反思”是學習數(shù)學的一種好習慣,它能去偽存真,能讓我們積累更多的經(jīng)驗,有更多的解題途徑,并能在各種途徑中作出合理的選擇,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