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娣
摘 要:進入到21世紀,中國的教育界由原來的提倡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自主探究就是讓學生自己根據(jù)課堂上的內(nèi)容提出問題,然后動手去有計劃、有目標地進行研究與探索,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鍛煉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使得初中語文課堂激情飛揚。
關鍵詞:初中語文;自主探究;激情飛揚
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習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使學生在學習語文課本內(nèi)容的同時,感受文章所帶給我們的人文情懷和道德素養(yǎng),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注重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強調(diào)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語文課堂變得生機勃勃、氣氛活躍。
一、培養(yǎng)良好的預習習慣
在初中教學課堂中,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關鍵在于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在上課之前,學生要先將文章細讀幾遍,將文章中重要的內(nèi)容用筆勾畫出來,將不認識的字、詞語通過學習工具書查出來并標注清楚,之后預習課后習題部分,看一下習題是否能夠自己解決;如果不會的話,和同學討論學習;還解決不了的話,上課的時候重點聽老師講解這部分內(nèi)容,這樣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節(jié)課45分鐘,學生不可能每時每刻都處在認真聽講的狀態(tài),因而我們將自己最不理解的地方重點聽講,這樣能使我們的課堂效率更高。例如,學習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過課前預習,了解到莫泊桑的生平經(jīng)歷和取得的成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本文重點在于運用巧妙的構思、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來表現(xiàn)資本主義社會冷漠的人情關系,批判菲利普夫婦的自私自利和冷酷無情;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和表情描寫表現(xiàn)了人物的心理并且刻畫了人物的形象。從小說的標題來看,似乎于勒是主角,但著重刻畫了菲利普夫婦的形象。通過他們的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描寫菲利普夫婦的過程中直接引出了叔叔于勒的形象,要重點理解這兩種文章中的表現(xiàn)手法。
二、設置教學問題
問題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初中語文一節(jié)課的時間大約是45分鐘,學生很難每時每刻都會聚精會神地聽講,因而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下向學生進行提問。有效的提問,既增強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要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鼓勵學生自主研究問題,自己查找資料解決課本上的問題,獲得一種滿足感,學生學習到了語文知識,鍛煉了自主探究能力,可謂一舉兩得。例如《故鄉(xiāng)》這篇課文,閏土的形象非常深入人心,而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形象的反差也耐人尋味,同學們可以找出來這兩處的外貌描寫,進行對比,同時當中年時的閏土叫自己“老爺”時,“我”為什么會有如此的感慨?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這些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構建開放式課堂
課堂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地方,構建開放式的課堂有助于讓學生很好地進行自主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是仍停留在一味的聽課和記筆記的階段,真正讓學生參與進來,讓他們在自主探究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語文課本內(nèi)容豐富多彩,學生只要全身心投入,自由閱讀,親自和讀者交流,用心去感受、欣賞與探究,就可以體會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例如,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五六個人組成一個小組,在文中找出描寫桃花源景色的語句,自己閱讀、思考當時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讓學生自主學習,提出他們的觀點,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用一兩句話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使語文教學變得生機勃勃。
總而言之,學習積極性的根源在于學生內(nèi)部學習動機,而這種積極性一旦被調(diào)動起來,學生將會主動參與到學習生活中去,學習也將是高效的。自主探究學習不僅能夠開發(fā)學生潛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誘導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靜下心來找出問題并利用一切資源去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探索的精神和鍥而不舍的品格,讓初中語文課堂激情飛揚。
參考文獻:
[1]季步華.自主探究——讓初中語文課堂激情飛揚[J]. 課外語文,2015,(1).
[2]彭 艷.書聲瑯瑯,激情飛揚——初中語文朗讀教學邊緣化及應對策略的探究[J].考試周刊,2015,(17).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懷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