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順
[摘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從鑒賞的角度來教授教材文本,利用語文課進行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和是非判斷能力,對學生進行崇高情操,進步思想的熏陶,促其形成初步的人生價值觀,也許,語文的教化功能會更強大,這也是《課標》對語文課程的社會性要求之所在。
[關鍵詞]語文課堂 美文賞析 大膽創(chuàng)新 培養(yǎng)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6-0195-02
課堂教學旨在使學生領悟和獲得。課堂中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大力倡導都是為了讓學生學到“這一課”的知識,為達此目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目標、教法、課時、教學手段等方面可謂下足功夫。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語文學科性質作如下定義: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的基本特點?!?/p>
“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課標》中的這段文字,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語文的工具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從口語和書面語兩方面向學生傳授系統(tǒng)的語言知識和寫作能力,以期使學生能夠很好地閱讀文章、理解文章,從心所欲寫文章。反觀目前語文教學現(xiàn)狀,多數(shù)教師無不在這兩方面盡心努力,勤勉研究,孜孜不倦。
小學識字、造句、背詩文;初中辨文體,學寫各類文章,初識誦讀;高中階段則識讀文本,整體感知文章,以期達到知人論世,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種漸進式的語文教學程序無疑是科學有效的,但是,現(xiàn)實中的語文教學體現(xiàn)了一個共同特點:認知性和認同性。語文的人文性要求始終未被強化——重實用主義應用而忽略了潛移默化的審美賞析。課堂語文對學生的生活影響并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重認知,教師偏重教學任務的進度推進和完成;梳理結構重邏輯確認;把握情感重固化作家思想情感的了解。重認同,分析文章側重對語言表現(xiàn)力的揭示;知識積累重名篇名句的背誦識記……對于文章深層次的認識,如作家的人生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其人其文對當時和后世影響的了解則淺嘗輒止,一筆帶過,無意深究。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優(yōu)美文章的影響力被淡化,真正的語文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并沒有切實實現(xiàn),學語文只是為了獲得學科成績的高分。于是,語文功課被量化,語文影響學生生活和思想情感世界的功能沒有很好的實現(xiàn)。
也許有人認為,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實際上已經(jīng)包含了一定的審美判斷能力,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割裂。這種觀點固然有道理,但實際教學中,大多數(shù)的教師并非或并未自覺地做到二者兼顧,主要表現(xiàn)為將教材中的某一篇文章先以時間定量,設計出該篇文章教學的難點重點,著重分析預先確定的某句某段乃至全篇,最后歸納出文章主題,再加以要求部分段落的背誦,于是,一篇文章的教學結束了,篇篇如是,以為常規(guī)。
對乎?無可厚非。
但是,如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從鑒賞的角度來教授教材文本,利用語文課進行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和是非判斷能力,對學生進行崇高情操,進步思想的熏陶,促其形成初步的人生價值觀,也許語文的教化功能會更強大,而這也是《課標》對語文課程的社會性要求之所在。
如何將語文課堂變成陶冶情操的鑒賞課?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立足課堂、準確定位、注重遷移引導,厚積薄發(fā)
高中教材文學作品居多,對于眼前的一本語文書,我們不能認定只是教學文本,應該把它當做文化的窗口或人文精神的冰山一角。借助它,教師在完成其工具性要求任務的同時更要意識到它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和文學價值以及作家獨到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立足課堂吃透教材,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盡可能多的搜集相關信息,厚積薄發(fā),巧妙遷移誘導,力爭讓語文課堂變成既傳授知識又賞析美文同時還具啟蒙思想,培養(yǎng)情操、熏陶情趣的鑒賞課,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領略美、感悟美、欣賞美的廣闊天地。例如學習了《裝在套子里的人》,我們嘲笑別理科夫的“套子”理論、“套子”心理、“套子”式的言行以及陳腐守舊的“套子”式的人生觀,同時欣慰地聽到高爾基的一首《海燕》敲響了沙皇專制的喪鐘,驚喜的看到了俄國大革命的爆發(fā),別理科夫代表的是一種陳腐和沒落,他的死也預示著俄國沙皇專制的衰亡。鑒賞此文,我們在欣賞作品獨特的諷刺藝術的同時又生發(fā)出對現(xiàn)實生活中種種“套子”思考。此外,諸如學習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我們體會到人生的壯美,也感知了作家的寂寞;學習了《蘭亭集序》,我們體會了文人騷客的雅趣,又引發(fā)了對生死的思考;還有《一剪梅》的婉約美讓我們微暈薄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陽剛之美讓我們看到了英雄落暮……
所有這些審美的愉悅體驗,也只有把語文學科從僵化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讓教師從鑒賞家的角度給學生以精彩展示,千古不朽的美文才能在今天的語文課堂上熠熠生輝,光芒萬丈。
二、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緒,寓教于樂
我們知道,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無不是作家的思想、情感、好惡等主觀意識傾向的反映,而學生的求知欲和審美傾向各有不同,因此,課堂教學中就要求教師從學生的求知需要角度上來審視教學內容,通過新穎、靈活的授課方法和手段來創(chuàng)設一種鑒賞情境,以此調動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力爭讓學生既獲得理性的發(fā)展,又獲得審美的體驗。
如何具體實施?首先,教師要深挖教材的審美因素,尤其是文學作品,備課環(huán)節(jié)要始終伴隨著一種情境(所備內容在頭腦中的立體再現(xiàn)),通過自身的藝術感悟反復品味,形成獨特的授課思路然后用之教學,通過多種手段(如影視播放、師生參與的吟誦、表演等方式)生動再現(xiàn)教學內容,啟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調動情緒,努力使學生獲得精神美、自然美、藝術美、語言美等審美愉悅。
如講解《琵琶行》,可用琵琶彈奏曲做輔助,兼以其他的音樂曲調作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悟能力和語言表現(xiàn)力;教授《念奴嬌·赤壁懷古》可用《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做音樂背景,高聲朗誦來表現(xiàn)一種壯闊豪邁的氣勢;欣賞《變色龍》則可組織學生編排課本劇表演再現(xiàn)奧楚蔑洛夫的丑惡嘴臉以領悟主題等,通過多種形式的輔助手段,讓學生充分直觀感受教學內容,在興趣中感受美、理解美。其次,深研單元教學特點,根據(jù)單元特點,制定計劃,舉行多種形式的回顧和評價活動,了解和提升本單元教學知識所代表的文化,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如學過先秦歷史散文單元內容,要求學生自查資料摘錄有關《左轉》(或《國語》《戰(zhàn)國策》)等史書中的資料文章,發(fā)表看法,并以專欄壁報形式加以交流,或組織專題研究形成研究性學習成果;學過古代詩歌單元內容,可舉辦詩誦會和作家作品趣事軼聞交流會,或利用校園文化、當?shù)貐^(qū)域文化資源,組織有關文學藝術,情操修養(yǎng)等方面的專題講座,將文學藝術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努力擴大學生的文化審美視野,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興趣,在快樂中體驗,在體驗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審美鑒賞能力。
三、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重視教學過程的審美化
慣常的語文教學總是分幾步走:第一步板書題目和作者;第二步,介紹作者及背景;第三步,研析文本(或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或教師重點講析);第四步,歸納總結。這種程式化的教學固然顯示了一堂課的章法特點,實際上,一篇好的文學作品,學生因個體差異影響對 “該課”的興趣是多樣的,因此教無定法,應靈活多樣。總的說來,語文課堂教學,無論怎樣的改革,要想高效精彩,都應遵循三步驟:成功的導入,精彩的高潮推進和意猶未盡、促人思考的結尾。
上課伊始,對導入的處理,有經(jīng)驗的教師都會高屋建瓴的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不拘格套地將學生迅速地吸引到所教教學內容上來:或開宗明義直奔主題,或迂回深入自然入境,或旁敲側擊誘導暗示……他們總能游刃有余,輕松自然。如講授《裝在套子的人》,教師穿一件豎著領子的黑色呢大衣,戴著墨鏡走進教室發(fā)現(xiàn)學生身穿短衫(時值初夏),教師頓做驚訝神色并念念有詞:“哎呀,你們咋穿這么單薄,千萬別出什么亂子!”學生面對老師的怪聲調,莫名其妙的哄堂大笑,老師又做出更為吃驚的神情慌忙制止:“別笑別笑,要是校長聽見了還成什么樣子,千萬別出什么亂子??!”學生見狀更是大笑不止,于是,老師摘下墨鏡,脫下大衣,正色打?。骸安灰α耍裉?,我給大家介紹一個人,他叫別理科夫,是一個把自己時刻裝在套子里的人,現(xiàn)在翻開課文第19頁……”通過別具一格的開場白,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地像磁石一樣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別理科夫這一文學形象自然就會深深地印入腦海中,久久難忘。又如,講授《醉翁亭記》,在老師介紹了有關歐陽修政治改革和仕途際遇后,師生共同探究文本:
本文寫景記游是目的嗎?
文中多次寫景記游,作者高興的幾近忘乎所以,難道這是其真情緒嗎?
問題一出,學生的思緒一下由“山水之樂”“游之樂”的輕松狀態(tài)進入冷靜地分析,并找出“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而樂也”并且“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廬陵歐陽修也?!钡戎攸c句,于是啟發(fā)中,學生頓然感悟:噢,原來歐陽修的心境是為排除心中煩擾而寄情山水,短暫的“與民和樂”是快樂的;但“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難以實現(xiàn),歐陽修又是郁悶的。醉而樂是一時興致,而心中的塊壘卻重如鉛石揮之不去。這樣,在關鍵時刻,設疑誘導,學生巧妙領悟,形成思維的高潮效果,教學的思路一下超越文本而進入深度賞析,滿足了學生對美文的探索需要。
當然,結課藝術的另一環(huán)節(jié)——總結也應匠心設計,如教授詩歌欣賞單元,在單元教學內容結束后,為強化學生的理解消化,教師還應設法營造一種詩誦氛圍,精心設計背誦環(huán)節(jié),采用緊張活躍的競賽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實行小組量化計分,高效、準確、及時地背誦規(guī)定篇目。還可采用接句游戲方式讓學生互相提示驗證,最后總評出單元競賽活動中的優(yōu)勝個人和團體予以表彰獎勵……這種競賽活動,既有助于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積累和理解,又能讓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高潮出現(xiàn)后,繼續(xù)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tài),從而多快好省的提高教學效率。
時代在發(fā)展,教育在進步,尤其在今天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作為在眾多學科中最具穩(wěn)固性和教化彈力的語文,課程改革更是走在最前面。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要牢記黨的立德樹人教育方針,以淵博的知識武裝自己,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育人觀念,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立足講臺,大膽創(chuàng)新,重視學生個性發(fā)展,克服單純教授知識的落后習慣,把語文課和美育有機結合,努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快樂情緒,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領略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殿堂,開其智、養(yǎng)其性、冶其情、壯其志、長其能,堅持不懈并以為原則,長此以往,《課標》中的“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xiàn)。
責任編輯: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