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jié)課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備課。在備課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學里就有一分的效果。教學是十分復雜的藝術。教師要摸清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習習慣,吃透教材,還要考慮教學目的、原則和方法,只有備好課,才能安排好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有限的時間里,自始自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皞湔n”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做準備的一個動態(tài)過程,是教師綜合運用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進行教學設計的再創(chuàng)造。以往傳統(tǒng)的英語備課更多地側重于知識性備課。這一點本無可厚非,但“教學是否成功,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因此,要適應新課改的精神,提高教師自身的業(yè)務素養(yǎng),必須在“備課”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思想上的轉變,應由原來的知識性備課向策略性備課轉變,即實現(xiàn)“有效備課”。所謂“有效備課”,是指教師在備課中對教學目標進行有計劃、有步驟地突破,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或教學手段讓學生真正主動地去探究、去思考。
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有效”備課呢?我個人認為我們要注意下列幾點:
一、掌握學情——充分了解學生,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課堂教學要想收到師生雙贏的效果,教師既要鉆研教材,又要充分了解學生,做到掌握學情,分類推進,使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科學發(fā)展,如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習態(tài)度、知識要求和接受能力一無所知,或若明若暗,則容易脫離學生實際,造成教學失敗。
1.了解班級基本狀況。包括班級特征、學生構成、智能結構、學習情況、興趣愛好、對本科的學習態(tài)度及代表性意見等。只有對班級了如指掌,才能通覽全局,科學實施。
2.了解學生個性特征。教師應對每位學生的姓名、年齡、特長愛好、師生關系等狀況詳細了解,作為備課依據,以便區(qū)別對待,分類指導。
3.了解學生學習基礎。一是班級整體基礎;二是個人學習基礎,還要了解班級中優(yōu)差生的所占比例。在講授新課前,特別要了解學生對原有知識的預習準備是否充分;新課講授中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和障礙以及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是否濃厚等。
4.了解學生對教學方法的反應。教學工作是教學內容和具體方法的雙重體現(xiàn)。教師采取何種方法實施教學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必須經常深入班級,了解對教學的意見,及時反饋信息,調整教學方法。
5.了解學生個性品質。學生的個性品質包括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想象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信息接受、處理能力、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掌握運用能力等。還包括學生的氣質,性格,動機,興趣,自信,自律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很大的。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了解學生的氣質類型、興趣愛好、性格特征、智力差異,為因材施教提供依據。
6.了解學生動態(tài)變化。教師既要從靜態(tài)角度了解學生,更要從動態(tài)角度熟悉學生。即及時了解學生各方面的變化和進步。如學習進退、作業(yè)完成的變化、組織紀律、興趣愛好的變化,受到表揚、批評和學生之間紛爭、矛盾后的變化等。特別要了解關愛差生的情緒變化。差生是學生中的弱勢群體,自卑心理強、缺乏學習動力。對差生的微妙進步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并加強引導,使之體驗成功的愉悅和增強前進的動力.
二、吃透教材內容,理解課標
備課時英語教師要掌握五個要素。一是掌握課程標準。只有理解課程標準的實質,才能與時俱進、居高臨下地鉆研教材,確定目標,探索創(chuàng)新,指導教學。二是掌握教材內容。教師只有研究教材體系,明確教學任務,弄清教材的基本結構、指導思想、知識技能、編寫意圖、內涵外延和深度廣度,才能最終明確教學目的與要求。三是掌握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教學重點在知識結構中起紐帶作用,是教學內容的知識核心,在教材知識總量中占較大比重教學難點除少數(shù)處于教學重點外,大多數(shù)則包含于教學重點之中,在教材總知識量中比重較小。它的特點是有局限性、差異性和局部性。在備課和教學中,教學難點往往不易被發(fā)現(xiàn)。教師不應把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相互混淆。四是掌握教材特點。教材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備課的結構、教學活動的組織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不同教材的特點要選擇不同形式的教法。因此,教師在研讀教材的過程中,特別要理出教材的特點,才有助于根據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恰當科學的教學方法。五是弄清教材疑點。所謂教材疑點就是學生對教學內容中含混不清,似懂非懂,容易誤解且產生疑惑的部分。教師在備課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容易產生質疑的問題,以便釋疑解惑。
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教學的效果體現(xiàn)在課堂,所以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是提高備課質量的關鍵。教師在備課中要精心設計最佳教學過程,選擇最優(yōu)化的教學方法,選編典型習題,寫出具體可行的教案,并設計好板書及課堂小結。在英語課堂教學設計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有效的課堂導入。課堂導入要結合課堂內容,激發(fā)學生的興奮點和學習的興趣。
(2)有效的課堂問題設計和練習。所設計的問題應該由淺入深,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要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教師就應該精選練習,使學生所做的練習針對性強,效率高,而不是題海戰(zhàn)。
(3)板書設計。目前由于多媒體的應用,有許多教師忽略了板書的應用,這是不合理的。適當合理的板書可以加強講授效果,突出教學目的和重點,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板書是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在課堂上進行表情達意,教書育人的書面語言。板書具有不可替代性,板書使課堂教學任務性更明確。它是教學目標的再現(xiàn),無論是在教學過程中的示范和貫穿,還是課后的小結,它都是整節(jié)課學習的一道明線索,是一節(jié)課的骨架。我們在備課時,一定要非常注重板書的設計。如果板書能通過多樣的形式變化而達到新穎別致、新鮮活潑的藝術高度,就能給學生以視覺美感和新奇感,使學生保持對板書的興趣,且能提綱挈領地把握住教學重點。板書設計的基本要求:內容精煉、重點突出;語言科學、用詞準確;條理清晰、布局合理;形式多樣、啟發(fā)思維;書寫規(guī)范、示范性強。板書的目的在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板書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有的教師不重視板書,視其為“雕蟲小技”,有的板書隨心所欲,信筆由韁,缺乏一定的計劃性;有的橫七豎八,龍飛鳳舞,難以辨認;有的密密麻麻,滿天繁星,不得要領;有的囿于某一呆板的樣式,千篇一律,面目可憎。其實板書在達到簡明扼要,突出重點等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同樣也要講究板書造型的直觀、新穎、優(yōu)美。
(4)課堂小結。通過簡明扼要的總結,可以讓學生強化記憶和理解。
學法設計。在新課標理念下學法設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進行科學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指導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知識,對學生進行學法訓練。
四、課后及時做好反思與總結
分析和認識為什么這樣教,該不該這樣教,促使教師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去審視分析自己將要付諸實施的課堂操作行為,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反思應成為教師自我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備好課,上完課,這節(jié)課并沒有結束,課后我們還需要靜下心來反思,將自己課前的設計與課堂的實施作一番回顧和比較,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還可以去問問學生課后的感受,以及將這些一課一得寫下來,這是最真實的教學一線手記,可以促使教師成為“反思的實踐者”。
耶魯大學認為,學生有三個學習任務,一學會提出問題,對任何事情提出質疑;二通過學習,獲得更多的信息來回答問題;三經過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感悟,強調對知識的建構。學無止境,同樣,對于一個教師來講,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身處科學日益發(fā)達信息化的今天,教師應與時俱進,不斷補充知識量,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東西。新課程提倡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這需要不學生科的教師交流合作,教師要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獲取較大的知識量。只有真正掌握了教學真諦的教師才是一個好教師,才是一個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也才是一個對學生幫助很大的教師。
總之,追求“有效”,是課堂教學的永恒話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它的實現(xiàn)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教師從“備課”人手,逐個環(huán)節(jié)、逐個步驟地去實踐、思辨、提升,使它成為現(xiàn)實。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地進行“有效備課”,定能在教學中迸出智慧的火花,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