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校的發(fā)展是否充滿活力、教師團隊是否具有凝聚以及至整體的教育教學質(zhì)量是好是壞都與學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關。當人們思考如何提高學校管理水平的時候,往往會把重心放在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廢立上,缺失了學校組織文化的視角。雖然,學校規(guī)章制度改革也能重塑學校組織文化,但學校規(guī)章制度若缺少對其深層的價值取向的反思,也不見得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反思當下學校組織文化存在的問題,認真思考學校組織文化的發(fā)展取向。
首先,我們必須研究學校組織文化的“價值負載”特性。學校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通過繼承和不斷更新,使其在價值觀念、團體意識、行為規(guī)范和思維模式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表現(xiàn),從而形成一個學校的組織文化。學校組織文化一旦形成和發(fā)展成熟,便通過心理的無意識層面對組織成員產(chǎn)生影響,并滲透于學校管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以及學校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因此,學校規(guī)章制度只不過是學校組織文化的外在反應形式,真正發(fā)揮作用的基礎則是文化氛圍的營造、共同價值觀的塑造。進一步而言,只有學校成員將規(guī)章制度所承載的價值觀念轉(zhuǎn)化為自己的信念時,學校規(guī)章制度才具有實際的意義??梢姡瑢W校組織文化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能夠感受得到,如同空氣一樣彌漫在學校中。它比學校那些可見的所謂“硬件”更具滲透力,因為它影響了學校成員的價值觀的生成,具有特定的價值取向。
其次,我們要分析目前學校組織文化的價值取向。目前我國中小學的組織文化屬于典型的行為控制取向,其最終目的僅僅指向各種規(guī)章制度的建立,以完成對教師行為的控制。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為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一套操作程序,只要學校成員的行為遵循這些程序性的要求,就可以完成任務。規(guī)章制度被行為控制取向置于最高地位,不僅成為師生行為正確與否的唯一判斷標準,也限制了人們對其必要的懷疑和批判。如此一來,學校師生便只為迎合規(guī)章制度的要求而行動,很少考慮學校教育的終極目的。由此可見,學校組織文化建設的行為控制取向追求的是程序的合法性,只要求人們將事“做正確”,而不是倡導人們“做正確的事”,成功回避了學校管理的價值問題,教師的行為只受自我利益的支配,使學校領導與教師之間陷入一種功利的交易關系。
行為控制取向使得教師錯誤地將規(guī)章制度本身作為自己的追求,他們可能是為了規(guī)范而做出行為選擇,盡管這種選擇有時候并沒有錯,但理由畢竟不是最充分的。這一傾向的學校組織文化建設強調(diào)規(guī)章制度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在學校推行新的計劃的初期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在進一步深入的過程中則有可能扼殺教師主體性、剝奪學生應有的權利。由此,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不是學校組織文化建設的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和途徑,它的合理性需要進行充分的論證。
最后,我們還必須研究學校組織文化建設的價值選擇。普遍的理論或模式并不適應教育實踐的特殊性、復雜性,在實踐中建構起來的規(guī)范才是最有效的,這要求學校組織文化建設應超越行為控制取向,走向?qū)嵺`建構取向。實踐建構取向并不完全意味著學校組織文化可以走出行為控制的境遇,因為它畢竟不是將對規(guī)章制度的改進建立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而是一種“權宜之計”,很可能是以達成共識的方式形成更加隱蔽的控制。
學校組織文化建設的最終價值選擇還是應當指向價值自覺取向,即從根本上關注教師學生的自我實現(xiàn),強調(diào)教師通過自我反思而形成價值觀念,并倡導教師與學生在學校管理中自覺創(chuàng)新。這源于價值自覺取向真正認可了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認為他們既具有影響學校管理的可能性,又具備自我反思的能力,從而將個人發(fā)展需求與學校發(fā)展目標整合起來。這樣,學校管理不再是按照固定規(guī)章制度程序化運作的過程,而是一個真正的創(chuàng)造過程。它通過對師生教育價值觀的引導,幫助其進行自我反思,形成積極的價值導向,最終將追求行為自主、持續(xù)發(fā)展視為重要的生活方式。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