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自學能力;培養(yǎng);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0—0091—01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學生學習成效的優(yōu)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自學能力。近幾年,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堅持嘗試“先練后講,以練為重;先學后教,以學為主”的教學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筆者談一談在工作中如何做到把“滿堂灌”的講讀變?yōu)樽寣W生主動自學、自主閱讀的方法。
一、抓住重點,理解課文
有些課文可以引導學生自學其中的某個重點段落,然后進行小組討論,教師相應指導深化,以“主”帶“次”,讓學生理解全篇。如,《詹天佑》這篇課文的自學可以這樣設計:
1. 從解題入手,抓住重點。出示課題后,讓學生思考:讀了課題,你覺得課文會寫些什么?
2. 從課文的中心詞入手,抓住重點。組織學生朗讀課文并思考:課文的中心詞是什么?課文圍繞中心詞寫了哪些事?
3. 圍繞中心,討論交流。在教學這一課時,筆者組織學生首先按要求自學課文,然后分小組討論,讓學生理解“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只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發(fā)表意見的時間,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學生把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也就理解了。
二、圍繞思路,理解課文
對寫作脈絡較為明顯的課文,可以通過抓住文章思路的方法去分析理解。如,對于《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筆者是這樣安排的:
1. 審題,預測思路。(1)看了題目,你認為文章是寫什么的?(2)看了題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設置懸念,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2. 感知課文,理清思路。通過反復讀,理清文章脈絡:(1)課文先寫了什么?然后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
3. 品讀分析,理解思路。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充分朗讀,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景色之美。在充分朗讀中滲入必要的詞句分析,讓學生理解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對大興安嶺的熱愛與贊美之情,提升了學生的品味能力。
三、抓住中心,理解課文
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中心詞或中心句,以此統(tǒng)覽全篇,讀懂課文。如,《草帽計》一課可以這樣設計:
1. 初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思考:賀龍同志“導演”草帽計的原因是什么?經(jīng)過是怎樣?結果又是怎樣?
2. 找出中心詞,通覽全篇。對于賀龍同志“導演”草帽計的前因后果,可直接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心詞語“神機妙算”,并理解什么叫“神機妙算”。
3. 細讀課文,抓住主線。思考:賀龍同志的神機妙算表現(xiàn)在哪里?通過組織學生充分朗讀課文,讓學生總結出賀龍同志的神機妙算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通過讓學生順著課文的寫作線索去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也就輕易而舉地掌握了。
4. 反復誦讀,深挖拓展。有感情的朗讀,組織學生思考: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賀龍同志是什么樣的人?通過放開讓學生交流,體味賀龍同志成竹在胸、足智多謀的大將風度。
四、抓住提綱,理解課文
要求學生列出課文的詳細提綱,并以提綱深入理解課文。教師可在學生討論評議時給予相應指導。如,對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可以這樣安排自學:
1. 初讀課文,組織學生說一說課文寫了和魯迅先生有關的哪幾件事?把握課文內(nèi)容。
2. 細讀課文,編擬提綱。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用一句話概括出課文每一部分寫了什么,用簡潔的語句概括出課文每一部分的提綱,然后進行小組匯報交流。教師從中點撥,歸納學生反饋的信息,做針對性的重點講解。
3. 結合提綱,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好的小標題,從形式上說,既是這篇文章的“眼睛”,又與課題有內(nèi)容聯(lián)系;從內(nèi)容上說,能緊緊圍繞課文的中心概括出課文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用短語小標題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內(nèi)容。再用恰當?shù)恼Z言把這些小標題串起來,就把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概括出來了。
五、樹立信心,培養(yǎng)習慣
1. 樹立學生自學的信心。教師要充分放手,把課堂交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被動接受”的思想束縛,在課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查字典,解決字、詞的一些疑點問題,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儲備知識,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理解課文,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學習,積極思考自己提出的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2. 培養(yǎng)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有了良好的自學習慣,學生就不會依賴教師,會自己積極主動地去完成教師安排的各項學習任務。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除必要的指導、督促、批評、表揚外,有時還須采取持久而耐心的訓練。如,讓學生堅持寫日記,寫周記等。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