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母雞》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對一只母雞由討厭到不敢討厭再到無限崇敬的情感變化的細膩描述,進而贊頌母愛的偉大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
【關鍵詞】《母雞》 質疑
這篇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它永遠不反抗公雞?!保ㄋ何闹兄改鸽u)當教學進行到第六自然段,請同學讀課文時,細心的同學發(fā)現(xiàn)文中又是這樣寫的:“假若別的大雞來搶食,它一定出擊,把他們趕出老遠,連大公雞也怕它三分?!蓖瑢W們不免感到疑惑,提出:“作者為什么描寫前后不一?前面說母雞永遠不敢反抗公雞,后面又寫連大公雞都怕它三分,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這不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嗎?難道這樣的大作家也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嗎?我們可以質疑他嗎?”
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是我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也是我在研讀課文時沒有發(fā)現(xiàn)的??梢妼W生真的在認真讀書,要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嗎?作為老師,我為學生的表現(xiàn)感到欣喜,可學生提出的問題我事先并未思考過,我還不如把這個難題留給學生繼續(xù)讀書和討論,也給自己留下思考的時間。因此,我把這個問題又還給學生:“同學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那你們再仔細讀讀看,討論討論這兩句話出現(xiàn)的語言環(huán)境,再聯(lián)系全文來看,兩句話是否真的前后矛盾了?”于是學生在老師的激發(fā)下又重新讀書,積極討論,然后再在全班交流。同時,我也對這個問題做了分析和思考,對教學做出了如下調整:在學生交流前,為了讓學生在回答時更容易,方向性更強,我把問題作了一個分解。我這樣問:“作者前面寫‘母雞永遠不反抗公雞,而面對同性別的母雞時卻會下毒手,甚至咬下一撮毛來?’你是怎樣理解的?”學生交流后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出現(xiàn)這種情況有兩種原因:1、母雞在沒有做母親前,(或說母雞在沒有孵出小雞前)公雞對母雞來說太強大,而母雞又缺少足以讓它變得強大的精神支柱,它惹不起公雞,所以那時的母雞永遠不反抗公雞。2、另一種原因是根據(jù)自然界中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原則,母雞出于對公雞的愛慕與喜歡,它也永遠不會反抗公雞,以此博得公雞的親睞與好感。同學們的答案很清楚,也較完善,還有他們的生活經驗與生活積累,較有說服力。有了這樣的基礎后,我再拋出第二個問題:“母雞后來為什么又不怕公雞了,反過來甚至連大公雞也怕它三分呢?”學生很快找到了答案,母雞在做了母親后,它身上自然產生了為保護自己孩子不顧一切的偉大的母性,這種與生俱來的母愛的力量讓它在自己孩子面對危險時那種奮不顧身、舍生忘死的勁頭,就算是公雞再強大也會被母雞的這股“護犢子”的勁頭給嚇怕了。文中不是也這樣寫到“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為它有了一群雞雛。它偉大,因為它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本拖裎覀儗W過的《麻雀》一文中的那只老麻雀,因為獵狗這個強大的敵人對它那幼小、脆弱的孩子的覬覦,它明明知道自己與敵人——獵狗的力量懸殊很大,根本沒有勝算,但它卻沒有絲毫的退卻,用扎煞起羽毛,做出難看的樣子的方式,居然可以用自己的母性所表現(xiàn)出的偉大力量,生生嚇退了那只遠比它強大不知多少倍的獵狗,它用自己的勇敢和勇氣挽救了那只剛出生的小麻雀的生命。由此可見,母愛的力量是強大的,驚人的,是會創(chuàng)造出偉大奇跡的。讓我們不得不驚嘆“一個母親必定是一位英雄。”所以這時的母雞由之前的永遠不反抗公雞到做了母親后,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讓大公雞也怕它三分的情況的轉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學生對前兩個問題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后,我趕緊問第三個問題:“那作者這樣寫,你們覺得矛盾嗎?”學生答:在重讀課文,聯(lián)系母雞對公雞態(tài)度的變化的具體情況后,覺得這樣寫不矛盾了。問題答到這里,學生提出的疑問已得到圓滿的解決,而且學生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得出的結論,老師的攙扶引路的效果已顯現(xiàn)出來結果。
就在我以為課文可以繼續(xù)往下講的時候,沒想到學生再一次發(fā)問:“雖然我們現(xiàn)在已經明白了作者這樣寫不矛盾了,但是我們讀懂它卻費了很大的勁,如果是初讀文章,還是會讓人覺得有點矛盾的呀?”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他們在讀書時的貼身體會,也確實出現(xiàn)了這樣的問題,對學生的這種勤思、善思的精神老師應該表示贊賞。想到這里,我趕緊對學生的表現(xiàn)提出表揚:“今天,同學們學得很認真,思考也積極全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同學們居然對于著名作家的作品敢于提出質疑,并表明不同觀點的這種精神應該表揚。于是我說:“我覺得剛才同學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今天就再大膽一回,給大作家提提意見,動動小手術,如果你是作者,你認為怎樣寫才能讓讀者不產生這樣的誤會?”于是同學們經過片刻思考,提出了這樣的改法:
母雞在孵出雛雞前(或是:母雞在做母親前),永遠不會反抗公雞。
較多學生同意以上改法,還對此種改法找到了比原文更好的理由:同學這樣改后,就和課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從對母雞討厭到不敢討厭的情感變化的過渡以及過渡句“可是,現(xiàn)在我改變了心思,我看見一只孵出一群小雛雞的母雞?!陛^好的照應了起來。因為之前作者對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拼命炫耀的性格所表現(xiàn)出的淺薄、媚俗是非常厭惡的,而現(xiàn)在卻在母雞做了母親后所表現(xiàn)出的無私無畏,日夜操勞,為了孩子可以奮不顧身的偉大的母愛給深深打動了。而且這樣修改后,作者情感的變化由討厭——喜歡——不敢討厭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看到學生這樣的課堂表現(xiàn),我有了一種強烈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次課堂學生對老舍先生作品提出寫作上的質疑以及對原文的大膽修改,不正是學生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鑒賞并正確運用的一種良好體現(xiàn)嗎?不正是新課標所要求的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的基本特點的一次實踐,也是讓學生形成語文素養(yǎng)的一次具體嘗試嗎?我們一直都在提倡并研究教學的有效,而教學的有效具體體現(xiàn)是學生的課后所得。而這節(jié)略讀課文教學中,我對于突發(fā)問題的這一個片段的教學設計和臨時的教學改動,讓學生從閱讀到質疑再回到閱讀再到釋疑再到改寫的學習過程,完成了從過程到方法到形成知識與能力的逐步過渡,學生的所得是顯而易見的,我相信課后學生會收獲很多。更重要的是我通過這一課讓學生樹立起了一種敢于質疑,不盲目迷信的學習理念。有了這樣的學習理念,我們有理由相信,孩子們以后會把語文學得越來越好,會更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從而達到形成語文素養(yǎng)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