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師語言素養(yǎng)也是教育藝術(shù)修養(yǎng)的一部分。教師語言是向?qū)W生表達思想感情和傳遞知識的重要手段。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直接影響著教育效果。小學語文教師,教育對象是兒童,語言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要求教師的語言必須清楚明白,科學準確和生動活潑,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在教育和教學中,小語教師要努力使自己口語兒童化,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力爭做到清晰、準確、科學、符合邏輯,并具有幽默感。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教師 語言 藝術(shù)
語言藝術(shù)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課堂教學語言是溝通教師與學生的橋梁,是教師內(nèi)心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最能感染學生的“催化劑”。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這樣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fā)出知識的溪流?!边@句話,隱含了教師語言的重要性。高水平的教師語言藝術(shù),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而且還能引起學生的美感,使他們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所以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提高自己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是當務之急。
一、提高小學語文教師語言藝術(shù)的重要性
教師語言藝術(shù)的高低和教學效果密切相關(guān)。蘇霍姆林斯基在《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凝練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币蚨鴱哪撤N意義上說,語文教學藝術(shù)首先是教師的語言藝術(shù)。這種語言的藝術(shù)影響到學生能力的發(fā)展。
首先,教師的語言水平會影響到學生的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工具,傳遞情感的手段,還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教學語言對學生的語言習慣與能力的影響是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的。實踐證明,學生受言之成理、言之有物、言之動情的語文教學語言的長期熏陶,就會逐步對語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掌握靈活運用語言的本領(lǐng),反之,自然會引起學生對語言藝術(shù)的漠視。
其次,教師的語言水平會影響到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教師的語言水平直接反映其思維能力的高低。列寧很欣賞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一句話“誰想得清楚,誰就說得清楚?!睂W生透過教師高超的語言藝術(shù),可以探究到老師的思維過程,學習思考的方法,體驗到思維過程中的快樂,從而激發(fā)學生思維的興趣,提高其思維能力。因此,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智力發(fā)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語言的?!?/p>
再次,教師的語言水平還會影響到學生的審美能力的發(fā)展。教師美妙高超的語言,會讓學生從中獲得審美感受,激發(fā)審美想象,豐富審美情趣,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同樣主張教師使用美的語言表達,他說:“我們要善于這樣說話:使孩子們在我們的話里感到我們的意志,感到我們的修養(yǎng),感到我們的個性?!?/p>
二、小學語文教師語言藝術(shù)的特點
有關(guān)教師語言藝術(shù)的特點,研究者們提出了許多觀點,可謂見仁見智。他們從不同程度不同側(cè)面探討了教師語言藝術(shù)的特點。但我認為語文教師語言藝術(shù)要具有一般教學語言藝術(shù)的共性,還要有自己的特殊性。具體而言:
(一)描述的文學性。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shù)雖不屬于“文學”的范疇,但因為語文教師所教的作品大多數(shù)屬于“文學”一類,加上語文教學本身的需要,語文教師的語言必須與文學融合,使之帶有文學性。學生要學習語言,固然離不開教師所教文學作品中文學語言的影響,但也離不開教師語言文學性的熏陶。 (二)表達的情感性。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和一般的語言不同,那就是它必須具有與教學內(nèi)容相應的情感性。為了實現(xiàn)這一個目標,就必須向?qū)W生進行審美教育。這要求語文教學高度重視學生的情感活動,引起學生感情的激蕩,造成感情上共鳴,使學生在分辨真假、善惡、美丑的過程中去求真、崇善、愛美,從而具有高尚的審美情操。
(三)語言的形象性。這個特點是由語文教學語言的文學性決定的。語文教學離不開文學作品,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又是作者精心刻畫的形象。語文教師通過形象化的教學語言,可以還原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形象的教學語言讓人容易接受,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再現(xiàn)事物的形象,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一套語文教材,薈萃名家名篇。如果沒有形象,就沒有小說;沒有意境就沒有散文;沒有生動形象的語言,語文課就是沙漠。
三、小學語文教師語言藝術(shù)的培養(yǎng)
從小學語文課來看,課堂中教師的語言更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小學語文除了是一般科學以外,它更是一門工具學科。小學生本身正是學習語言的關(guān)鍵時期,我們常說“為人師表”,教師的語言除了擔負傳授知識的重任以外,也正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因此,我認為語文老師尤其是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中特別要注意語言的修養(yǎng),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高教學口語的兒童化水平。
每個教師都有一種愿望,希望自己的口語對兒童有吸引力,于是,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使自己說的話具有兒童化的特征。兒童化的口語是一種語言藝術(shù)。它出神入化地撥動著孩子的心弦,啟迪著孩子的心智,只要教師一張口,就會“粘”住孩子的心。
(二)加強教學語言的藝術(shù)性。
教師天天要上課,教師的語言應成為學生的楷模。有了好的教材,好的教學方法,沒有好的課堂教學語言,仍然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才能加強教學語言的藝術(shù)性呢?
1、語言要生動形象。給小學生講課,教師用直觀性強的語言說話,就能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睹其色,可適當運用故事或謎語講述,在教“告”字時,我讓學生猜謎語:“一口咬掉牛尾巴”,教“公雞”時,我讓學生猜:“頭戴紅帽子,身穿五彩衣,好像小鬧鐘,清晨催人起”,學生很快掌握了這些字的字形結(jié)構(gòu)和事物特征。又如教“確”字,有位老師編了個故事:有個頑皮的孩子,放學見牛在吃草,就撿了塊石頭砸過去,當?shù)囊宦暎^砸到牛角上,—位老爺爺見到說:“你砸得很準確,但是,用石頭砸牛角,確實不好!”這就通過“石頭砸牛角”的故事,生動形象地將抽象字“確”深深地印入了學生的記憶中。
2、語言要富有感情。古人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富有藝術(shù)性的教
學口語,應當是發(fā)聲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的。當你帶著對事業(yè),對孩子的熱愛,精神飽滿地登上講臺,學生立即就會受到你的情緒輻射”的感染。如果你將備課接觸教材時的激動或感受,在課堂上表達出來;你的語言就有吸引力。這叫“以情奪人”如我在執(zhí)教的《丑小鴨》、《棉花姑娘》等,使用的的語言是要富有激情,這種注入豐富感情的教學語言,會立即引起學生的共鳴。當然,感情不是做作出來的,要動真情,虛情打動不了人,真情來自對表達內(nèi)容深刻的體驗和理解,來自對生活、對事業(yè)的熱愛。
教師語言素養(yǎng)也是教育藝術(shù)修養(yǎng)的一部分。教師語言是向?qū)W生表達思想感情和傳遞知識的重要手段。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直接影響著教育效果。因此,要求教師的語言必須清楚明白,科學準確和生動活潑,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在教育和教學中,小語教師要努力使自己口語兒童化,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力爭做到清晰、準確、科學、符合邏輯,并具有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