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很重要的學科,教育的側重點自然很多,其中閱讀是小學語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小學特別是低年級,由于家庭習慣不同,認知能力的不同,語文閱讀的能力也不盡相同,加之,不同家長和老師的方法和引導內容不同,導致了小學語文閱讀的能力往往相差很大。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光靠課堂的幾十分鐘,幾十節(jié)課,是無法調動孩子們的閱讀興趣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僅限于課堂,老師主動學生被動,效果往往不好。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教學模式 閱讀 分組教學
一、新課標對小學閱讀教學的要求
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在閱讀教學中,要體驗什么,探究什么,“課程目標”中有具體的體現:
一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即“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p>
二是培養(yǎng)認識能力,即“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
三是充實文化底蘊,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
四是培養(yǎng)崇高情感,培育“愛國主義情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五是形成優(yōu)秀品質,即有“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又有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的思想方法。”并明確指出,上述任務的完成,要“注重情感體驗”,要進行“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過程,不僅承載著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信息傳遞、情感交流、思維碰撞的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這次課程改革,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提倡學生在閱讀思考的基礎上,發(fā)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閱讀對策:注重以讀為本,研讀扎扎實實
教師要使學生從小就養(yǎng)成潛心會文的讀書習慣,這種好習慣的養(yǎng)成會讓學生終身受益,使他們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邏輯能力不斷提高。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著想,我們要記?。荷纳n白與豐富,淺薄與深邃,往往取決于個體的閱讀經歷和良好的讀書習慣。在學生表達出自己的見解后,教師要迅速地引導到感情朗讀上面來:“說得這么好,能把你的理解和情感通過你的讀表達出來嗎?”“那么,該怎樣讀呢?你盡可以讀出你自己的感受。”“讀得這么好了,能把這句話背下來嗎?”如果學生的理解還有一定的困難,還可以指向讀:“看來理解這句話還有些困難,這樣吧,我們再好好把這句話讀一讀,還要聯系上下文想一想,也可以向別人討教一下,你一定會有新的感觸?!睅熒褪沁@樣,在一次次研讀和一次次對語言的品味中受到語言文字的浸染、滋養(yǎng),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這樣水乳交融的。由此可見,語文課堂上的思維訓練、分析表達都要用“讀”和“品”來統領,整個閱讀教學過程都應是從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感情,讀中受到人文性的熏陶的。
以讀代說,以讀代訓,以讀代練,以讀代寫。在不斷地讀中,達到“以讀促理解,又以理解來促讀”,直至情真意切,讓心靈顫動,刻骨銘心。這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正所謂“以讀促思,讀中悟情”。
人教版第十冊的《橋》,講述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洪水襲擊這個村莊的時候,老支書像一座山一樣,冷靜地帶領著一百多村民通過一座窄窄的橋轉移,他果斷地做出決定,共產黨員靠后,讓群眾先過,甚至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留到了最后。剛送走最后一個群眾,橋塌了,留在最后的父子倆被洪水卷走。有的教師帶著學生一個勁地分析:“老支書什么舉止深深地打動了你,使你最受感動?”分析完一個段落就走向另一個段落:“還有那個地方讓你深受感動?”可偏偏就是不深入朗讀?!岸颊f得這樣動情了,為什么不順勢指導讀呢?憤悱之處,是需要用感情朗讀來宣泄和傾訴的呀!”我心里不禁想著。后來才發(fā)現,教師是等全部分析完再來讀,甚至有些地方只安排一下齊讀便作罷。這樣讀成了課堂的一種點綴,仍是以繁瑣分析為主。怎樣安排讀呢?我們在重點處的教學時,“說到哪兒,就讀到哪兒;讀到哪兒,就指導到哪兒;指導到哪兒,就再讀到哪兒?!焙芡ㄋ?,很好操作,很有效果。這樣做,就把理解、感悟與讀書的層次性融為一體了,師生的感情隨著讀書的深入,不斷升華,詞句積累也在其中了。
在進行對比性閱讀學習時,學生會按照老師布置的要求進行學習,這是一種有目的性的理解式學習,由于有了明確的討論目標,學生可以針對性地進行閱讀、討論,通過對老師所提供的范例進行對比,文章的精華給學生以更為深刻的感受。當學生能與文章的內容產生共鳴時,則說明學生對于文章的學習有了成效,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與感悟過程將引領學生進入一個新的學習階段,這是將其學習的成效與學習能力一起提升的階段,這將打破老師教、學生學的單一學習局面,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
對比閱讀在課堂上的運用不僅僅是為了應對新課標的要求,同時也是對于學生能力的一種培養(yǎng)。通過對比閱讀課堂教學,學生所掌握的不僅是文章的內涵,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比后的自我分析,把握了寫作的手法和語言表述的方法,同時,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提升,因此對比閱讀的應用和探究對于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發(fā)展十分重要。
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要引導學生從最根本、最普通的事情做起,嚴格按照良好閱讀習慣的要求,循序漸進,不放松任何細節(jié),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本時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本時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不是閱讀教學的附加任務,而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貫穿于閱讀教學始終的。《語文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思想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要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時的正確價值取向,是不能靠一味地灌輸,只能是根據語文課程的本質特點,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學生才能逐漸形成對文本的正確價值取向。再次就是要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蔽覀冋Z文教師的責任應引導學生去挖掘課文的感人之處,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讓學生走進文本,收獲自己的獨特感受。這樣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會促進教與學。
參考文獻
[1] 徐梓武.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提問現狀與改進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06:81.
[2] 馬英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延安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