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但對初三學生來說,又是一門新課程。學生在進行學習時會出現(xiàn)厭學的情形,作為化學教師,就應該采取一些措施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筆記從講化學家的故事、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入手以及進行一些有趣的化學實驗等方面來進行了闡述。
【關(guān)鍵詞】 激發(fā) 化學 化學家 實驗
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對于初三學生來講,又是一門新課程, 剛開始學習時,學生往往懷著好奇和興奮的心理,但隨著課堂的逐步深入,學生就會覺得化學知識深奧,不易學習,從而產(chǎn)生厭學心理。作為一名中學化學教師,在進行化學課程教學的同時,更應該采取一些方法措施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下面,筆者結(jié)合自己多年從事化學教學的經(jīng)驗,簡單地談談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激情。
一、講述杰出的化學家的故事,讓學生知道更多有關(guān)化學的知識
聽故事,并不是只有小朋友、小學生才喜歡,對中學生來說,聽故事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里來聽老師講故事,能從故事中知道化學家們的故事,知道他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那種孜孜不倦、那種勇于探索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從而激發(fā)學生科學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代科學精神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識。
如大家都熟知的諾貝爾,他是瑞典杰出的化學家、發(fā)明家、慈善家。他把一生獻給了炸藥的研制和發(fā)明。他發(fā)明的安全炸藥,是瓦特發(fā)明蒸汽機后的一個劃時代的重大發(fā)明,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他臨終前設立的“諾貝爾獎”,是對給人類做出貢獻的科學家、文學家最高獎賞的表征,為人類的美好事業(yè)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諾貝爾發(fā)明安全炸藥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失敗的記錄已經(jīng)有幾百次了都沒有動搖他的決心,就是在弟弟埃密和與朝夕相處的親密助手在失敗的實驗中失去了生命也沒能阻止他實驗的步伐。直到1867年秋,諾貝爾把雷汞(雷酸水銀)裝進一根管子里做引爆物,用它來引爆硝化甘油后,成功地進行了實驗??梢哉f,為了發(fā)明,他一直在拿生命當賭注。盡管我們不能拿生命來當賭注,但他這種勇于追求、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又如意大利著名的化學家、物理學家阿伏伽德羅,盡管出生在一個世代相襲的律師家庭,盡管他也按照父親的愿望攻讀了法律,當起了律師,但他因為厭倦了律師的生活,開始研究數(shù)學、物理、化學和哲學等,并于1811年發(fā)現(xiàn)了阿伏伽德羅定律,對科學的發(fā)展,特別是原子量的測定工作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但遺憾的是,由于當時實驗條件的限制,阿伏伽德羅的分子學說沒有充分的實驗根據(jù),曾一度受到化學界的冷落,直到1860年,阿伏伽德羅的分子論才被最終確認,可惜他已經(jīng)溘然長逝了,甚至沒有為后人留下一張照片或畫像,現(xiàn)在唯一的畫像還是他死后,按照石膏面模臨摹下來的。[1]
化學家的故事很多,相信每一個化學家的故事都能讓學生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從而樹立起熱愛化學的思想,激發(fā)起學習化學的激情。
二、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入手,讓學生知道化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
化學是一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課程,我們的生活中,可以說到處都有化學課程方面的知識,通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來引入,能有效地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講到化學元素時,化學老師就可以告訴學生,不但地殼中有化學元素,就是在我們的人體中也含有化學元素。相信大家經(jīng)常聽到的話:“那個小孩的頭發(fā)發(fā)黃,肯定是缺少了那種微量元素”或者“這個孩子不愛吃飯,是不是該去醫(yī)院查下微量元素”?;瘜W元素被英國地球化學專家漢密爾頓分為“生命結(jié)構(gòu)元素”和“微量元素”。前者是指在地殼中豐度值高的元素,如鐵、鈣、鈉等,后者是指在地殼中豐度值低的元素,如鋅、錳等。這兩類化學元素在人體中有25種以上,只要其中一種元素缺少,人體的健康都會受到影響。大家熟知的“大脖子病”,就是因為人體內(nèi)缺少碘。在我國東北克山縣就出現(xiàn)一種怪病:患者心臟難受、頭暈、惡心、嘔吐,不少人來不及醫(yī)治就死了,后來才知道,這是由于人體缺少微量元素硒、鉬等引起的。[2]
又如在我們生活中常常聽大人們說起“鬼火”一事。在他們的口中,“鬼火”就是“鬼”在作祟,那些“鬼火”常常在晚上出現(xiàn),忽隱忽現(xiàn)、飄忽不定,有時會還會跟著人的腳步移動。相信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被“鬼火”的故事給嚇怕過吧。其實,世界上并沒有“鬼”。“鬼火”的形成,就需要用化學知識來解釋?!肮砘稹本褪橇谆?,是一種很普通的自然現(xiàn)象。由于人體的絕大部分組織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外還有如磷、鈣、鐵等元素。尤其是人體的骨骼里含有的磷化鈣比較多。人死之后,體內(nèi)的磷由磷酸根狀態(tài)轉(zhuǎn)化為磷化氫。磷化氫是一種氣體物質(zhì),燃點很低,在常溫下與空氣接觸就會燃燒起來,從而形成了“鬼火”。至于“鬼火”跟人走動,是因為磷火很輕,人走動時會帶動空氣流動,磷火也就會跟著空氣一起飄動了。[3]
在生活中與化學相關(guān)的知識很多,教師只要適當?shù)剡M行引入,就能讓學生利用化學知識來解釋一些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知道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做一些有趣的化學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感受到化學的神奇
化學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因為要做到的實驗很多。有些學生在做實驗時,往往不敢動手,有的學生是擔心實驗會不會爆炸,有的擔心那些藥品會不會腐蝕自己的手或衣服。但化學實驗是很嚴謹?shù)模@需要化學老師多強調(diào)多演示。盡管如此,達到的效果也不是很好,那么,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化學老師該怎么辦呢?我覺得化學老師可以嘗試在課堂上做一些有趣的化學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感受到化學的神奇,從而激發(fā)起學生想動手操作的激情,讓學生能用于實驗,用于探索。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水變牛奶”。光聽到這個實驗的名字,我相信很多學生都會感到新奇:水怎么可以變成牛奶?水變的牛奶和真的牛奶有什么區(qū)別?水變的牛奶能否喝呢?在學生們的好奇下,老師就開始這樣的“水變牛奶”實驗:在玻璃杯中放入氯化鋁晶體約2克,再加入20毫升水,攪拌使其溶解,便得到了無色透明的“水”——氯化鋁溶液。然后往溶液里慢慢倒入濃度為20%左右的氫氧化鈉溶液,杯里的“水”漸漸便得渾濁,猶如乳白色的牛奶,并出現(xiàn)了白色的沉淀。如果在繼續(xù)往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不但白色的沉淀逐漸消失,而且渾濁的“牛奶”又變成澄清的“水”了。當然,這里變成的并非真的“牛奶”,也不能喝的。[4]但這種神奇的變化過程,會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感覺到化學的神奇,從而激發(fā)起學習化學的興趣。
總之,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的形成和發(fā)展與實驗息息相關(guān)?;瘜W實驗既是傳授化學知識的基本手段,又是傳授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徑,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善于思考、用于探究的精神,因此,化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多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竺麗英等.化學[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9:58-59.
[2] 東方晨曦.我是化學知識大王[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46-47.
[3] 《百科知識叢書》編委.社會文明的標志—化學[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6-7.
[4] 徐東梅.趣味化學的模擬與展現(xiàn)[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