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對前人的鉆探資料的分析,結合地熱地質調查、物探、少量控制性地熱鉆井工程等工作,對地熱開發(fā)利用前景做出評價,為地熱資源試采及詳細勘查與開發(fā)遠景規(guī)劃的制定提供依據。
【關鍵詞】預可行性勘查;地熱資源;技術要求;評價
湖北省羅田縣城關地熱資源分布及成因在1978年已初步查明,但以往勘查工作精度、施工工藝以及對地下熱水成因有關地質背景分析精度不夠,導致了認識上存在不足,無法有效開發(fā)和利用寶貴的地熱資源。文章結合地熱地質調查、物探、少量控制性地熱鉆井工程等工作,為地熱資源試采及詳細勘查與開發(fā)遠景規(guī)劃的制定提供依據。
一、本次預可行性勘察工作目的任務
主要目的:初步查明地熱田地熱地質環(huán)境條件,探求地熱田“控制的”儲量。
主要任務:(1)確定合理的勘查范圍;(2)初步查明地熱田及其外圍的地層、構造、巖漿(火山)活動情況,地溫異常范圍、地熱流體的天然排放量、溫度、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圈定地熱資源有利開發(fā)的范圍,確定進一步勘查地段;(3)在地熱地質調查、物探的基礎上,投入少量的控制性地熱鉆井工程,初步查明地熱田的地層結構、地熱增溫率、熱儲的埋藏深度、巖性、厚度與分布,地熱流體的溫度、水頭壓力及化學組分,并通過井產能測試,了解熱流體的滲透性;(4)利用地熱鉆井測試資料及經驗參數,采用熱儲法、比擬法等方法計算地熱儲量、地熱流體可開采量,對地熱資源開發(fā)利用前景作出評價。
二、工作部署與勘查工作布置
勘查工作布置:
(1)地形測繪:主要是工作區(qū)1/1萬地形地質圖數字化,面積約14 km2。
(2)地熱地質測量:工作區(qū)內開展專項水文地質測量,其中,在礦權范圍內按照1/5000精度執(zhí)行,面積約3.52km2,外圍工作區(qū)按照1/1萬精度執(zhí)行,面積約10.48km2。主要查明地熱田所處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及其周邊的地質環(huán)境,調查地熱田的分布范圍、導水導熱斷裂的規(guī)模,初步分析地熱田的熱儲層、蓋層和控熱構造。
(3)地球物理勘探:采用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法,點距50m,頻率范圍0.125~8192Hz。布設物探線6條,其中1線2000m、5線1800m,探測深度800m;2線2000m、3線、4線、6線各1500m,探測深度500m,物探線總長10.3km,共206個點,地形等級為Ⅲ類。具體的工作由中國地質大學承擔,物探工作設計在完成審查后方能實施,主要是查找控熱導熱構造的分布特征,為鉆孔布置提供依據。
(4)地熱鉆探:選擇其中一代表性鉆孔作為靶區(qū),在地面測繪、物探工作的基礎上確定合適的地熱鉆孔孔位并進行地熱鉆探施工,采用避免冷水混入的工藝措施,出水溫度≥34℃則繼續(xù)施工第二個鉆孔,出水溫度<34℃則終止勘查,單孔設計孔深500m,鉆探工作總量1000m,其中ZK1、ZK2為主選孔位,ZK3為比選孔位(如果ZK1成功獲取地熱流體資源,則根據地面測繪及物探成果確定第二個鉆孔的具體孔位是ZK2或ZK3,否則則終止勘查)(見圖1)。
(5)洗井:單孔鉆探結束后,洗孔至水清砂凈后,方可進行井流(抽水)試驗。
(6)井流(抽水)試驗:單孔分別進行三個落程的穩(wěn)定流抽水試驗。
(7)采樣:每個鉆孔和羅田河各采集一組地熱流體樣品,送具有檢測資質的單位分別進行同位素分析(省外)、全分析、微量元素分析、放射性分析(地表水不做)。
(8)動態(tài)監(jiān)測:利用鉆孔對地下熱水動態(tài)進行監(jiān)測(包括水溫和水位),其中每個鉆孔每月觀測3次,觀測時間為一個水文年。
三、勘查方法及技術要求
(一)工作技術路線和方法
技術路線:在全面收集分析工作區(qū)前人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地熱地質測量、地球物理勘探、鉆探、井流(抽水)試驗等方法,查找控熱構造及熱異常點(區(qū)),同時開展測試、動態(tài)監(jiān)測等,獲取地熱地質信息,對地熱異常區(qū)進行評價。
工作方法:地形地質圖數字化、地面地質調查、物探、鉆探、井溫測井、井流(抽水)試驗、取樣測試、動態(tài)監(jiān)測與綜合研究。
(二)地質調查主要技術要求
(1)調查工作區(qū)附近各類巖層分布、巖性、巖相特征。
(2)調查工作區(qū)附近各類地質構造行跡分布、規(guī)模、結構面力學性質,各種構造組合方式,初步分析導水導熱構造和控熱構造。
(3)調查地下水天然露頭、人工露頭(井)及地熱開采現狀。
(4)調查路線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結合進行,以地形地質圖和羅盤相結合定點,重要地熱地質點采用GPS定點。
(三)地球物理勘探主要技術要求
采用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法,技術要求:
(1)選擇合適的場地布設。場源AB電極方向應與測線平行。盡量選擇土壤潮濕處埋設供電電極,保證接地良好。在測點、測線確定情況下,布設場源AB電極時,收發(fā)距R應大于3倍的探測深度,以保證在“遠區(qū)”觀測,且測點、測線全部位于觀測扇形區(qū)內。
(2)觀測裝置布設,水平方向電場(MN)應平行于場源(AB),水平磁場應垂直于場源布設。要求接收電極采用不極化電極,與土壤接觸良好,使接地電阻小于10kΩ。測點觀測只能在場源(AB)垂直平分線兩側30°角扇形區(qū)內。
(3)數據采集,數據采集前檢查儀器的各項設置參數確??烧9ぷ鳎z測各接收電極的接地電阻確保其接地良好。然后,通知發(fā)射系統(tǒng)發(fā)射信號,數據采集工作開始。在數據采集過程中應實時監(jiān)控觀測數據的質量,確保能夠獲得高質量的原始數據。
(四)井溫測井技術要求
(1)進行測溫時,井液靜止在5晝夜以上。
(2)井溫儀下井前后必須接上電纜在井場用已知溫度的溶液進行檢查,實測值與給定值相差應不大于儀器允許誤差的一倍。
(3)時應用標準電阻標定下井電流,電流變化不得超過±2.5%,并使供電電流對測量結果的影響不大于0.2℃來衡量。
(4)井溫測量的重復觀測應該抓緊進行,原則上以基本觀測8小時進行重復測量,其兩次測量誤差不得超過0.5℃,為了縮短井場工作時間,可采用下放時測量提升時重復測量,若兩次測量誤差小于0.5℃,可作重復曲線,否則再次測量。
(5)井溫測量時應該在下放探頭時測量,移動速度按照規(guī)范要求執(zhí)行。
(6)井溫測量時應在測井前后各做一次系統(tǒng)測溫。
(五)地熱地質鉆探技術要求
(1)地熱地質鉆探井的設計、施工以及勘探井內各種測試應滿足查明地熱地質條件,取得有代表性的計算參數和評價地熱資源的需要。
(2)地熱田內存在多個熱儲時,應分別查明熱儲的壓力、水位、溫度、流量和地熱流體質量??碧骄┩覆煌瑹醿r應做好下套管固井或止水工作,防止破壞熱儲的自然特征。
(3)地熱鉆井應保持垂直,井斜不應大于1°。
(4)地熱地質鉆井口徑應滿足取樣、測井及試驗的要求,還應滿足設計產量、安裝相應開采設備的要求。
(5)勘探孔在鉆進過程中,鉆遇熱儲層頂、底板及終孔時,應進行測溫。成孔后進行地球物理測井,不得漏測孔段,測井項目應包括:井徑、井斜、電阻率、自然電位、井溫等項目。
(6)地熱地質鉆孔按探采結合要求施工。即:第四系松散層口徑325mm,進基巖65m,孔徑219mm;孔深80~190m,孔徑168mm,并根據巖芯破碎程度確定是否下置146mm花管;190~340m,孔徑130mm;340~500m,孔徑110mm,具體參見典型鉆孔設計書。
(7)鉆進過程中的簡易觀測要求:
① 詳細記錄鉆進的涌水、漏水、掉塊、塌孔等現象的起止時間、孔深、層位及采取的處理措施等。
②鉆進過程中對蹩、跳鉆等情況應認真記錄起止時間、孔深、層位、蹩跳程度、鉆時情況,做好地質方面的分析判斷。
(六)地熱井井流(抽水)試驗技術要求
井流(抽水)試驗:每個鉆孔施工完畢,采用穩(wěn)定流井流(抽水)試驗,同時對工作區(qū)內溫泉、鉆孔同步觀測水溫、流量、水位等,井流(抽水)試驗原則上按3個落程進行,最大落程穩(wěn)定抽水時間不得小于48小時。
(七)地熱流體采樣測試要求
(1)容器洗滌:塑料瓶用鹽酸或硝酸洗滌后,再用原狀水沖洗;玻璃瓶用鹽酸洗滌后再用原狀水沖洗;
(2)添加藥劑:鹽酸、硝酸、硫酸、硫酸銨、氫氧化鈉、重洛酸鉀等;
(3)采集點選擇:在鉆孔及羅田河采集分析樣品;
(4)全分析樣:每組樣2瓶:中性原樣樣1個,塑料瓶1000ml;加硫酸和硫酸銨樣1個,塑料瓶1000ml,48小時內送檢;
(5)微量元素樣:每組樣5瓶:中性原樣樣1個,塑料瓶1000ml;加鹽酸樣1個,塑料瓶1000ml;加硝酸樣1個,塑料瓶1000ml;加硝酸和重洛酸鉀樣1個,塑料瓶500ml;加氫氧化鈉1個,塑料瓶1000ml;取樣后及時加蓋密封,48小時內送檢;
(6)測試項目:
①微量元素分析包括:氰、貢、鉻、砷、鐵、錳、銅、鉬、鋅、鈷、鉛、鍶、氟、碘、溴、鋰、鋇、偏硅酸、總硬度、硫酸鹽、氯化物。
②全分析項目包括:K+、Na+、Ca2+、Mg2+、HCO3-、CO32、Cl-、SO42-、NO3-、NH4+、Cu+2、Pb+2、Zn+2、Fe2+、Fe3+、H2s、F-、Mn、As、總硬度、永久硬度、礦化度、氧耗量、游離CO2、侵蝕性CO2、偏硅酸、PH。
③同位素項目包括:D(氘)、T(氚)、18O(氧)。
④放射性分析包括:總α、總β。
(7)采集的水樣應均勻,具有代表性。取樣時先用待取水樣將水樣瓶洗2~3次,再將水采集于瓶中,所采水樣不得受到任何污染。
(8)采集的每個樣品,均應在現場用石蠟封好瓶口,并貼上標簽。標簽上應注明采樣編號、采樣日期、水源種類、巖性、濁度、水溫、氣溫如加有保護劑,則應注明加入的保護劑名稱及用量和測定要求等。
(八)動態(tài)監(jiān)測要求
在地熱井口設置動態(tài)監(jiān)測平臺,對地熱井進行水位、水溫監(jiān)測,周期為一個水文年。
(1)監(jiān)測頻率:每月3次;
(2)監(jiān)測日期:每月逢10、20、30日觀測;
(3)監(jiān)測工具和監(jiān)測項目:用測繩測量靜止水位埋藏深度,并計算水位高程,用溫度計測量地熱流體溫度;
(4)監(jiān)測精度:靜水位測量,兩次測量最大誤差不大于±1cm/10m,溫度測量,兩次測量最大誤差不大于±0.5度;
(5)測量水位的工具必須每月校核一次,及時消除系統(tǒng)誤差,并及時對測繩進行熱脹冷縮的校正;
(6)每次監(jiān)測水位時,必須記錄觀測附近井是否曾經抽水,以及是否受到附近的井抽水影響;
(7)溫度監(jiān)測測量井口溫度,并同時記錄氣溫。
四、結語
我國地熱資源評價工作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其計算與評價方法尚不完善,當前只能根據地熱資源勘查規(guī)范要求可采用熱儲法、回收率法、井流(抽水)試驗法等,可近似確定可開采資源量。因此本次勘查工作相關勘查及檢測成果為該地熱資源的開發(fā)可行性評價提供了必要的依據,對羅田城關地熱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