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是語文課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啟發(fā)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討的是如何在課堂提問中尋找最佳曲問形式,以求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筆者試著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五個方面來談一點粗淺的看法和做法?!坝蓽\入深,曲折有度;以點帶面,曲徑通幽;以約馭豐,委曲求全;無中生有,廣譬曲諭;變窄為寬,曲盡其妙?!蔽鍌€方面來談一點粗淺的看法和做法。希望進入充滿美感與活力的教學境界,激起學生心智與情感的浪花。
【關鍵詞】曲問藝術提問造就有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闭n堂提問設計的巧,就如柳宗元的詩所云“驚風亂飐芙蓉水”。然縱觀現(xiàn)在的教師多把提問當作組織教學、完成模塊的一種手段,大都問得悶、問得死,問題或從人手一本的教參直接復制來,或從網(wǎng)上下載的課件直接粘貼來,或從編輯成書的教案直接抄襲來……這樣的課堂提問就缺乏教師個人對文本的獨有思考,既而抹殺了教師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何巧之有!
提問怎樣更為巧妙?我想,大抵與園林中的橋、路一樣,提問方式迥乎不同,各具千秋,有一點卻是相通的,即曲問為美,直問為陋,故而我認為課堂提問忌直貴曲,要變直為曲。曲問,即問得迂回宛轉(zhuǎn),“言在此而意在彼”,它不從概念和定義出發(fā),力避平直,著眼于教學實際,力求問得靈活、具體、生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它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達到激發(fā)興趣啟迪思維的目的
本文筆者試著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語文課堂曲問的幾種主要方式。
一、由淺入深,曲折有度
教學提問藝術是教師嫻熟地綜合運用教學提問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guī)律而進行的具有科學性、獨創(chuàng)性的教學提問活動。因此,課堂提問要充分考慮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認為:學生認知領域可分為:識記、領會、應用、創(chuàng)造等幾個層次。教師提問設計時也應遵循這一認知規(guī)律,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的思維拾級而上。也就是說,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根據(jù)學生根據(jù)課文的實際需要,抓住課文的關鍵之處,順著一定的邏輯,提出一組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的問題,最終使學生對關鍵問題有深刻理解的提問方法。
一位新老師在教學《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時,設計了這樣一系列問題,⑴.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⑵.這是一個怎么樣的故事?⑶.把文章中最能觸動你心靈的字詞句或使你感悟最深的段落找出來。⑷.哪些句子表現(xiàn)了盲孩子的心情變化?⑸.是什么使盲孩子的心情發(fā)生了變化?⑹.本文的主題有兩個,你贊成哪個,請談談自己的看法。(課后練習一)
這組問題整體來看太直白又無層次感。第一問,老師的意圖是讓學生看了課文后能說出故事梗概:盲孩子在他的影子和螢火蟲的幫助下,看見了世界,看見了光明;影子同時也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孩子。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培養(yǎng)他們的概括能力;第二問,老師很奇怪,老師意圖讓學生說出這是一個“美好”的故事,赤裸裸的要求學生回答一個確定的答案,這個問題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或者也算概括能力?第三問,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深入了解賞析課文優(yōu)美的字詞句;第四問,學生可以直接在文本中篩選信息,找到答案;第五問是第四問的延伸,需要學生在文本中歸納概括出“影子的陪伴以及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他快樂、得到光明?!币痪?,它直指文章主題;第六問,看似既鞏固了主題的把握和理解,又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其實不然。總之,第一、二問和第四問都屬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第三問、四問有交互性,且前者比后者難度要大。第六問又直奔主題,實際限制了的學生思維,使他們不能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課后交流給予指導,改為:⑴.哪些句子表現(xiàn)了盲孩子的心情變化?⑵.是什么使盲孩子的心情發(fā)生了變化?⑶.?把文章中最能觸動你心靈的字詞句或使你感悟最深的段落找出來。⑷.從盲孩子和影子的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請用“盲孩子(影子、螢火蟲)我想對你說……”的句式來說一說。
前后比較,這組問題的設計就具有一定的曲折性。刪除原先的第一、二問,調(diào)換第三、四、五問的順序,改第六題已有的主題辯論為“請用‘盲孩子(影子、螢火蟲)我想對你說……’的句式”,第一、二、三問要求學生抓關鍵詞句,為第四問理解主題打好基礎,而第四問一改前面直接主題顯露法,無形中讓學生從三方面探討主題,讓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且給了學生很大的選擇空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根據(jù)自己的水平說出自己的見解,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上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篩選信息、歸納概括、賞析句子、多角度看問題等能力,可謂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設計巧妙。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同“悅”)以解。”(《禮記·學記》)這是說,教師善于提問的,好像攻伐堅硬的木頭一樣,先從脆弱的部分入手,然后再砍伐那堅硬的部分,久而久之,學生自然能愉快接受,理解各個問題并作出準確的回答。因此,教師發(fā)問,應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曲折有度;富有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以點帶面,曲徑通幽
現(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提問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1、“為什么提問?”2.“提問誰?”3、“提問什么?”4?“提問什么?”因為教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實際就是組織學生進入學習的過程。而語文教學如同對文學作品的“翻譯”一樣也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這種“再創(chuàng)作”的成敗首先取決于教師對文章的理解,在教與學的具體運作中又首先取決于對切入點的尋找與把握。具體地說,就是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設計到問題具有形象性、啟發(fā)性,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這個“點”可以是一個詞,可以是關鍵句,可以是線索,也可以是一處細節(jié)……
筆者教學《孤獨之旅》時,主要抓住四句語言描寫做為切入點來設置問題的。
A.“我不要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
B.“我要回家……”
C.“還是分頭去找吧?!?/p>
D.“蛋!爸!鴨蛋!鴨下蛋了!”
由此生發(fā)問題:⑴.杜小康到底是怎么樣的一人呢?⑵.每句話都是在什么心理狀態(tài)下說出來的?⑶.請選擇“終于,杜小康在牧鴨之旅中經(jīng)受住孤獨的考驗,在暴風雨的洗禮中(突然、居然、顯然、自然)長大了堅強了?!敝欣ㄌ柪锏脑~語說說杜小康經(jīng)歷的心理歷程。
這三問重在第三問上,第三問是在學生知道杜小康已經(jīng)長大了堅強了的認知上,拐個彎來個選擇,無疑比直接問杜小康經(jīng)歷了一個怎么樣的心理歷程為好,因為它更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有利于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和理解
再如在教學《那樹》時,抓住“啊,啊,樹是沒有腳的。”一句比較朗讀做為切入點設置問題。
A.樹是沒有腳的。(無奈悲憫)
B.啊,樹是沒有腳的。(惻隱)
C.啊,啊,樹是沒有腳的。(絕望心痛)
由此生發(fā)問題:⑴.樹為什么不能走?⑵.你從這三句不同的句子中讀出了作者怎么樣的情感?⑶.如果讓你在課題《那樹》前面加個感嘆詞,你會加什么?⑷.為什么用“那樹”而不是“這樹”?僅僅是寫那樹嗎,文字背后你讀出了什么?
這四問前兩問也是鋪墊,重在第三問和第四問。第三問比直接問學生“這篇課文作者抒發(fā)了什么情感”之類的題目要巧妙得多吧!當然第四問也比?“你覺得課文的題目好嗎,好在哪里?”為好,這兩問雖異曲同工,但因提問的方式不同,一曲一直,曲者別開生面,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直者是按老路子提問,容易使學生感到厭煩,不是嗎?
兩篇文章同樣以抓關鍵句為切入點,快速引導學生進入文本,使學生在個性化朗讀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讀代思、以讀代講、以讀代問,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朗讀與感悟合二為一,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了,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這樣《孤獨之旅》的重難點“分析品味小說的語言及心理描寫,體會人物的個性,體味成長歷程?!迸c《那樹》的重難點“揣摩關鍵語句,體味作者痛苦、悲憫、憤激的情感,感受老樹命運的悲劇色彩?!辈还プ云?。因此教師發(fā)問,應著眼于知識的不同角度,從合適的角度巧妙切入,以達到“曲徑通幽”處。
三、以約馭豐,委曲求全
“約”是就形式而言,問題要精要恰當,避免繁雜瑣碎,如果老師的提問缺乏輕重主次顯得繁雜而又無邊際,那么學生的言語活動只能是蜻蜓點水或跳躍性過強而顯得毫無章法?!柏S”是就容量而言,問題要內(nèi)涵豐富,思維含量大,把其他幾個問題都涵蓋其中,一問多能,以約馭豐。
如在教《貓》一文時,放棄了原先設計的三問:⑴.“我”喜歡哪只貓,從哪里看出?⑵.三只貓結(jié)局各怎么樣??⑶.我的心情怎么樣?而改為跳讀全文,用最快的速度完成這張表格。(分三大組進行比賽,看哪組完成最好最快)
前三問,夠直接,學生經(jīng)常從第一只貓?zhí)降谌回?,又從第三只貓呼喇回到第一只貓,間或又到第二只貓,耳畔只聽“嘩啦——嘩啦——嘩啦——”的翻書聲……由于問題過密過易,學生們活動過于頻繁,精神過度緊張,以致教學顯得費時費勁,課堂顯得松散無章,以致這點講到?jīng)]有,那點疏漏與否,迷糊不清,學生根本不能深入思考問題。而后面的一張表格設計,換種格式,既清晰明了,又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文本,順序漸進的了解三只貓的狀況,自然而然引到“既然不喜歡第三只貓,為什么對它的亡失最難過?”一問中,為深入到?“客觀公正的對待人或物”這一文章主題做了充分的鋪墊。學生在課堂中情緒高漲,思路清晰,發(fā)言一個緊接一個,表格很快被填滿,效果出奇的好。
宋代王安石說過“詞之不切,則聽之不專;聽之不專,則取之不固?!苯處熖釂栆龅郊取皩!鼻摇肮獭?,就必須化繁為簡,以約馭豐,問在知識的關鍵處。四、無中生有,廣譬曲諭
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內(nèi)涵不是凸顯在文字的表面,而是需要“盡可能用自由大膽精神去關照和欣賞”(歌德)?!盁o中生有”就是這種“自由大膽精神”的實踐和嘗試。教師要在文本的“無”處提問,要能及時抓住文章內(nèi)容中空白處設疑、發(fā)問,多方曉諭,委婉開導,利用學生的困惑、疑問,激發(fā)起強烈的好奇心。
比如教學《貓》,讀到“它很悲楚地叫了一聲‘咪嗚!’便逃到屋瓦上了?!睍r,并不是一閃而過,而是就“咪嗚”一處,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設置了這樣的問題:如果要把這一聲“咪嗚”轉(zhuǎn)化為人類的語言,貓會怎么說?此問一出,無異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暢所欲言,答案不拘一格,他們既感受到了貓“作為弱小者,無法抵抗”的悲哀,又學到了化無聲語言為有聲語言的方法,更領悟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可謂一舉數(shù)得。
這種無中生有的藝術手段,在說明文里也可以用。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文中只舉兩例來說明經(jīng)度的差異是怎樣影響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細讀文本的你肯定會發(fā)現(xiàn),作者舉的這兩個例子,都是北方的,那南方是不是也這樣呢?能不能以杭州為例,再舉例來論證它的準確性?后一個問題頗有難度,因為還聯(lián)系到地理學科知識,但學生并不畏懼,“杭州”一詞激起了他們的鄉(xiāng)土情思,結(jié)果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迎難而上,問題終于迎刃而解。這種跨學科問題的設置,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多向性思維的發(fā)展。
五、變窄為寬,曲盡其妙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里最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能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們講的話共鳴,我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diào)?!钡拇_,教師想要撥動孩子心里那根隱秘的獨特的琴弦,使他(她)發(fā)出聲響,就需要在提問的“音調(diào)”上立足學情,音域?qū)挿?,盡可能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
如在教授《那樹》,在初步感知這一環(huán)節(jié),起先設計的“那是一棵具有怎樣價值和品質(zhì)的樹?”,后來又改為“那是一棵__________樹”。
當前一問出現(xiàn)在第一個班級時,學生的回答有:⑴.那是一棵年紀大的古老的樹(第一段);⑵.執(zhí)著的樹;⑶.頑強得近乎神奇的樹(第二段);⑷.高尚的樹;⑸.飽受折磨的樹(第九段);⑹.祈求平安的樹(第二段);⑺.深沉的充滿生機的樹(第六、七段);⑻.不被理解的樹(第七段)。
再來看另個班級對后題的回答,有:⑴.那是一棵年老而又堅固,屹立不動的樹(第二段);⑵.那是茂盛繁密綠的深沉得樹(第六段);⑶.那是沉默的樹(第五段);⑷.那是神奇的樹(第二段);⑸.那是綠著生,綠著死的樹(第十段);⑹.那是悲哀的樹(第六段);⑺.那是幸福的樹(第十段);⑻.浪漫的樹(第五段);⑼.通靈的樹(第十段);⑽.被冤枉的樹(第九段);⑾.討人厭的樹(第七段);⑿.被悶死的樹(第十一段);⒀.孤獨的樹(第六段);⒁.堅固龐大的樹(第三段)……
對照學生答案,我們先來統(tǒng)計個數(shù)字,前問有八位同學參與發(fā)言,后題有十四位同學參與發(fā)言,前問答案集中,大部分在課文的前半段,后題答案寬泛,幾乎覆蓋全課文;再來看回答的質(zhì)量,大家細心辨別會發(fā)現(xiàn),前一問學生很多答案和答題要求是不大符合的,如第五、六、八等,而后題則顯然沒有答題限制。這樣一比較,哪個提問達到了感知課文的目的,結(jié)果不言而喻。
為什么會這樣?那是因為兩者讓學生回答的空間是大相徑庭的。前者是個問題,問的結(jié)果指向性非常直接明確,但是限制了學生發(fā)言的范圍,處于被動狀態(tài)的學生的發(fā)言空間明顯變得狹小了,積極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擊,答案自然狹窄而又干巴,課堂呈現(xiàn)就顯得機械乏味。后者看似個填空題,但實際是一個導向豐富的話題,在這個話題情景下,學生擺脫了很多牽制和束縛,思維空間拓展了,主體意識和獨立思考受到了鼓舞,答案自然也就寬泛而又多彩,課堂呈現(xiàn)當然生動精彩。
因此,教師發(fā)問,應注意擺脫“牽”的處境,“曲盡”才能將其中的奧妙之處充分表達出來。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課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啟發(fā)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重要手段。曲問也是一門藝術,藝術提問造就有效教學。但教師設計曲問,應做到:一要曲折有度,度就是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二要立足開心啟智,定點定向圍繞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三交叉運用,不是一曲到底而是曲問和直問結(jié)合,變直為曲,引人入勝,忌故弄玄虛。通過變教為誘,變教為導來實現(xiàn)學的變學為思,變學為悟,讓“曲問”真正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那一抹亮色。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人教版)(2003年2月)
[2]《語文教學用書》(七年級上下.八九年級上)(2007年8月)
[3]田祥國、史國珍.《如何把握課堂提問的度》(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年01)
[4]吳學藝、黃 尚.《課堂提問如何調(diào)控學生的話語權》(語文教學通訊2009年01)
[5]鄒金平.《曲問:激發(fā)情趣的催化劑》(中國教育報1999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