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離不開教學設計,想上好一節(jié)數學課,更離不開精心的教學設計??v觀名師課堂,橫看一線教師的家常課,只要上得精彩深受孩子們歡迎的數學課,無不是經過執(zhí)教者的精心設計的。教學設計從哪兒入手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淺談幾點。
一、教材分析縱橫比較,為我所用事半功倍。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教材”的觀念已發(fā)生了改變,大家都認同“用教材教”的教材觀,但關鍵是怎樣才能用好教材呢?用好教材首先要正確分析教材,在教材分析中,不能就課論課,就題論題,要縱觀教材系統(tǒng),用整體的眼光看教材,就某一節(jié)數學課而言,我們應該分析上這節(jié)課之前教材的編排基礎是什么?之后還將學習什么?這樣分析教材后教學會更清晰。如果從研究的角度看,同一部分教學內容還可以看看不同的教材的編排,例如人教實驗版、蘇教實驗版、北師大版……甚至可以看國外的教材,這樣在比較中發(fā)現的越多,教學中的針對性就越強。其次,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是合理進行教學設計的基礎。在理解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可以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這樣的改變是為教學服務的。在分析教材時,最重要的是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教學設計則要緊密圍繞教學重點進行,不能只為了形式上的精彩而忽視重難點的突破。
在教學人教版《圓的面積》時,我將人教版與蘇教版的教材編排進行了比較,發(fā)現蘇教版教材的編排中有一個關于以圓的半徑為邊長的正方形與圓的面積的比較,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合理進行猜測。這樣的編排有利于學生對圓的面積的猜測與分析,于是在上課前,我請每個學生都畫了一個圓,并以圓的半徑為邊長畫了一個正方形,分析它們的面積關系。在上課交流的時候,很多學生都知道了正方形的面積是圓的半徑的平方,圓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的4倍少。接著我引導學生猜測:圓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的幾倍多?很快,學生就能發(fā)現圓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3倍多一點,比正方形的面積的4倍少一點,也就是3點幾倍。至此,學生很自然地想到了圓周率∏,這樣就可以猜測圓的面積大約是圓的半徑的∏倍。當后面的操作驗證與他們的猜測相同時,孩子們高興不已。
一個小小的改編,既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為后面研究圓的面積與內接正方形和外切正方形的面積做了鋪墊,真是事半功倍。
二、關注學生知識經驗,教學相長相得益彰。
現在的學生知識面廣,信息來源多,很多課本尚未涉及的數學知識,學生已經有所了解或是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如果在教學設計時教師一意孤行或只會按參考用書進行教學,又怎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特別是到了中高年級,很多學生都有自學能力了,如果每次教學都把學生當作一張白紙,效果會怎樣呢?因此,教師要想上好課,在教學設計前必須了解教學的真實起點(包括生活起點和邏輯起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前要了解:學生具備的知識程度怎樣,哪些知識接近或遠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哪些孩子的基礎高或低,學生的自學能達到什么程度,會遇到哪些困難……。在教學設計時根據學生的情況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指導,在教學時既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又能提高學生在新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在教學中合理安排分層教學,對起點高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再提高,對起點低的學生可以及時進行補缺,這樣的教學才會高效。
在教學蘇教版《乘法的初步認識》時,考慮到很多家長會教孩子們背誦乘法口訣,所以我在課前對學生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我發(fā)現36個孩子竟然有二十多個孩子都會背乘法口訣,也有幾個孩子對乘法及口訣一點也不了解,但很多孩子對口訣的意義一無所知。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不用主題圖來引入課題,而是請學生先說幾句乘法口訣,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問:大家會背乘法口訣了,誰能說說“乘法”是怎么來的嗎?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乘法呢?借此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通過課堂教學的實施表明,這樣的教學設計很好地關注了學情,使教師在教學中輕松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充滿疑問的、積極的學習中,快樂地掌握了乘法的意義和乘法在計算相同加數的和時的優(yōu)越性。在課堂小結時,很多孩子都說這一節(jié)課收獲很多:只知道乘法口訣是不夠的,還要知道乘法是怎么來的;原來乘法和加法有聯(lián)系,很多相同的數加起來用乘法簡單多了······
一節(jié)課下來,不同的孩子都有各自的收獲,而教師的教也很自然、輕松。在教學設計時,關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教與學相得益彰。
三、教學目標合理制定,引領課堂教學方向。
在備課中,我們發(fā)現很多教師教學過程是原創(chuàng)的,但教學目標卻是復制參考用書的,這樣的教學目標使教師在教學中沒有計劃性,也沒有評價性。在分析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合理制定教學目標。數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從知識和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來闡述的,但針對一節(jié)課的課時目標,不一定要強求這些方面都必須達成,但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方面的目標是可以達成的。在表述教學目標時,通常以學生為主體來表述比較恰當,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要從學生行為表現的角度來表述教學目標,表述的應該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即通過教與學的活動后學生會什么,而不是表述教師做什么。在表述用詞上要準確,可以用“了解、理解、掌握和靈活運用”來刻畫知識和技能的目標,用“經歷、體驗、探索”等來刻畫數學活動的過程性目標,而對數學思考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可以針對不同的課程內容來制定。在制定目標時,不僅僅是關注制定什么目標,而更需關注制定的目標的可行性和可落實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制定時如果面面俱到,上課時都變成“次要”,這樣制定的目標又有什么用呢?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制定教學目標應該科學而有效。
精心的教學設計是高效課堂教學的保證,正如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只有教師精心的“預”,才有學生成功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