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一直是語文教學中一個“老大難”:批改習作不知道如何下筆批注,讓學生更好理解、個性;如何針對不同習作水平的學生來因材施教,逐一提高;習作時,不知道該怎樣選擇習作素材……有時候只好沿襲了多年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選取其中的兩三篇優(yōu)秀習作,在班上朗讀表揚,美其名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打印出來貼在墻上以示嘉獎,最后落到實處效果不佳,許多學生只是靠積累寫作、憑天份吃飯。更多學生的習作“面黃肌瘦”——沒有豐富的內(nèi)容、真實的情感,有的像擠出來的斷斷續(xù)續(xù)的“牙膏”。我覺得習作教學可以從課文和感悟生活入手,架通課文、生活通向習作的橋梁,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一、課文是習作最好的藍本
偶然在網(wǎng)上看到一位名師的講座,具體的名字已忘記了,他大概是說習作教學不要太刻意追求新形式新方法,不應該舍本逐末忘記了課本這個語文教學的源頭。當時我很受啟發(fā)。是啊,我們每天翻弄研讀的課本其實就是最好的習作教學藍本!課本里面的課文篇篇都是名作:材料新穎、用語精煉、感情細膩、體裁全面、貼近生活、描寫逼真……就閱讀篇幅來看,市場上熱銷的優(yōu)秀文章篇幅太長,《同步訓練》中的課外閱讀文段太短,都不適合學生的應試閱讀。相比較而言課本中的文章篇幅適宜,深淺拿捏適度,每篇課文均是最好不過的閱讀材料。就寫作方法來看,課文中不乏精彩的描寫語段、細膩的情感刻畫、詳實的細節(jié)描寫以及前后照應、預設鋪墊、先抑后揚、對比描寫等表現(xiàn)手法,不一而足,面面俱到。引用這位老師的話來說:“用其它資料代替課本談習作,無異于舍本逐末、退而求其次?!?/p>
以四年級的單元試卷作文為例,要求以《地球媽媽的眼淚》為題完成習作,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以本單元所學習的《蒲公英的夢》為藍本,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的話,根據(jù)學生生活經(jīng)驗不足的特點,要深刻地寫出如今最熱門的環(huán)境保護問題來還是比較困難,寫出來的習作內(nèi)容也是比較枯燥的,而《蒲公英的夢》就是最好的習作藍本。
我想,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努力做到不單單為了閱讀而讀課文,不能愚昧地將日常教學與習作教學相割離,要把習作教學融入到日常課堂教學中去。日常教學中除了必須掌握的字詞句段篇、文學常識之外,要重點合作探究寫作方法、材料選棄、表現(xiàn)手法、表達方式,有針對性的進行尋讀、精讀、誦讀或者是比較閱讀、閱讀歸納,讓同學們在讀中感染于作者寫作水平和不朽風范,將寫作變?yōu)樽杂X行動。如果我的學生們因我精彩完備的日常課堂教學而有了強烈的寫作欲望,那么我們的習作教學就會變得容易并且有趣味了。
二、感悟生活是習作不斷的源泉
習作教學最主要要解決的還是“寫什么”的問題,也就是源泉的問題。毫無疑問,習作教學必須教學生“會寫”,但應該如何才能使學生做到“會寫”呢?有人把習作比作一樣手藝,等同于會做木工,會用手機,會修電腦的“會”。這樣,落在習作教學上就是先教學生會寫話,寫出的句子合乎語法,沒有語病。但這里,有一個“手藝”與習作不容忽視的大區(qū)別:木匠靠別人提供材料,而習作則靠自己提供材料。因此,許多只把重點放在技巧上的教學總是不能成功,就在于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源”的問題。
對習作而言,擺在第一位的是學生對于他們已經(jīng)掌握的語言素材和生活材料的多少,以及他們對這些材料所具感情的深淺。就小學生而言,他們已基本上學會了用現(xiàn)代漢語來表達,只要掌握的故事是具體的,形象是明晰的,認識是明確的,他們就可以說得清楚,只要不是故意矯揉造作,一般不會出太大毛病,即使有點毛病,對于習作的成敗也只是第二位的問題。
習作內(nèi)容是否豐富生動,首先不在于語言的豐富生動,而在于內(nèi)容的豐富生動。有了真材實料,有激情涌動于胸,模式框架熟練與否,仍然可以寫出好的習作。教學當中到處都是這樣的例子:學生的日記本或隨筆本子上的文章總比命題作文好,里面的內(nèi)容比較起老師的命題作文更有內(nèi)容,更有感受,更有激情?,F(xiàn)在仍有許多我教過的學生與我有書信往來,他們小學時期的習作有的并不優(yōu)秀,交給老師的習作“面黃肌瘦”者居多,拼湊的也是常見,怎么也算不得好文章;可是進入中學后他們寫過來的信就大不相同了,有實在的內(nèi)容、實在的思想和情感。其原因就在于生活面開拓了,見識廣了,認識深了;寫信又是他們主動的,并非完成教師布置的強制性作業(yè)。
對于小學階段的習作訓練重點,我們總要求學生要有真情實感。技能技巧不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習作的主要障礙。我認為對小學生習作訓練的關(guān)鍵點是培養(yǎng)感悟能力。感悟是習作的內(nèi)容,是思想,是情感。感悟是生命體驗,是個性的體現(xiàn)。強調(diào)習作的感悟,是尊重人本的思想。生活只是素材,當它進入文章時,總是要經(jīng)過寫作者的分析、認識、提煉才凝聚到文章中去的,感悟正是對生活的這一消化過程。對已具有很強感悟能力的作家而言,他們要不斷豐富寫作的源泉,更主要的在于補充生活;而對尚不會感悟的小學生而言,更迫切的是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架通從生活到寫作的橋梁,使生活中的素材不至于閑置一旁而不能進入寫作中來。生活是本源,靠感悟去開發(fā),去消化,去利用。用感悟架通從生活到寫作的橋梁。
在習作教學中,如果能以本為本,引導學生感悟生活,將生活溶入習作,學生的習作必定能夠取得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