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走進一間怎樣的教室,遇上一個怎樣的老師,就會接受一種怎樣的教育。教室,是一個老師的根。因為職業(yè)的特殊性,教師的成長和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教室里走出的孩子,取決于他們的精神面貌和他們的生命狀態(tài),也取決于基于教師而存在的這個教育共同體的彼此激勵和成長。在張秀明老師的班級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通的一線教師在怎樣努力用心地經(jīng)營著自己的教室,用閱讀啟迪著孩子們的智慧,用課程編織著孩子們的生活,用行動感染著孩子們的父母。那些可愛的小筍芽兒,是多么幸福!
對于教師來說,成長的過程有時也是一個人的自我發(fā)現(xiàn)之旅。在張秀明老師的敘事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了新教育種子教師是如何借助團隊發(fā)現(xiàn)自我,彼此激勵,相互支撐,實現(xiàn)點亮自己、照亮他人的熒火蟲精神。這也讓我們更加堅信新教育種子教師項目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我們也希望借助這樣的團隊,能夠在中國大地上匯聚起更多心懷夢想、行有堅持的老師,用我們共同的努力影響和改變一間又一間的教室,影響一群又一群的孩子,讓他們的童年溫暖而幸福。
(作者系河南省焦作市新教育實驗研究室主任。新教育教師成長學院副院長,新教育網(wǎng)絡師范學院副院長,新教育“種子教計劃”項目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