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不要輕易浪費它,不能生活在別人的世界里。不要被一些條條框框所限制,不要按照別人的想法來生活。不要讓別人的觀點淹沒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有時候,你的內心和直覺已經知道了你真正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氣遵從你的內心和直覺。除了你的內心和直覺,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喬布斯
遵從自己內心的人,是少數的。
遵從世俗的人,有太多的理由。
為自己做出抉擇的人,是孤獨的。
我遵從內心,朝內心指引的方向,行走。
我的2015年,曾經在北京首屆家校合作共育全國研討會上分享《我和梅爸梅媽的故事》,曾經迎接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副所長、兒童文學作家、編劇李西西走進我們的教室,給小梅花班的父母和全校老師們帶來了“家庭電影課”;曾經在五蓮“螢火蟲之夏”活動中負責兒童夏令營版塊,一周時間用活動見證了兒童課程對精神的滋養(yǎng),書寫《螢火蟲之夏微播報》達2萬多字;曾經在縣進修校為班主任培訓班進行兩期培訓,前往內蒙古為當地教師和父母開展閱讀講座;也曾經在新教育網絡師范學院開學典禮上負責學員代表發(fā)言版塊的工作,主持新教育螢火蟲4周年慶典活動;也帶領武陟螢火蟲分站繼續(xù)親子共讀,進一步走向偏遠鄉(xiāng)鎮(zhèn),還曾經在首屆河南最具影響力班主任頒獎典禮暨“從校本走向班本”觀摩研討會上,被評為“首屆最具影響力班主任優(yōu)秀獎”,并在現場沙龍上分享《打造班級性格之思考》,在中國教育家年會暨2015年度“中國好教師”評選中,獲評“中國好教師”……
生命是一個不斷修煉,不斷成長的過程。遵從自己的內心,執(zhí)著地行走在成長的路上。
曾經寫過一段話,是告訴種子教師也是告訴自己:我們不可能夢想著自己一下子就能長大,一切困難都需要自己去克服,這個過程就是自己最好的成長機會。很多時候,當我們去擔當、去挑戰(zhàn)一些事情的時候,不知不覺中,自己的技能就會有很大的長進,甚至有可能達到訓練有素。別小看這些細節(jié),它往往是決定我們今后的工作是否能高效的必要條件。而且當自己真正沉浸在美好事物中時,那種幸福感也是別人無法體會的。努力創(chuàng)造,讓存在展開,探索生命的可能性。
每一段相遇都值得銘記
喬布斯說:“你不可能充滿預見地將生命的點滴串聯(lián)起來,只有在回頭看的時候,你才會發(fā)現這些點點滴滴之間的聯(lián)系?!?/p>
五蓮之行
這一次活動,特別感謝颶風大姐,讓我打開生命,重新認識自己。
活動之后,我做了這樣的記錄:
這次活動前,很榮幸的是我被安排在文稿審核組。細細算來,從“北京新教育實驗學校同課異構”“北京家校研討會”到今年的“螢火蟲之夏”,這樣的文本審核,我親力親為是第三次了。這樣的機會不是每一位種子教師都有的,我非常珍惜。每一次這樣的機會,都能面對面接受大姐的教誨,這在我成長道路上是多么珍貴的機遇。這一次的審稿,我的感觸最深。在面對大姐毫不留情的一句句追問、我一次次倉皇應對中,我已經分不清我們討論的事情的本身,只是呈現著我自己對這件事情的反應。這樣的對話,讓我一次次痛楚而又快樂地思考著成長中必然應該面對的問題。我不僅看到了自己的短板,看到了和大姐的差距,更看到了真實的自我。我在很明顯的應激反應中,透露了我潛意識中的自我保護。那天下午,在大姐屋里的那場對話,讓我第一次開始審視自己,一層層自我剝去保護層的痛楚中,我開始看到自己遮蔽著的生命,脫去肉體,我的靈魂赤裸裸地站在大家面前。這次對話深深地刺入我生命的深處,我第一次如此清醒地面對我自己。
我清楚地看到“小我”的存在,沒有任何東西比“我是對的”更能強化生命中的小我。而每一個小我都不斷地在為生存而掙扎,試圖保護和擴大自己。也許我的蒼白的應激反應真的只是為了顯示自己是對的,或是較為優(yōu)越而投射出來的。我應該面對我生命的本身,我必須抱持誠實的態(tài)度,去真誠地覺知真實的本我,去消除心智中的小我。過去的事是無法阻止自己保持臨在的,我要打開自我的生命,清空原有的避障。那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與我的靈魂進行了這樣深入的
對話。
一直以來,我用我的方式在行走,因為行走的寂寞和不被理解,始終沒有用開放的心態(tài)前行。這種不開放正是長久的固步自封。而有時候,我常常沒有面對自己的勇氣。
自己沒深度沒厚度沒高度,光看到自己的一點點成長與進步,就走進了瓶頸。自身生命的淺薄才是我們成長的大敵。不敢面對自己成長的短板更是對生命的自我遮蔽。應該低下頭,低到塵埃里。感謝大姐,讓我成長。
濮陽之行
感謝教育時報,讓我思考自己的“從智慧力到影響力之間的距離”。活動之后,我做了這樣的記錄:
我深知:優(yōu)秀是卓越的大敵。所以我努力朝向這四個力——“學習力:讓成長起航”;“研究力:帶來別樣的快樂”;“創(chuàng)新力:讓工作充滿活力”;“堅守力:給你不一樣的未來”。決定你和其他人不同的,主要就是看你的課外時間里干了什么,在哪些方面投入的精力最多。
首先說說我的學習力,接受新教育網師的學習,一直是我堅持的。從2012年起,我主要研修了“文本解讀與設計”“完美教室”“生命敘事劇”“文學鑒賞”“電影課程”……這些研修,讓我在專業(yè)的道路上,逐漸看到自己的短板,看到自己學科能力,看到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那天見到喜喜,說起了專業(yè)成長,喜喜告訴我,應該在理論上多下功夫。我隨口說,現在的時間真的是太少了。女兒初三,還有兒子,時間很緊張。喜喜語重心長地說:“能堅持每天讀三頁嗎?如果能這樣堅持,深入地讀三頁書,一年下來,你也能啃讀進三本書。我們的團隊需要高理論的支撐呀!”我鄭重地點點頭。這是一份承諾,我們講師團的成員,肩負著新教育培訓的工作,任重而道遠。我承諾了,就努力地做好自己。我們新教育實驗操作手冊編寫組的成員們,在精誠合作中,不斷深入研討兒童課程,開始著手各個手冊的編寫,這對于我的研究力、創(chuàng)新力和堅守力都是一個考驗。我們學科研發(fā)組的成員,在每年兩次的同課異構中,不斷打磨自身,打通課標與理想課堂的理念構建,不斷思考課標和理想課堂之間的關系,用一節(jié)節(jié)的課,實踐中思考,實踐中磨練,真正的行走在成長的路上。
這個學期,在研讀生命敘事課程中,我又一次開啟了自己的書寫之旅。開始了堅持每日書寫的計劃。堅持書寫每天的班級日記,從學科課程思考,到班級大事回顧,從兒童個體生命呈現,到團隊成長的思考;從班級課程的研發(fā)實踐,到每日生活的點滴……小梅花的父母每天關注著我的書寫,和我一起思考兒童成長的意義,我們一起回歸兒童的本真,尊重兒童成長的方式,一起回到兒童完整的世界里去,回到兒童的最偉大之處去,因無限相信兒童的潛能,我們一起用寬松幸福的成長空間,逐步豐盈著小梅花的心靈。
教育時報的黃杰老師讓我說說自己的影響力,我想,這就應該是我的影響力。我努力地影響教室里的每一個小梅花,影響每一個梅花家庭,影響著更多的愿意點亮自己的螢火蟲們,我們一起行走在幸福完整的教育之路上。
焦作之行
第三屆種子研訓營是本年度收獲最大的一次行走。
首先,我承擔了同課異構,這是我第二次承擔上課的任務。每一次實戰(zhàn),真正收獲最大的是授課者,如果我不敢在眾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我就永遠失去了進步的機會。第一次在北京新教育實驗小學,我講的是二年級上冊的閱讀課《從現在開始》,一次磨練,我非常清晰閱讀同類型的課,應該從哪里開始入手備課,那個上課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課程到最后拓展時,用怎樣的方式最合適。這一次上的是《識字五》,對于識字課型的上法有了明確的研討?!氨尘爸R的儲備”“字源識字的功底”“課標與課堂的契合點”“浪漫—精確—綜合每一個階段的過渡”“綜合階段的呈現方式”……
颶風大姐在研訓中重點進行了《同課異構分析點評》《新課標培訓》《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這三個方面對于任何一個一線的教師,都是受益匪淺的。特別是大姐出示了自己這次再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筆記,書上密密麻麻都是紅色筆黑色筆藍色筆以及鉛筆的批注。大姐說,書上的批注是初讀,然后將這些批注進行整理,形成電子的筆記。這時候的筆記就進行了梳理,不只是素讀時的興發(fā)感動,關于結構的梳理,關于觀點的梳理,關于闡釋方式的梳理……之后,大姐開始做課件,從幾萬字的筆記到做成幾十頁的課件,就又一次進行了內化。把《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對這次研訓需要學習的重點章節(jié)進行打通,并加入了自己教學中設計到這些建議的案例,讓大家在聽講座時,能夠和自己的教學和生活打通,從講座的傾聽中看到自己,發(fā)現自己,從而修正自己。
而我,非常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短板,我也是從網師里摸爬滾打幾年了,我也曾一度是網師里的優(yōu)秀學員,我也曾深深體會什么樣的啃讀給自己的閱讀收獲最大??墒亲詮母赣H開始重病臥床,我再也沒有了那樣的啃讀,再也沒有了深入文字深處漫溯的喜悅,再也沒有了柳暗花明、豁然開朗、震動心靈的閱讀式收獲??粗蠼愠鍪咀约旱臅信?,看著大姐的電子筆記和課件,我一陣陣地出汗。這就是我和卓越之間的距離。我看到了,應該朝向。
大姐追問著:“我們大家都在同時閱讀《新教育的一年級》,請問,你在如何閱讀?你如何做筆記?你進行了怎樣的梳理?如果讓你做講座,你該選取什么材料做成自己的課件?你準備如何走向下一步?”
有時候,生命中就真的缺少這些追問。自己追問自己,自己也就赦免了自己的深度。同事不曾這樣追問自己,自己也就淡然了這份深入。領導不曾這樣追問自己,自己就完全默然了這份壓力。
而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我們就放棄了讓自己提升的可能。
倒空自己的前見,重新開始關照自己的內心渴望,從外在走向自主,把自己也放在蘇氏教育學的正循環(huán)里,讓自己也體驗成功的感受,從而不再容忍自己的任何一個方面不如別人。
這個學期,我在新網師里選修了“生命敘事劇”“文學鑒賞”兩門課。盡管兩門課都被評為“及格”,但今年的網師學習,是最為恐慌的一年,女兒初三,母親久病。精力實在不足,做事的速度明顯不如以前,硬逼著推掉雜務坐下來去讀、去啃、去摘抄、去提問,努力完成預習作業(yè),效果卻不如從前,自己整個人也沒有了以前學習的自信了。
每一次看到預習作業(yè)時,非常恐慌,太多的書沒有來得及讀,放在床頭,一日日趕著學校的節(jié)奏,生活的節(jié)奏,網師作業(yè)的節(jié)奏,抽出時間來讀幾頁。讀書的量明顯少了,讀書的速度也在放慢,我在沒有重讀的可能時,盡量一次性吸納消化。我深刻地體會到:閱讀于我,只能從自己的“前見”開始,但如果我們僅僅讀出的是自己,實際上,閱讀并沒有真正開始。真正的閱讀,意味著和另一顆心靈的對話。實際上,我們必須學會謙卑聆聽,敞開自我,讓新的東西進入我們自身的存在。讓自己生命可以走進更偉大的生命,為了讓自己的存在具有更多豐富的可能性。每一次打開一本書,是從文字間讀出一個偉大心靈的思想,讀出作者當時的一個抉擇。我們作為虔誠的文化繼承者,無非就是想讓自己成為一個更美好的人。閱讀這些偉大作品的目的,就是從中吸取偉大人格所展現出來的思想美、行為美,從而讓這些美好成為自己現實生活中的朝向。朝向,比起“知道”更重要,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碰到類似情景需要進行選擇時,會不自覺地用這些偉大的思想者的行動引領自己。也就是說用行動,將自己理解的美好詞語活出來。這就是無痕的成長,是在閱讀中更新了自己的存在。
回首這一路行走,串聯(lián)這些生命留下的點點滴滴,雖不可預見,但我深深地明白了“遭遇”的含義。
只有少數重大的特定的經驗,可以稱作遭遇。它們闖入人的生活,突然地,往往令人痛苦地中斷人們的活動,使之轉向一個新的方向。人只有通過危機——基本上沒有其他途徑——只有通過這種最大的威脅,才能獲得真正的自我。
因為遭遇喜喜,她大愛的溫暖和鼓勵;遭遇大姐,她真誠的追問和幫扶;遭遇教育時報,他們搭建的平臺和跳板;遭遇網師,一群群正能量姐妹們的無聲激勵……
課程是師生共成長的旅程
課程是一個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課程是一段旅程,過程中的所有都已融入;課程是一群人,站在起點的人和站在終點的人。課程之思,生命之思,課程研發(fā),奏響的是師生生命之歌。進入三年級,我們的課程有了螺旋式的上升,我和小梅花們站在課程的中央,思考著成長。
小古文課程,國學課程
三年級。開啟小古文晨誦之后,根據教材的編排,晨誦圍繞著古人的課余生活,選擇了《放風箏》《雪人》《不倒翁》《春日尋芳》等古文。我們一邊品讀著“忙趁東風放紙鳶”“戲秋千于杏院”,吟誦著“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庭中積雪數寸,堆雪做人形”,對唱著“青草地,放風箏,汝前行,吾后行”……我們在文字間穿行,且看先人們詩意的棲居,常常不自覺地進行比照,感慨先人們的悠然自得,贊嘆邊疆民族小學的和諧恬靜,嘆息鋼筋混凝的叢林里我們的狹隘閉塞——就是這樣,于設計之處無痕,于教學之處無聲,我們在開啟黎明的那一刻,用聲音喚醒心靈,用詩意吻醒彼此。清新明快,韻律鮮明的小古文,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早晨。穿行古文,對話先輩,叩問心靈,豐盈生命,晨誦,真好!
寫作課程
三年級,寫作的起始年級,進行班級共讀《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是一本勝過所有作文書的經典童書,我們在穿越經典的同時,學會寫作?!爸谱魅宋锟ā保尯⒆觽兏由钊氲淖哌M故事,了解人物,概括人物特點?!爱嬼~骨圖”,讓孩子們學會梳理故事中最最關鍵的事件,學會從關鍵事件中分析人物,總結人物成長?!案U雷伊學寫作”,鮑雷伊為了回答漢修先生的10個問題,每天堅持書寫日記,每一次用心的書寫,都以觀察生活,省察內心,叩問心靈為出發(fā),慢慢的,學會了“我手寫我心”,真正的寫自己,寫生活。一段時間的書寫之后,小梅花們真正愛上了寫作,更愛上了閱讀。班級共讀,讓經典離我們更近,讓生命在浸潤中豐盈。
梅花課程
三年級。曾經颶風大姐問了一句:“你們是小梅花班,如何做你們的梅花課程呢?”班名是自我鏡像。取名小梅花,蘊含著一株植物穿越歲月,在儒道文化的熏染下,一日日朝向鏡像,慢慢成長。從一年級開始,我就有意識地用課程把“梅的精神”傳遞。我們“用魔法氣球做梅花,進行經典誦讀”,我們“在衣服上畫梅花做成獨屬于自己的文化衫”,我們在“教室的后墻上做一棵梅樹氤氳濃濃的梅文化”,我們“在喜喜來小梅花教室時,和喜喜一起用手指點畫梅花,一起在心中種下一株梅”,我們成立“小梅花童話劇社團”,我們成立“梅韻流香樂隊”……我們努力營造一種梅文化生活,日日濡染,天天浸泡,梅文化成為生命里的一部分,進入血肉,小梅花一日日有了梅的氣質,我們進入高年級后,就會讓這間有著濃濃梅文化氣質的教室更名為“梅香閣”。今年入冬,開啟梅文化課程,進行了“吹梅花”:首先欣賞梅花傲雪凌霜綻放的圖片,然后講解了墨吹梅花的注意事項,接著發(fā)放父母們拿來的A4紙,滴上墨,開始吹。李老師不愧為專業(yè)老師,一邊進行課程,一邊講解“留白”“密集”“落款”“天干地支”等藝術知識,小梅花們用墨吹,吹出梅樹梅枝,然后用手指點出梅花,一節(jié)課很快過去了,大家意猶未盡,欣喜不已。
葫蘆絲課程
三年級,我們的“梅花樂隊”經歷整整一個月籌備,在梅爸梅媽們的協(xié)商努力下,在愛琴海樂器行的通力幫助下,基礎篇開始了。每一個小梅花開始著手學習第一個樂器——葫蘆絲。聽老師講解葫蘆絲的構造、名稱、作用,看老師邊示范邊講解葫蘆絲的吹奏注意事項,講授最最基礎的樂理和按孔的方法,孩子們躍躍欲試。
樂隊講究的是同一個步驟的演奏,這就要求步調的一致性,更要求大家的齊心協(xié)力,如何為樂隊演奏的每一個音符整齊呈現而全面照顧。這樣的團隊學習,不同于補習班里的單個輔導,孩子們在集體學習中不僅僅考慮自己的學習,而且要關照到整個團隊。從這個角度上講,團隊練習,對孩子們的成長要求更高。
其實她們所學到的東西要比音樂本身多得多:她們學會了相互之間的傾聽,她們養(yǎng)成了自己練習的紀律性,她們學會了大家在一起排練的責任心。即使她們將來長大后成不了音樂家,但她們也會因這種熏陶一生受益。
“螢火行動”點亮自己照亮他人
作為新教育螢火蟲武陟分站的站長,不能不說我們的分站。
這一年,分站從成立到現在只有一年零五個月。四周年慶典前一天,看到武陟分站又一次榮獲“優(yōu)秀分站”,我記錄了當時的感受:
2014年8月,武陟分站成立了,我們有了自己的平臺,我們匯聚了23名義工姐妹,匯聚了近800個家庭,開始了一段充滿書香的育子之路。我們在每一個休息日,思考、策劃、組織不同的線上線下活動,用幾個人的微薄之力,為越來越多的武陟父母們搭建互動交流的平臺,為越來越多渴望成長的武陟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做一份公益,成就一方人民,我們努力些,堅持著,默默無聞的行走著,真正做到“點亮自己,照亮他人”。兩次榜樣分站,只是額外的獎賞,我們只想看到,武陟這片土地上,曾留下我們的足跡,螢火這片天空下,我們曾努力發(fā)光。
這一年,武陟分站螢火行動有了大動作,首次走進農村安營扎寨,成功點亮螢火,用喜喜的話就是“螢火行動”吧。武陟縣城雖然不是太大,但相對來說,一個遠離縣城的鄉(xiāng)鎮(zhèn),如果想參加分站的線下活動,還是非常困難,來一次不容易呀!而且我在活動中發(fā)現,農村的孩子走進縣城,和縣城的孩子一起做活動時非常拘謹,生命的狀態(tài)完全沒有打開。
鑒于這些原因,我們分站開始思考,如何喚醒農村的教師和父母,成為點亮螢火之人。就像全國各個分站次第成立一樣,每一處螢火都會用不同的光亮去幫助身邊的孩子,身邊的家庭,這是武陟分站的工作思路。
感謝每年暑期進修校讓我參與班主任的培訓工作,今年有了工作重點后,在班主任培訓會上,我從分站成立開始和大家分享。雖僅僅只有一年的歷程,但是,遠離大城市的孩子們在分站的陪伴下綻放的燦爛笑臉,還是打動了太多的一線班主任,尤其是謝旗營鎮(zhèn)的老師們,對螢火行動非常感興趣。課間他們和我促膝交流,我把螢火點亮鄉(xiāng)村的想法告訴他們,他們紛紛響應。接下來,我們就開始用網絡的形式交流共享,在邀請父母來縣城和我們共享了幾次活動后,鼓勵他們邁開步子,開始行動,分站在縣城做活動的同時,把資料發(fā)給謝旗營,他們也開始做起來。
幾次小規(guī)模的嘗試之后,想參加的父母和家庭不斷增加,怎么辦?正好迎來了國慶節(jié),我有了空閑時間,于是著手策劃這次鄉(xiāng)村螢火行動。沒想到一下子有四十多個家庭報名,這是個絕佳的機會!我想一定要把新教育的理念經由他們傳播到謝旗營更多的家庭,于是臨時調整,加上了我給大家分享《父母和孩子共成長》專題活動,我們把活動分成兩個部分,父母在一間教室里和我分享新教育螢火蟲理念,小螢火蟲們在另一間教室里做閱讀活動。
當想法在義工群里探討開來,負責人燦爛馬上響應,主動承擔戶外親子游戲,聰媽積極配合。霖媽主動承擔國慶故事分享《火城》,為了找這個故事,走遍了縣城的書店,用手機拍照,做成課件。高山流水主動承擔室內手工制作“國旗”,上網查找資料,在家試做,用心地對待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堯媽積極配合高山流水。謝旗營的總負責墨荷更是發(fā)動老公做海報,改了又改,不厭其煩。她還跑到縣城的美術用品店購買手工用料,甚是辛苦。喜喜說:“只要鄉(xiāng)村開始閱讀,就不絕望。”我們用心點亮一個孩子又一個孩子,一個家庭又一個家庭。
作為新教育種子計劃項目的組長,不能不說我們的種子計劃。
這一年,10個種子群,621個種子,采用了分層管理的方法,將所有的種子按照地區(qū)、學科、年級進行分組,建立了官方微博,發(fā)表論壇主題帖,呈現種子拔節(jié)成長的足跡。每一個學科組每周二交流一次,做海報,交流,整理資料,上傳種子項目各年級組大事共259次。組織種子教師承擔了全國新教育項目培訓群一個學期的所有培訓工作,新教育項目培訓群活動共64次,讓很多一線的老師們都在這個網絡平臺中領略了新教育兒童課程的魅力,走上了新教育這條道路。
每個學期都會重新招募新種子,看著隊伍不斷壯大,內心非常清楚這是在不斷加大自己的工作量,而同時我知道,這不僅僅是工作量的問題,更多更重的是責任,但我毫
不猶豫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從容地行走在屬于自己的黃磚路上。
這一年,就這樣,我書寫著自己的故事,盤點著自己的成長。
因為我知道——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需要在遭遇困境時,勇敢地踏上一段新的旅程,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當闖過種種難關時,個人生命才能得到真正成長。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主角,決定故事結局是悲劇還是喜劇的,決定未來朝向發(fā)展的,只能是自己。
我更知道——
有一種鳥兒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著自由的光輝。有一種成長也是無止境的,因為卓越者呼吸的,總是高崗上的空氣,清冽,悠遠。
尋找才能尋見,在逐夢的旅程上,我看到了生命成長的伸展方式,我明白了選擇的路就要繼續(xù)走下去,縱然不能像先行者那樣把花開得絢爛,但也有努力地在自己的教室里開出一朵屬于自己的小小的花。每一個生命都在創(chuàng)造自己,而不必為其他的花朵而自卑。努力創(chuàng)造,讓存在展開,探索生命的可能性。
遵從自己的內心,堅定自己的腳步,用行動書寫生命的奇跡。
(作者單位: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育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