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下,微信、微博等各類“微”事物的不斷出現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及行為習慣。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互動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廣泛應用。本文從“微時代”對大學生的影響出發(fā),結合“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動體驗式教學法應用,探討了“微時代”背景下互動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施途徑。
關鍵詞:微時代 互動體驗式教學法 心理健康教育
一、“微時代”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隨著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各類“微”事物不斷出現,并日益占據著整個網絡平臺。如微信、微博、微電影、微旅行、微小說、微直播等等,這些新鮮的“微”事物如雨后春筍般進入現代人的生活,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并迅速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及行為習慣錯誤!未找到引用源。。
(一)“微時代”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1.“微”事物的興起,帶領著中國網民,特別是對新鮮事物和網絡技術極為敏感的大學生,進入了“微生活”時代,并且使其現實生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當代“90”后、“95”后大學生,都是在網絡科技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他們深受網絡科技的影響。而“微時代”的社會大環(huán)境,則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開放的、充分交流的信息平臺和發(fā)展空間。他們在微信上廣交朋友,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在微博上參與熱點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甚至還可以在微電影中參加演出,展現自己的才華。微博、微信中的“轉發(fā)”、“關注”、“評論”等功能極大地拓寬了大學生的交際圈,刷微博、看微信、建微信平臺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大學生在微信、微博上曬出自己的心情、分享自己的故事、宣泄心底的壓力,通過這樣的交流互動,他們能結識新的朋友,開闊自己的視野,獲取更多的信息,并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很好地滿足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需要。
2. 這些“微”事物的廣泛應用,除了為大學生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還能夠幫助大學生們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比如在課余時間,利用智能手機瀏覽新聞、在各種微信公眾號上閱讀文章、在微博上獲取實時資訊、了解國內外大事等,沒有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碎片化的時間被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前所未有地通暢。老師利用“微”平臺布置作業(yè),監(jiān)督管理,學生在“微”平臺的幫助下獲取信息,完成學習,使得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增強,效率大大提高。
(二)“微時代”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1. 過度依賴網絡、手機,使得大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逐漸下降。手機依賴癥、網絡依賴癥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微信控”、“微博控”等熱點詞匯人們已經不再陌生,甚至成為部分過度使用“微”平臺的大學生的代名詞。大學生活相對獨立,時間安排也比較自由。然而,部分大學生將大部分時間花在了刷微博,看微信上,不僅嚴重占取了學習休息的時間,更使得大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下降。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很容易順從微博話題、微信朋友圈中的觀點。遇到難解的問題,首先采取的不是認真思考尋求解決方法,而是發(fā)條“狀態(tài)”尋求幫助。久而久之,嚴重依賴網絡和“微”平臺,對大學生的危害不言而喻。
2. 信息迅速傳遞,交流不斷廣泛的環(huán)境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網絡上信息量大,魚龍混雜,“微時代”下各種媒體平臺又加快了網絡信息的傳播,有的卻未加以篩選和糾正,正處在價值觀形成重要階段的大學生,可塑性極強,很容易被不健康信息所影響,有的甚至危害到身體健康。另外,過度使用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使大學生中產生很多“低頭族”,甚至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而整日沉浸在微博、微信的虛擬網絡世界,大大削減了現實人際交流的時間,導致大學生減少社交活動的參加頻率,嚴重的可能導致現實人際交往恐懼、自閉等心理問題。
二、“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
(一)有效利用“微時代”新平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新陣地
大學生思維活躍,在“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創(chuàng)建實時活動平臺,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如創(chuàng)建心理健康專題的微信公眾號,開通心理信息公布的微博號,并通過學校網站、廣播站等途徑宣傳和推廣。相比于傳統(tǒng)的理論課堂教育模式,微博、微信等平臺的信息發(fā)布快捷方便,能使學生第一時間獲取資訊,而這些平臺的信息發(fā)布者,還可以結合學生心理特點,為每一期的專題設計特別的背景,用豐富的內容和有趣的形式來吸引學生,而學生們也更愿意瀏覽和閱讀。除了在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陣地上用圖文、影視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指導外,還能用積極正面的信息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通過建立的“微”平臺,及時掌握學生心理發(fā)展動向,幫助解決問題
微博、微信等平臺上都有留言、互動等交流渠道,正處于青春期的很多“90”后、“95”后大學生,在出現心理問題時,不愿意與父母溝通、與朋友交流、與同學傾訴,然而巨大的心理壓力又會引發(fā)更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這些心理健康教育新陣地就成了他們表達情感、宣泄情緒的一個平臺。大學生們在微博、微信、論壇等平臺上發(fā)表想法、交流看法,而這些信息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手資料”,通過這些表達“情緒”的文字、甚至音頻、視頻,心理工作者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動向,發(fā)現問題,并相應地進行心理干預。這樣極大地拉近了大學心理工作者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動體驗式教學法應用
(一)互動體驗式教學法的類型及使用方法
1.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傳統(tǒng)的教學或咨詢模式往往只重視心理知識的傳授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主觀引導,卻忽視了學生本身的感受?;芋w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設定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再現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身經歷的情境過程中構建并理解知識,在交流體驗的過程中發(fā)展能力、產生情感。通過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開展互動體驗式教學,課堂或者咨詢過程中,學生將成為主體,師生間傳統(tǒng)的單向交流變?yōu)槎囗椊涣鳌;芋w驗式教學強調“體驗”,即從個人經歷到經驗中感悟和理解,它既是學習過程,又是學習的結果,學生們通過“親身體驗”,將身體感官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知識。
2. 互動體驗式教學法有五個環(huán)節(jié),即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觀察反思、分享交流、總結提升、遷移應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的類型有故事閱讀、電影(視頻)賞析、游戲活動、心理訓練、冥想、心理測試等形式。在應用過程中應注意每個方法的要點,老師要做到目標導向、鼓勵交流、時間控制,并且引導學生做到彼此尊重、專注傾聽,同時要強調某些學習內容的保密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動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
1. 在故事閱讀中,故事的文字本身并不直接表述某一個心理學道理,而是將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蘊含于故事當中,通過故事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讓學生從中悟出心理學的道理,學會心理調整的方法。
2. 在電影(視頻)賞析活動中要注意,所推薦的視頻或電影片段要集中突出所講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典型性要強,并且時間不宜過長,10-15分鐘最佳,另外在學生觀看前 提示其要注意心理感受,而不是過分注重故事情節(jié)和藝術表演,在學生觀看后則要采取多種形式的分享、討論和辯論,最終凝練并形成心理學認識。
3. 在游戲活動中,要注意將游戲作為情境,以游戲活動為依托,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獲得體驗、感悟、理解,從而達到心理成長的目的。使用游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學生從參與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體驗。而老師要充分挖掘游戲中蘊含的心理教育因素,結合學生討論、學習的相關心理學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在參與中理解和掌握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
4. 心理訓練是指老師有針對性地設定一定情境,布置一項任務,讓學生去完成。而從學生接到任務,到最終完成的整個過程,都是對學生的一種心理訓練。如在小組過程中,老師讓隨機自由分組,可以觀察學生是直接找熟悉的人呢,還是主動找不熟悉的人?如果找不熟悉的人做搭檔,學生會不會選擇主動和對方握手?如果握手,他(她)當時的心理感受是什么?這個過程結束后,可以問下學生對自己的認識和以前有沒有什么不同,對人際交往有沒有新的體驗和認識。
5. 冥想是使人通過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tài)而增強自我體驗的一種心理獲得方式,它是通往直覺的途徑,可以使人們放下理性認識的控制,全然地感受自己的身體和內心。在冥想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感受、去發(fā)現、去接納、去欣賞,從而去改變,去成長。
6. 心理測試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徑之一。引導學生在對測試問題的回答后,了解自己某一方面的心理狀況,同時引出教學內容,加強針對性。在心理測試過程中,為保證測試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首先要保證測試題的有效性,其次要保證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完成的,并指導學生按照當下最真實的感受去回答問題,而非為了某一個結果而非理性地去“應該”完成,最后要尊重每個測試學生的隱私,在分享交流過程中采取自愿。
四、“微時代”背景下互動體驗式教學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施途徑
(一)“微時代”背景有助于互動體驗式教學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廣泛應用
1. 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新的網絡“微”平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新陣地,是“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而互動體驗式教學,又是新時代下不同于傳統(tǒng)模式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如果能有效利用各種新形式的“微”平臺,同時采用互動體驗式教學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將大大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并獲得成效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如上文所述,微博、微信等平臺能幫助大學生們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如果在這些平臺上傳播心理學知識,設定情境加強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能引導學生利用新媒體獲取更多心理咨詢,同時在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情況下,還能體驗心理訓練、故事閱讀、心理測試等環(huán)節(jié),將極大地吸引更多學生主動參與,促進互動體驗式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廣泛應用。
(二)互動體驗式教學法在新媒體“微”平臺上實施的有效途徑
“微”平臺線上開展互動體驗式心理教學的好處在于,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情境,不受時間、空間和環(huán)境的限制。同時微博、微信等平臺可以通過后臺設置和管理,保護參與者的隱私,這樣能鼓勵很多內向、羞澀或者不愿意參與線下集體活動的學生,主動參與到此類線上交流中來,幫助其更好地發(fā)現并疏導潛在的心理問題。
接下來,筆者將從互動體驗式教學法的五個環(huán)節(jié),即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觀察反思、分享交流、總結提升、遷移應用等五個方面來探討互動體驗式教學法如何在新媒體“微”平臺上有效實施。
1. 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建立微信交流平臺,如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眾號、心理健康交流群,開通微博賬號,在微博上發(fā)起微話題討論。發(fā)布內容時,要認真篩選,認真把握其中蘊含想心理學理論知識,既要確保學生有興趣參與,又要引導其在閱讀和體驗過程中感悟和理解,從而將身體感官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知識。即第一步,情境要創(chuàng)建好。比如可以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推送剪短卻蘊含心理學知識的故事,來引導學生體會并調整。閱讀完之后,學生在平臺上留言發(fā)表感想,心理學老師可在后臺看到留言并了解到學生的閱讀感受,從而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
2. 觀察反思。在“微”平臺上進行在線心理測試,利用專業(yè)轉件,創(chuàng)建心理測試題庫,將鏈接發(fā)送到交流群里,學生即可自主選擇時間來完成。測試結果出了學生自己可以看到之外,后臺也可以看到。老師在看到結果后,在交流群里進行引導,指導測試者認真思考并對照自身實際情況,如果愿意,可將反饋結果在交流群里分享。
3. 分享交流。交流與分享貫穿于每個環(huán)節(jié),互動體驗式教學法就是要在體驗、交流中獲取信息,而利用微博、微信等網絡新平臺,將極大地方面學生、老師甚至更多認識的交流,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保密性也比較好控制。當然,線上交流相比于線下面對面地交流還有一定的不足,但卻也很好地彌補了線下面對面交流的限制性。
4. 總結提升?!拔ⅰ逼脚_的及時性和便捷性,能有效地完善互動體驗式教學法總結提升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通過文字、語音、甚至視頻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當然,前提是,老師在每個互動體驗活動后,要及時布置“作業(yè)”,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fā)現、去總結,進而去反思。
5. 遷移應用。在微博、微信等平臺上,心理學知識和互動體驗式心理教育活動要有一定的延續(xù)性。比如每次的內容發(fā)布、任務布置,都應該跟上一次有某些關聯,從而引導學生能將上一次所感受到的內容遷移應用到之后的體驗過程中。持續(xù)性的教育引導,能更好地幫助大學生獲得系統(tǒng)的心理學知識,同時有意識地改善自身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雖然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上實施互動體驗式教學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有很大的積極和推動作用,筆者也探討了互動體驗式教學法在新媒體“微”平臺上實施的有效途徑。然而,“微”平臺的線上心理教育教學,卻也存在現實的困難。如缺少面對面的實際交流,有些心理訓練活動不能全面開展,游戲活動也只能盡量簡化等問題。這就需要新媒體技術的進一步支持,互聯網迅速發(fā)展的當下,希望上述問題能得到彌補和解決,從而更進一步地推動“微”平臺上互動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微時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蘇金蓮,學周刊 2015年第10期.
【2】《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實踐研究》,謝琴紅,新課程研究,2015年第04期.
【3】《大學生心理健康開展體驗式教學的實施途徑》,陳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