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責任理論是在分析了自由主義下新聞界存在的巨大后問題以及表現(xiàn)后提出的,作為對自由主義報刊理論的修正,社會責任理論強調新聞自由當中權利和義務同樣重要,主張在保證新聞自由的前提下,政府可以介入新聞界進行調控。在協(xié)調新聞自由的權利義務和政府介入的關系上,法律才是最有利的武器。
【關鍵詞】:社會責任;新聞自由;權利與義務
一、社會責任論的提出
1947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等人組成的新聞自由委員會,對當時美國報刊自由現(xiàn)狀和前景進行調查分析,形成了《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報告,這份報告分析了自由主義下新聞界存在的巨大自由濫用帶來的問題以及表現(xiàn),提出了“社會責任論”。社會責任論提倡言論自由,在這個基礎上,他們認為權利與義務只相統(tǒng)一的,即是表達自由是一項帶有義務性的權利。而完全不負責任的自由主義為新聞界帶來了危險,因此,需要新聞自律與公共監(jiān)督,制定新聞法規(guī),促使新聞行業(yè)能夠更好的承擔社會責任。
二、社會責任論的主要觀點
相對自由主義報刊理論,社會責任理論提出了新的見解:(1)“完全的自由和絕對的自由是沒有的”,“沒有限制的自由只是一個幻想”。(2)不僅要有媒介的自由,也必須有公眾獲得新聞的權利,即“知的權利”。(3)報刊必須約束自己的行為。[1]
社會責任理論對政府、媒體和大眾都提出了要求。第一,政府首要的是要通過憲法或其他法律來保障新聞自由;第二,政府可以對傳媒領域進行約束和控制,鼓勵傳播產業(yè)中的新投資以反對壟斷,必要時政府可以介入或者創(chuàng)辦傳媒機構;第三,政府通過立法使被新聞界虛假陳述所傷害的人為自己的名譽進行辯護和回應。但是政府的插入可以保護自由,但也有侵害自由的危險,所以政府介入必須堅持一個原則:即是政府保護反對政府的自由。
對于傳媒工作,社會責任理論對他們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可以說是職業(yè)的準繩:媒體必須報道關于事實的真相,應當成為“交流評論和批評的論壇”,各種觀點(包括與該新聞單位意見相左的觀點)進行充分而自由的討論,應報到及時的消息,描繪社會和群體的典型,應負責陳述和闡明社會的目標和價值觀。最重要的是,每一個人必須意識到,“表達自由作為精神權利不是無條件的”,也就是說,自由的權利包括犯錯誤的權利,但是法律對犯錯誤的寬容不是無限的,比如“在明顯而現(xiàn)實的危險的情境下的誹謗、栽贓陷害、猥褻”等等,將會面臨法律的問責。
公眾對于新聞業(yè)也負有一定的義務。他們應該意識到大眾傳播的重要性,應該積極地利用新聞媒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非營利結構(比如學校),可以為商業(yè)媒介因無利可圖而不為之服務的受眾提供特定類別、數(shù)量和質量的新聞服務;加強新聞傳播教育與研究,創(chuàng)建學術中心等;建立一個新的機構,評估和報告新聞界的表現(xiàn),敦促新聞自律。應當建立一個獨立的機構對媒介工作進行評價,并且每年提出這方面的報告。[2]
三、新聞法治:責任與自由的調和
社會責任理論在保護新聞自由的前提之下,限制了自由權的濫用,其理論目的可以說既是為了為了防止由傳播事業(yè)的高度壟斷,也是為了防止傳播內部的社會道德和文化的墮落。這種媒介控制可以說是一種中和的手段,能夠較好地協(xié)調政府、新聞界、大眾的關系,協(xié)調自由和權力的關系。既然政府的介入與控制在法律下才能保證它不以權力損害自由,而新聞自由在靠法律來得到保護的同時,也必須在法律框架類得到約束,那么,實行新聞的法治將會是最好的選擇。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大眾傳播媒介是由傳教士帶到中國來的,報刊最先作為維持政權的工具而存在:康有為康有為主張立官報以統(tǒng)一思想,有主張審查各省所辦的報刊,“擇其精善進呈,發(fā)備圣覽;其有悖謬不實,并令糾禁。
五四開始,報紙大量出現(xiàn),許多進步文人利用報紙作為宣傳的陣地,比如《中外紀聞》、《時務報 》、《新青年》,《湘江評論》等,是我國歷史上一次辦報高潮。報紙的作用被單純的看做集體的宣傳員、鼓動員和組織者。從鴉片戰(zhàn)爭打開中國近代史開端到五四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報紙的對新思想的宣傳與介紹,對進步文化的引進與推崇,對國內外政治形勢的報道與分析,對馬克思主義、俄國十月革命等的引進,對戰(zhàn)爭時期敵我力量的分析和我方士氣的鼓勵等等,都發(fā)揮了巨大的喉舌作用,為新中國建立的曲折歷程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
新中國成立后,憲法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這其中包含新聞言論自由。但我國的新聞機構由政府部門控制管轄,新聞媒體的所有權屬于國有,中共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是新聞媒介的最高決策機關,各級新聞媒體直接受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各地黨委宣傳部的具體領導,新聞媒介的主要負責人由黨委(通過宣傳部)批準或注解任命。這就使得我國的新聞傳媒受政治意識形態(tài)上的限制比較嚴重,在規(guī)定之下,新聞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不大。
而在新聞界,由于法律約束力量的欠缺,也出現(xiàn)了許多關于新聞糾紛的案件。比如:出現(xiàn)不少因“揭黑”報道而引火燒身的媒體人,比如:2010年《天府早報》7月29日報道的“仇子明事件”[3]而2010年9月,千龍網記者阿良發(fā)表針對一家私營企業(yè)的批評報道,被企業(yè)所在地的山東萊陽警方追蹤調查,因害怕成為第二個“仇子明”,阿良只能關機“潛伏”休假。而這種記者在采訪調查過程中,遭遇阻撓、破壞,甚至恐嚇、毆打的事件似乎很尋常。同樣,許多企業(yè)或政府為了隱瞞事實真相,向記者公關,塞點小紅包,稱作所謂“潤筆費”的現(xiàn)象,似乎已然成為了某種“潛規(guī)則”,而不少記者也在金錢的驅使之下忘記了自己的職業(yè)操守,以至出現(xiàn)許多瞞報、謊報的現(xiàn)象,發(fā)布虛假新聞等現(xiàn)象,也引起了大眾的不滿,甚至不相信報道的真實性。
雖然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部獨立的新聞成文法,但是為了爭取新聞的法治,業(yè)界人士對爭取新聞法的建立、更好保障新聞自由的做法從未間斷過。曾為新聞法研究室(1984年成立)的研究員的孫旭培、朱曉明和廖曉英在幾年內陸續(xù)寫成條文,經過不斷修改補充,至1985年4月形成共八章,六十七條的新聞法草案第三稿,并刊登在當月《新聞法通訊》第二十期上。草案第三稿的指導思想是保障人民的新聞自由,規(guī)定了新聞機關的創(chuàng)辦、新聞工作者的權利與義務、答辯與更正、新聞事業(yè)的管理等方面。但由于實際并未成熟,他們做起草的草案胎死腹中。[4]
新聞法的建立,是為了使新聞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做到真正按新聞規(guī)律辦事,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以確保人民的言論、出版自由。新聞自由的程度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民主政治的建設情況。新聞法治是現(xiàn)代國家法治的中國要組成部分。爭取新聞的法治,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新聞自由、保護新聞人,才能更好的發(fā)揮新聞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發(fā)揮大眾參與評論的作用,這才是才是新聞自由在社會責任與法治之下較好發(fā)揮的最好走向。
注釋:
[1]引自顧潛著:《中西方新聞傳播:沖突·交融·共存》,2003年3月第一版,302
[2]參見[美]新聞自由委員會,《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58——62
[3]《經濟觀察報》記者仇子明因為報道了上市公司凱恩股份關聯(lián)交易內幕,遭到凱恩公司所在地浙江麗水遂昌縣公安局網上通緝。消息經媒體證實,記者仇子明遭通緝的罪名是,涉嫌“損害公司商業(yè)信譽罪”。
[4]參見胡績偉網頁。孫培旭的著作《自由與法框架下的新聞改革》,2010年9月第一版,收集了孫先生多年來的論文,孫先生畢生大多數(shù)時間致力于在新聞自由和新聞法的框架研究新聞改革,在他的論文集中可以看到業(yè)界人士對爭取新聞法的建立做所的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美]新聞自由委員會.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08
[2]顧潛.中西方新聞傳播:沖突·交融·共存[M].2003.03
[3]孫培旭.自由與法框架下的新聞改革[M].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