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個自信”的實質是人民話語權的基礎,全面自由發(fā)展的前提是實力。人民話語權也只有建立在中華民族實力的提升之上,才不會是空話。從理論角度證明,中華民族各族兒女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只有在中國特色主義理論體系下艱苦奮斗,才能實現這一偉大征程;落后就會挨打,發(fā)展才有機會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這一簡單又復雜的道理。
【關鍵詞】:三個自信;人民;話語權
20世紀中后期,伴隨著柏林墻的砌筑西方體系與所謂“社會主義陣營”之間,一直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斗爭。伴隨著第二、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生產力的飛速提高,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以一種新型“核彈”的形式充斥在各個角落。
馬克思所生活的資本積累時期的資本主義,也以“全球資本主義”這一新的角色,扮演著世界各地的“救世主”。從“西方馬克思主義”早期締造者“盧卡奇”到“霍克海默”,從“羅爾斯”到“??隆薄摹吧鷳B(tài)社會主義”到“無機馬克思主義”無不是高舉著“自由”、“平等”的偉大旗幟,從西方到東方,從東方到西方,建構出一個個理論體系,解釋著各自的理論世界,也摧毀每一個心中的“烏托邦”,掠奪著每一個所需要的“資源”。
對于問題的解決,正如馬克思所認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摧毀;但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要說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ad hominem)。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盵1]世界越解釋越糟糕,越改變越復雜?!白笠怼焙汀坝乙怼辈粺o是在玩著“涂泥巴式”的批判,并在win-win situation中獲得幸福、成就與高潮。而實際上,philosopher have hitherto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the point is to change it.(哲人們都以往都僅僅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關鍵在于,去改變這個世界。)[2]在這被淪為“淪降為賺取自己面包的一個工具”[3],對于如何改變世界,認識自己變得緊要起來。正是由此,“三個自信”與人民話語權才變得如此重要。自信是自尊、自強、自立之本。人若沒有自信,就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進,一個國家若沒有自信,就沒有辦法維護自己的主權??傊粋€民族、一個政黨、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應有的自信,必將失去斗志,松松垮垮,怨天尤人,無所作為。所以,只有樹立強大的自信,才能振作精神,才能奮發(fā)圖強,才能面對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困難險阻,才能成就一番偉大事業(yè)。
“三個自信”是指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由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chuàng)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fā)展”,“全黨一定要堅持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4]。是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對于中國特色理論體系的理論自信,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度自信。
“The more effortless one thing is,the more uninteresting it is.”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979——1955)曾經認為,一切概念都是任意選擇的假定。[5]因此,對與概念的把握認識應當也是要以一定的范圍內進行認識。而認識運動的辯證過程,首先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能動地飛躍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6]“三個自信”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首先要找到的是其中的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翻開歷史的圖鑒,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復興之路,不是在不斷的實踐中進行的;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民族復興,不是不結合實際憑空捏造的,中華民族亦是如此;恩格斯更是明確的說過“我們的理論是發(fā)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的熟爛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7]”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也正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尋找適合中國特色的理論,從而進行實踐。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更是不止一次的說明了這個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將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具體結合,實事求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運用短短三十多年時間所獲得西方發(fā)達國家近200年的水平更是體現了實踐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再起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8]因此,從現實來看,本質上來說無論是西方體系和蘇聯(lián)體系,無論是馬克思的資本積累時期還是現在全球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從社會構建的基礎來看還是符合馬克思領域內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內的。從另一個視野來看,還是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關于“市民社會與國家”的“哥白尼革命”。從理論上,中國屬于“他信”到“自信”的思想域的轉化,西方屬于“自信”到“他信”的“思想域”轉化。從本質來說,當對于“絕對精神”的瓦解在“最后一點星星生命之光的火星熄滅時,這 caput mortuum(骨灰;渣跡)的各個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們重新化合,構成新的物質;每個人都不辭辛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競爭在所不免。[9]從思想角度,從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西方體系是一步步實踐并符合西方體系的,作為caput mortuum適合與否對于西方體系是并不重要的,兜售就好了。反正“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存在的”但是就是這一箴言也是黑格爾在特殊時期所寫的。從人的角度來說,“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10]”同時人們的存在方式是現實生活的過程“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方式就是他們現實生活過程。[11]”三個自信”的提出不是偶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有的理論成果為基礎,要求讓黨和人民構建起一種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情感、信念體系。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是希望廣大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旗幟的引領下有“自信”,從理論回到現實,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12]”
近代的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國家,不斷的戰(zhàn)爭讓這個國家滿地瘡瘓。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想要探索出一條能滿足人民需求的民族復興之路,其艱巨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并沒有因此停下探索的腳步,九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立足于人民需求,依靠人民這支推動社會變革的主要力量,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中國社會的具體實際、世界范圍的時代特征三者緊密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歷盡艱辛的取得了中國革命、中國建設的偉大勝利,開辟和發(fā)展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而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命運。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開創(chuàng)者、建構者、發(fā)展者,是“三個自 信”的主導主體;而“三個自信”要走向實踐,成為改造生活世界的強大力量,其根本在于作為基礎主體的人民群眾的自信。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開創(chuàng)者、建構者、發(fā)展者的自信。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心意為人民服務,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原則。在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的歷程中,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lián)系的制度體系,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這個制度體系中,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參與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的主體地位,使人民民主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得到體現;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實現了民主的廣泛性和直接性,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廣泛的管理國家 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民主權利,充分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主體作用的實現。除此之外,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在此基礎上的 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 具體制度都以惠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基本 原則、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人作為生產力的兩類因素,作為生產勞動的主體,始終是生產過程中能動的、起主導作用因素,是“首要的生產力”[13]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從生產力決定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觀點出發(fā),科學的論述了人民群眾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變革中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話語權,其實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中國人民的話語權,是國家綜合實力基礎下在世界舞臺的中國力量與中國自信。毛澤東不止一次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4]”中國特色,不同于西方體系也不同于東方”蘇聯(lián)體系”是具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蓬勃生機的偉大民族的中華特色,是科學的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無論任何體系、理論的jargons(黑話;行業(yè)術語),在中國不了解這一點是行不通的,歷史早已證明。
結語
“三個自信”理論表達出的是國家民族和社會從自我的能力方面把握未來發(fā)展前途的一種態(tài)度,是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上勇氣和底氣。自信是國家和民族自我砒礪意志的表現,缺乏自信的國家和民族是看不到希望的。要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一個偉大的事業(yè),離不開這種自信。列寧曾說“重要的是相信道路選擇的正確,這種信心能百倍的加強革命的毅力和革命熱情,有了這樣的革命毅力和革命熱情就能創(chuàng)造出奇跡來”。在黑暗中不斷摸索,在曲折中不斷探索,由成熟自信進而走向自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的理論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堅定“三個自信”,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定會指引我們將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族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大國的崛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第7~11頁。
[2] Karl Marx,“Theses on Feuerbach”,in The Portable Marx,ed Eugene Kamenka New York:Penguin Books,1983,p158。
[3]Arthur Schopenhauer,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of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vol.1,trans.E.F.J.Payne,New York:Dover,1969,p.xx.
[4]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頁。
[5](美)大衛(wèi)·斯笛爾:《20世紀七大思想家自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2~24頁。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出版,第135頁。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681頁。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54~57頁。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62~135頁。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62~135頁。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62~135頁。
[12]《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頁。
[13]《列寧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6頁。
[14]《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出版
[2]《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6] 《馬克思主義:黨和人民自信的科學理論——兼論“三個自信”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的關系》,劉冠軍,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