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聽力理解困難在形式上受制于語音識別,在內(nèi)容上受限于思維定勢,在觀念上受困于文化排斥,突破此三個瓶頸,一是要深入情境,挖掘語言腳本傳達的個性化特質(zhì),二是要繞出母語思維誤區(qū),強化獨立英語思維,三是樹立文化認同感,從思想上情感上接受對象國的主流文化。
【關鍵詞】:聽力理解;語音;思維;文化
“語言學習主要是一種模仿行為,就像兒童學習母語一樣,什么都要模仿……觀察兒童的言語發(fā)展過程可知,聽說在前?!保ɡ钫埽┞犑钦f的前提,先聽后說,語言系統(tǒng)方能建立。Rod Ellis認為:“二語習得的內(nèi)部要素是:(1)學習者擁有認知機制,使得他們能夠從輸入的第二語言中提取信息……二語學習者擁有關于世界的常識,將此常識用之于理解輸入的二語信息?!蹦刚Z交流正常的人,二語習得的先天機制是健全的,但為什么常常聽不懂?看英語影視以及外國人面對面交談,為什么會遇到理解困境?本文試從語音識辯,思維方式和文化體驗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期待能給教學帶來有益啟示。
語音識辨速度滯后造成理解斷層,斷層累積四五次之后被迫放棄,聽解失敗。英語學習者在正規(guī)建制學校從小學開始接受正常語速和標準化發(fā)音,詞句音節(jié)整齊、勻速、平衡、平行,保持詞正腔圓,然而高中大學以后“標準化”依然控制著教師與學生思維定勢,尤其考試英語MP3或磁帶朗讀的中速或慢速英語長期習慣化,對學習者進行了誤導,仿佛這就是語音全部。當正常語流速度轉化為非正常語流語速,如輔助詞匯弱讀乃至略讀,非重點詞匯失去重音節(jié)奏等,個性化發(fā)音打破整齊均衡模式,情境化表達去除標準固定套路,學習者在當前認知系統(tǒng)里無法搜尋到對應知識體系,會茫然不知所措。如《越獄特別篇·最后一越》中,面對邁克爾抗議辯護,抓捕警察說“Funny. Surveillance camera footage says different.”(你還真是有味,監(jiān)控錄像片段顯示和你說的情況不一樣)全句沒有情感,沒有重音點,全部采用平調(diào)說完,僅用3秒結束。 快速音位切換帶來的陌生感,音位之間區(qū)別特征不明顯,使人難以通過音位判斷詞匯拼寫及詞匯意思,障礙由此出現(xiàn)。
語音識辨速度受到影響的還有音量降低的失真感,“模糊音質(zhì)”的失重感。音量高意味著信息保真度高,是信息過濾準確排查的必要條件,缺少足夠音量將誤會為歧義音。英語學習者聆聽教師和課堂錄音材料時對音量要求高,否則無法完成規(guī)定任務,因此“低音量”英語出現(xiàn)頻率極低。然而生活里發(fā)中低音極為常見,漢英都不例外。如“好的,我知道了。” (OK, got it.)“對,就這么辦”。(All right.)“不好意思”(I am sorry.)“我說嘛”(I will say.)“我懂了?!保?I see)“你的意思是……?”(You mean…?)采取這種低音發(fā)音方式完全不影響交際功能,所有信息都準確清楚地傳遞成功;英語學習者不能聽懂,是語音習慣使然。中國學習者習慣不能模仿,或模仿不成功,聽起來當然吃力。和快速語流、低音量情況一樣,“模糊音”也常常帶來理解困難?!澳:簟笔窃谡f話人與聽話人達成默契基礎上,對重音輕音輕重音采取了簡便化處理,它并不是語意的模糊,而只是表達的方式變化,它并未超出理解底線,還是可理解可交際的發(fā)音方式。
“認知策略涉及對輸入信息的處理,它包括再現(xiàn)/重述、總結、推理、借題發(fā)揮等策略,即考慮如何儲存和檢索信息以解決問題,如捕捉關鍵詞,捕捉非語言提示,推理,做筆記等?!保ǜ肚捎瘢┛焖僬Z音,低音量語音,“模糊音質(zhì)”等造成聽解困難,問題不在發(fā)音本身,而是學習者自身訓練方法不當造成的,話語本身在母語對象國可交流可接受。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情境化和個性化是語音變化的背景,理解當事人情境與個性比理解發(fā)音更為關鍵,拋開詞匯難度不談,深入挖掘特定人物特定表達方式有助于提升聽解質(zhì)量。這就像我們聽CCTV新聞聯(lián)播和聽好友聊天,前者是標準學習型發(fā)音,后者是隨意生活化發(fā)音,知道是誰在說話,比單純聽話更容易聽懂。例如,邁克爾布置好了越獄解救SARA的計劃,準備工作就緒后說道:“If we can get through it, you can meet us there”. 他的哥哥林肯問“How’s Sara going to get to the chapel?”邁克爾回答: “She’ll have to find a way.”對劫獄計劃,邁克爾安排周密詳細,他是戲中有戲,因為說話時身邊還有眼線,時間緊迫,晚上7點就要開始行動,語句堅定有力,成竹在胸,4句話總共用了8秒鐘時間。他的哥哥林肯是個力量型,發(fā)音自胸腹出,話不多卻充滿俠肝義膽和鐵血柔情,提問簡短迅速,符合他雷厲風行的一貫作風。那么,林肯發(fā)音簡短低沉,短句多而音速穩(wěn),邁克爾說長句,前句升后句降,重音少平調(diào)多,停頓少連詞連句多,甚至粘化句也會出現(xiàn);由于他擅長推理、描述,句子抽象化,詞匯書面化,思維理論化,在慎重、專業(yè)、分析型話語背景下,會采用低音,平調(diào),變速等發(fā)音方式。理解了人,也就理解了話,聽解有了突破口。
除客觀語音形式對聽力構成挑戰(zhàn)之外,學習者英語思維遲鈍化也是聽力遇到問題原因之一。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xiàn)實,思維跟不上,語言必然難以駕馭。“聽力理解由五個成分構成,并且在順序上,后一個成分總是依賴于前一個成分,即辨音,信息感知,聽覺記憶,信息解碼,運用所學語言使用或儲存信息……聽力時,刺激通過聽覺系統(tǒng)輸入大腦,大腦根據(jù)材料進行編碼,聲音被轉化成詞語表征,最后進行解碼,聽者以詞匯和信息為單位對第二語言的聲音進行辨析,并在大腦中以心理表征的形式建構意義,借助語言知識將大腦中的心理表征與已有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理解外語?!保◤堺惷簦┞犃τ龅嚼щy首先是信息輸入輸出嚴重失衡,大量語音信息進入大腦后無法解碼,和現(xiàn)有英語詞匯——語音系統(tǒng)難以對接,只能依靠漢語思維支撐。而漢語思維是以“字”為中心,呈竹節(jié)式推進,不能夠呈現(xiàn)“句”為中心的樹干式英語思維,邏輯性差,找不到重點,往往是聽懂了每個單詞,就不知道整句的意思。此失衡狀態(tài)源于學習者輸出環(huán)節(jié)——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的極度欠缺,只聽不說。語言學習聽說不分家,讀寫不分家,單純以聽讀方式展開的學習,必然是半條腿殘廢式學習,必然是以母語思維為中心的學習,甚至還會出現(xiàn)用漢語拼音代替單詞發(fā)音的思維方式。要消除思維的母語化傾向,務必將英語思維“常態(tài)化”,務必以“句子思維”替代“單詞(漢語式)思維”,務必去掉只接受不表達的學習模式,而常態(tài)化的捷徑就是提升英語口語水平。
聽解思維跟不上,跟狀態(tài)行為失調(diào)有關聯(lián)。單一參與和多元互動效果完全不同,記憶能力的開發(fā)與各種環(huán)境刺激密切相關。前面提到,過于“標準化”的考試聽力與課堂聽力訓練不斷弱化了動態(tài)環(huán)境下的聽覺應變能力,我們在聽力過程中缺乏有效互動也帶來了大量的思維惰性,最重要的就是模仿記憶習慣難以養(yǎng)成。背誦作為學習任務對很多學習者并不陌生,然而語音記憶卻不是很廣泛,把一個簡單的句子用五種以上語音進行模仿演練,邊聽邊模仿,邊聽邊背誦,邊聽邊筆記,調(diào)動盡可能多的感官進行聽力理解,這是對英語思維能力的有效訓練。
聽力思維方式單一,不排除獲取信息過程中的失控因素。以標準化語音訓練和非標準化影視英語學習為例,前者傾向于信息符號化形式化而帶來聽力疲勞,后者傾向于畫面生活化導致聽力娛樂化而使聽解失控,前者應激少,后者收效少,均不利于思維鍛煉常態(tài)化。失控既有高度緊張后大腦的本能排斥反應,也有完全放松時內(nèi)心失去約束的情緒反應。心理學對動機的研究顯示,只有動機適中的條件,才會達到最佳問題解決狀態(tài),動機過強或過弱都會影響狀態(tài)持續(xù)。為了達到良好聽力狀態(tài),增進效率感,學習者應該調(diào)控好學習動機,保持適當?shù)乃季S緊張狀態(tài)。
聽解問題最終解決,除了語音與思維因素,還依賴于文化認同。外語學習最高階段是文化,充滿母語文化認同感常常是外語學習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霸谌碌臅r代背景下,作為專業(yè)化高校英語專業(yè)主講教師,應該全面樹立起科學形態(tài)的語言文化滲透觀念,將文化和聽力教學要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鼓舞學生在課后利用網(wǎng)絡和圖書館的渠道,收集和整理不同國家傳統(tǒng)歷史文化相關的內(nèi)容,最終克服英語聽力感知過程中的文化障礙問題?!保ㄐ禧惸龋┲袊幕^念對外語學習的大面積長期深入影響構成聽解“異質(zhì)化”。如“謙卑”(登高必自卑)、“敬畏”(君子有三畏)觀念所主導的人上我下,人先我后,少說多聽,低調(diào)做人的聽力預期,害怕失敗并長期緊張自卑;在同化觀念(既來之則安之)和內(nèi)傾型人格(不出戶知天下)主導下,缺少應對變化的活力與張力,缺少走向世界融入他國的文化自覺,因而在聽解過程中高度認同中式英語和標準化教條化發(fā)音規(guī)則,排斥新鮮陌生發(fā)音,排斥個性化表達。因此,解決之道是文化體驗與認同,增強英美文化背景意識,從而增強聽力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如結婚儀式上牧師說“Family and friends, we gather here to celebrate the union between Michael Scofield and Sara Tencredi…”(各位親友,我們一起來見證祝福Michael Scofield和 Sara Tencredi的結合……)有三個升調(diào),語速慢,持續(xù)5秒,暫停有3處,可聽出莊嚴、凝重的氛圍,熟悉圣經(jīng)文化的學習者必定熟悉祈禱文朗讀的語速語調(diào)語義語感,能夠進入聽力狀態(tài),甚至能夠預測下一句,有文化背景更能深刻地了解聽力材料的情感思想與藝術。
研究的結論是,英語聽解問題既有語音識別技巧原因,也有思維方式的瓶頸制約,更有文化認同感的缺失,英語學習者要妥善處理好觀念、思維、方法的關系,加強訓練前后的自我監(jiān)控,從認識論、方法論、效果性上提升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哲.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比較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0(6)..
[2] Rod Ell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7,4.
[3]付巧玉.學生聽力理解策略訓練模式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4] 徐麗娜.試論高校英語專業(yè)聽力教學中的文化缺失[J].英語教師,2015( 24).
[5]Stephen D Cras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on. Pergamon Press 1982,5..
[6]張麗敏.從“雙元結構”理論透析成年人外語聽力理解中的語言與思維的關系[J].外語研究, 2014( 01).
[7]合編.心理學基礎[M].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