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子是中國新詩史上的傳奇人物,他的一生短暫撲朔,詩歌亦朦朧難解。本文以海子短暫的人生經(jīng)歷為主線,運用社會學(xué)批評的方法,分析其詩作中的“麥地”意象及其蘊含的思想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海子;麥地;快樂與愛
詩人是浪漫的化身、情感的使者。如果說上天賦予詩人的使命是用心感受人世的滄桑,用文字記錄世間的悲苦,從而揭開虛偽的面紗、喚醒人類的良知,那么每一位詩人的離開,必然是帶著完成使命的滿足感,不留遺憾地與自己摯愛的世界告別。海子就是這樣一位詩人,他的出生帶著一切新生的希望,他的早逝留給我們無盡的遺憾。
五月的麥地
全世界的兄弟們
要在麥地里擁抱
東方 南方 北方和西方
麥地里的四兄弟 好兄弟
回顧往昔 背誦各自的詩歌
要在麥地里擁抱
有時我孤獨一人坐下
在五月的麥地 夢想眾兄弟
看到家鄉(xiāng)的卵石滾滿了河灘
黃昏常存弧形的天空
讓大地上布滿哀傷的村莊
有時我孤獨一人坐在麥地為眾兄弟背誦中國詩歌
沒有了眼睛也沒有了嘴唇
——1987.5
《五月的麥地》是海子的代表作,“麥地”是這首詩的主要意象。詩歌的前半部分充斥著明朗向上的激情、積極樂觀的博愛,展現(xiàn)了詩人心胸的寬廣與博大;但是,在詩歌的后半部分,詩人吶喊“孤獨”與“哀傷”,與之前的樂觀向不同上,反倒有一種從頂峰墜入深淵、從光明墜入黑暗的巨大落差。詩作是詩人情感的展現(xiàn),海子在這首詩中為何會有如此復(fù)雜的感情呢?下面試做分析:
海子是被稱為“天才”的早熟型詩人,他不僅具有詩人的理想與熱情,也有自己理性的思考與感悟:他渴求來自“集體”的力量與愛,渴求溫暖與陽光,渴求在“麥地”里求得心靈的安寧與歸屬,與四方兄弟共享豐收的喜悅與快樂。但是,理想的美好往往更加襯托出現(xiàn)實的殘酷。人生聚少離多,“孤獨”才是人生的基調(diào),即使身處“家鄉(xiāng)”溫暖的故土、一覽黃昏的美景,但是當(dāng)詩人意識到理想終究遙不可及、“夢想”終究無法實現(xiàn)時,世界上的一切,包括最親切的故鄉(xiāng)“村莊”,都好像籠罩著一層“哀傷”,讓詩人痛苦不堪,矛盾不已。
海子當(dāng)時年僅二十三歲,情感表達(dá)卻非常成熟。為了進(jìn)一步了解海子,我們根據(j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追溯到海子的童年,通過他的生活環(huán)境與成長環(huán)境進(jìn)一步了解其作品中的“麥地”意象及其內(nèi)涵。
海子于1964年2月4日誕生在僻靜安寧的安徽懷寧縣高河鎮(zhèn)査灣村。作為家中長子,海子注定要承載來自家庭的責(zé)任,為生活而奔波。 “貧窮”與“饑餓”是家庭帶給海子最初的體驗,也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只有糧食是我真愛
我將她緊緊抱住
抱住她在故鄉(xiāng)生兒育女”(《以夢為馬》)
“看麥子時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家鄉(xiāng)的風(fēng) 家鄉(xiāng)的云
收聚翅膀 睡在我的雙肩”(《麥地》)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 遮住了窗子
它們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農(nóng)業(yè),他們自己繁殖”(《春天,十個海子》)
“麥地”、“糧食”、“谷物”是海子詩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這不僅是他對童年貧窮生活的影射,也飽含著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對富足生活的向往。雖然幼時的“貧窮”常常使他心懷卑微,但“貧窮”也磨礪出他內(nèi)心的敏感與堅強(qiáng)。所以,無論走向何方,他始終眷戀故土的那一份溫情。
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說:“詩人與哲學(xué)家不同,他具有思想,但是他的思想未必是有方法系統(tǒng)的邏輯和推理,而是從生活中領(lǐng)悟出來,與感情打成一片,蘊藏在他的心靈深處,到時機(jī)到來,忽然迸發(fā),如靈光一現(xiàn),所以詩人的思想不能離開她的情感生活去研究?!焙W右簧袨閿?shù)不多的感情經(jīng)歷是他創(chuàng)作中不可不提的靈感源泉。
海子生命中的戀人B是他孤寂人生中的第一抹陽光。清純活潑的B仿佛天使一般,給海子沉郁的人生帶來了絲絲生氣。與B相處的歡樂無以言表,所以,他將自己的熱情與靈感融合在他的一首首詩作中:
亞洲銅 亞洲銅
祖父死在這里 父親死在這里 我也會死在這里
你是唯一的一塊埋人的地方
亞洲銅 亞洲銅
愛懷疑和愛飛翔的是鳥 淹沒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卻是青草 住在自己細(xì)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亞洲銅 亞洲銅
看見了嗎? 那兩只白鴿子它是屈原遺落在沙灘上的白鞋子
讓我們——我們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亞洲銅 亞洲銅
擊鼓之后 我們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臟叫做月亮
這月亮主要由你構(gòu)成
這是詩人1984年的代表作《亞洲銅》。在這首詩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類似于《五月的麥地》中那種濃郁的故土情節(jié)和由故土所引發(fā)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還可以感受到詩人噴薄的情感,這在其以冷色調(diào)為主導(dǎo)風(fēng)格的詩作中并不多見。其中的“我們”,是暗指當(dāng)時與之相伴的戀人B,與戀人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盡情馳騁,是海子心中埋藏的愿望。
不過,盡管海子渴慕愛情、期盼愛情,他卻始終沒能在愛情的海洋里盡情遨游;面對愛情的火花,他體味到的也只是那瞬即逝的熱烈。海子最終沒能在“愛情”的溫床里找到依托,孤寂的詩人之心始終不曾有人分擔(dān)。所以,海子轉(zhuǎn)而投身藝術(shù)海洋,在那里找到了與自己思想相契合的“同伴”——荷爾德林、凡·高、海鳴威、叔本華……他盡情馳騁,無所顧忌,在與他們的對話中找到了自我、體悟了生命,也找到了永恒的寄托,即陽光的溫暖“麥地”和那擁有麥地的溫暖“故鄉(xiāng)”。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太陽強(qiáng)烈 水波溫柔
一層層白云覆蓋著
我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徹底干凈的黑土地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泥土高濺
撲打面頰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人類和植物一樣幸福
愛情和雨水一樣幸福
海子眷戀故鄉(xiāng)、渴求愛情,渴望被人關(guān)注卻少有知音。他竭盡全力發(fā)揮“生”的力量,尋找生命的價值,想要找到自我、快樂與愛??墒莾?nèi)心的封閉使他無法直面生活的慘淡,所以,他默默將自己的體驗訴諸文字,將期望寄于詩作。
“麥地”意象之所以在海子的詩作中頻繁出現(xiàn),是因為其中隱含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是他生命的紐帶。他在故鄉(xiāng)渾厚土壤中找到了自我,體味到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他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密度卻厚于常人,他只是單純地、執(zhí)著地尋找快樂與愛,并為此不惜一切代價。
因為渴求“生”,所以格外珍惜生,所以能從更廣闊的角度去認(rèn)知“生”的意義與價值。在《太陽·斷頭篇》中,海子在精神上與先賢溝通,馳騁在上古神話宏闊飄渺的境界之中,為屈原的氣度精神所感動;崇拜道家莊子的逍遙與無掛,探尋“道”的精微與要義;他甚至想化身為植物,汲取大地的養(yǎng)分,感受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渾融境界,尋求“大同”的理想人生。
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說:“大詩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養(yǎng)成一首完美的詩,充實而有光輝,寫下來的詩是人格的煥發(fā)?!?/p>
海子的詩作亦是他人格的寫照,其中還有對理想的描摹。但是也許因為他的思想過于超前、過于浪漫,所以他體會更多的還是那種由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所帶來的絕望感。這種絕望感也導(dǎo)致了海子在二十五歲的時候放棄了“生”的權(quán)力。
我們無法深究海子臥軌自殺的深層原因,但是通過海子的遺作,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生命的希冀與熱愛,對故土的眷戀與濃情。他為我們開拓出了“麥地”意象,為中國新詩壇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將“故鄉(xiāng)”與“鄉(xiāng)土”情懷得以傳承,這就是我們海子在今天的意義與價值。“麥地”與海子息息相關(guān),“故土”與“麥地”血肉相連,海子將自己的情感獻(xiàn)給故鄉(xiāng),仿佛一個單純的孩子,執(zhí)著地追逐快樂與愛,他的最終理想,也許正如他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所描摹的那樣: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從明天起,關(guān)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祝你幸福
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