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韓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一代史圣司馬遷的故鄉(xiāng),然而有很多人不知道“趙氏孤兒”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陜西韓城。
戲劇《趙氏孤兒》中的趙武、程嬰、公孫杵臼,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蹲髠鳌贰ⅰ妒酚洝?、《東周列國志》等歷史名著都有記載。
趙氏孤兒的故事最早見于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趙世家》,趙武的祖父趙盾先后輔佐晉襄公、晉靈公執(zhí)政,趙武的父親趙朔也是晉國的將領(lǐng)。晉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景公聽信奸臣屠岸賈的讒言,陷害忠誠正值的大夫趙盾,將趙氏滿門300余口殺害,一夜之間,趙盾和他的兒子趙朔等倒在血泊之中,在這場大災(zāi)中,只有三個人活下來:趙朔的夫人、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和趙朔的好友程嬰。程嬰告訴公孫杵臼:“趙朔的老婆懷孕了”,趙朔的夫人莊姬公主因是國君的胞妹,躲進宮內(nèi)才幸免于難,被送回內(nèi)宮居住,幾個月后,莊姬生下一男嬰,取名趙武,就是人們常說的趙氏孤兒。屠岸賈知道后,他下令率兵搜查,屠岸賈親來搜查,莊姬毫無辦法,就把男嬰夾在胯下,禱告說:“如果天要滅趙氏,你就哭吧,如果天不想滅趙氏,你就別哭?!币活D徹底搜查后,屠岸賈只看到了一旁默默佇立的莊姬,卻沒有搜到嬰兒。屠岸賈認為孩子被偷偷轉(zhuǎn)移走了,便向城外搜去。程嬰得知此事趕快找來公孫杵臼商議,公孫杵臼突然對程嬰發(fā)問:“撫育這孤兒成人與死,兩者哪件難?”(立孤與死孰難?)程嬰回答說:“死容易,撫育孤兒難?!惫珜O杵臼堅定地說:“那請你承擔(dān)難的那件事,我去承擔(dān)容易的,讓我先死去吧?!鼻『贸虌胍灿幸粋€正在襁褓中的嬰兒,程嬰含淚采取了調(diào)包之計,將自己的孩子抱上與公孫杵臼一起逃到了永濟境內(nèi)的首陽山中,讓妻子帶著趙氏孤兒朝另一個方向逃去。屠岸賈聽說后,要將全國半歲以內(nèi)的嬰兒全部殺光。程嬰為了保護趙氏孤兒和晉國所有的嬰兒,就假裝告發(fā)了公孫杵臼,眼睜睜地看著親生兒子和好友公孫杵臼死在亂刀之下。這出雙簧演到這個程度怕是沒人會相信此中有詐了。諸將以為趙氏孤兒已死,皆喜。程嬰身負“忘恩負義、出賣朋友、殘害忠良的“罵名”。趙氏孤兒就這樣被程嬰藏匿在了陜西韓城西山中,十五年后,蒼天不負有心人,趙氏孤兒終于長成頂天立地的漢子,這個孩子就是日后的趙武。
晉景公十五年,晉景公突然病了,韓厥(與趙朔同朝為官,私交甚好,另一方面韓厥也是韓城人,他是隨封地改姓韓)把一切實情和盤托出。當(dāng)年參與殺趙氏的諸位將軍來問安時,都被韓厥的人拿下。不久趙武率軍攻打了屠岸賈,屠岸賈就此被滅了族。趙氏的冤情大白天下,程嬰的忠義大白天下,公孫杵臼忠烈大白天下。程嬰十幾年來積聚的喪子之痛、喪友之痛、喪主直痛,一并襲上心頭。趙武成人后,程嬰辭去公職,向諸大夫辭行,然后告訴趙武說:“當(dāng)年你家遭遇大難,我沒有死,就是因為要撫育你成人,今天這個愿望達到了,趙家也復(fù)位了,我有臉去見趙朔和公孫杵臼了?!壁w武哭著對程嬰說:“您怎么能忍心離我而去呢?”程嬰說道:“公孫杵臼把生的希望留給我,他自己選擇了死,就是認為我能把你養(yǎng)育成人,今天事情辦完了,我也該履行我之前的承諾了?!闭f完,程嬰就自殺了?!妒酚洝飞戏Q:“趙武服齊衰三年,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絕?!?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悲劇之一《趙氏孤兒》的故事,兩千多年來在我國廣為流傳,在陜西韓城口口相傳,直至今天仍讓老百姓津津樂道,經(jīng)久不衰。最早在元代,劇作家紀君祥創(chuàng)作雜劇《趙氏孤兒》被搬上了戲劇舞臺,直到現(xiàn)在,京劇和其它地方劇鐘還在上演《趙氏孤兒》的戲劇。
程嬰、公孫杵臼的義舉,后來被搬上了舞臺,也就是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的《趙氏孤兒》?!囤w氏孤兒》1735年被譯成法文,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據(jù)此寫了《中國孤兒》,上演后轟動巴黎。偉大詩人歌德寫了另一劇本叫《埃爾佩諾》。意大利作家梅斯塔齊奧則改變?yōu)椤吨袊⑿邸?。《趙氏孤兒》成為最早被介紹到西方的中國的名劇。
三位義士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流傳了幾千年,至今依然是鼓舞中華民族樹立正義必然戰(zhàn)勝邪惡精神的光輝典范,后世為了紀念、祀奉忠烈千秋的三位義士,在家鄉(xiāng)韓城為他們修建墓地和廟宇。
趙武將程嬰與公孫杵臼一同埋葬于韓城市南十公里處巍東鄉(xiāng)堡安村東南的《龜鶴寨》內(nèi),按照趙武的遺愿,他死后也和程嬰、公孫杵臼埋葬于古寨內(nèi),后人稱為“三義墓”,是三座磚砌圓形古墓,墓碑上分別刻有“晉卿趙文子墓”、“晉公孫義士杵臼墓”、“晉程義士嬰墓”,是清乾隆年間所立。
韓城人民很早就為三位義士修建了廟宇和墓冢。宋神宗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廟宇和墓冢坍塌,當(dāng)時地方官吏予以重修,并彩塑了三人的神像。鐫刻于萬歷三十六年(1608)的《繪塑神記》碑有明確記載:“原有廟宇寢殿、獻殿、偏殿組成,祀趙文子(即趙武)為韓奕應(yīng)侯,嬰、臼配焉”墓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孟秋所立。
三義墓原有祠、廟、堂三座。村民宅舍其中,每逢清明節(jié)有集市廟會,香火很盛?,F(xiàn)只有三座古墓依然,經(jīng)常有游客慕名前來憑吊,三座古墓與滔滔的黃河遙遙相望,如歌如泣,依然述說著當(dāng)年那段忍辱負重義救孤兒的故事。
韓城為三位義士修建的廟宇稱為九郎廟,“九”、“救”諧音,相沿成習(xí),遂稱就郎廟。九郎廟在韓城有多座,著名的有城內(nèi)九郎廟、龍亭鎮(zhèn)司馬九郎廟、薛峰鄉(xiāng)王村九郎廟、板橋鄉(xiāng)東澤九郎廟。
城內(nèi)九郎廟位于韓城古城金城大街北側(cè)東段,占地1716平方米?,F(xiàn)存前后獻殿和正殿,為元代建筑,是一座六楹大殿,廟內(nèi)存有明萬歷二十七年馬攀龍《十禱有應(yīng)志謝》無言詩碑和清咸豐七年《奕應(yīng)候神誕虔設(shè)祭祀碑》各一通。
韓城物華天寶,鐘靈毓秀,是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六座古城之一,九郎廟因供奉著趙武、程嬰、公孫杵臼三位義士,他們的忠義、誠信的精神,吸引著全國的朝拜者和仰慕者,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歷代地方官吏、文人墨客紛紛在此留言,樹碑立傳。程嬰精神就象一劑強大的藥物,治療著污穢的社會。而趙氏孤兒的故事真實的發(fā)生在韓城,我們更有責(zé)任、有義務(wù)將這段歷史重溫,用心去感受,讓這種正能量輻射、照耀韓塬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