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從事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當前的歷史教學存在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講得眉飛色舞,口干舌燥,而學生則昏昏欲睡,課堂沉悶;學生課堂效率不高、學習興趣不濃、兩極分化嚴重、學生注重對知識的死記硬背,不會靈活變通等問題。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關鍵詞】:問題引領;教學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一、個性教學法的提出: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在從事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當前的歷史教學存在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講得眉飛色舞,口干舌燥,而學生則昏昏欲睡,課堂沉悶;學生課堂效率不高、學習興趣不濃、兩極分化嚴重、學生注重對知識的死記硬背,不會靈活變通等問題。更有甚者個別學生在歷史課上有寫外語單詞的、做數(shù)學題的、抄語文筆記的等等。其原因在于課堂上教師滿堂灌、講得多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不敢大膽發(fā)言,不會積極思考,沒有積極參與課堂,能進行積極學習的學生也只是單純的依據(jù)導學案進行被動的學習,學生不會生成問題,探究能力薄弱。我提出了“問題引領,自主合作”高效課堂教學法,向課堂的有限時間要效率,最終實現(xiàn)我們的“自主優(yōu)質高效”課堂。
二、個性教學法的內(nèi)涵及步驟: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像力?!皢栴}引領,自主合作”高效課堂教學法,就是通過“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遞進的問題設計,意在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價值,達到導學目的。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學生不看書不行,看書不詳細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讓學生從教師設計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解疑答惑,通過對問題的探討、交流展示,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學會探究、學會思考。
1.創(chuàng)設情景、問題導入
歷史課導入課的方式很多有故事導入法、歌曲導入法、懸念導入法、圖片文字導入法、時事政治導入法等靈活多變的導入法。雖然形式各異,但這所有的導入都離不開設計巧妙的問題來導入新課,目的都是為了使歷史教學由抽象到具體。問題導入法是一門技巧,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學生聽得懂、感興趣,這是非常重要的。開好頭,能夠起著輻射整堂課的作用。例如,我在講《三國鼎立》時這樣設計的:白臉的曹操在戲曲中被人稱為奸雄,但歷史上的曹操到底是奸雄還是英雄呢?讓我們穿越時空,來到三國時期揭開曹操的神秘面紗吧!短短的一個小問題,立刻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很多同學都拭目以待。
2.自主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
為了確保自主學習的順利進行,時間一般在15—20分鐘,讓學生學透、學精。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學案,導學案中自主學習的設計要問題化、層次化,不但要輻射本課內(nèi)容的基礎知識,還要有能夠提高學生技能的問題。
3.合作探究、解決疑點
自主探究,放手質疑。“只要教師給學生探索的權利和機會,每個學生都能在探索中顯示自己的才華?!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信賴自己的學生,盡量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在自學的基礎,由各組組長組織進行交流,使基礎性的知識進一步夯實,把自主學習中的疑惑點提出來,在小組內(nèi)討論解決。在合作學習中,當同學提出問題時,其他同學都要認真傾聽,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提出不同的見解。每個同學在組長的帶領下都要發(fā)言,去談觀點,而且還要對上一個發(fā)言同學的觀點進行評價。就這樣形成了你爭我辯的局面,問題逐漸在爭辯中變得明朗,形成了正確的答案。由于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學所得,無論對錯,此時我們就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從而營造一個互幫互助、互相交流、合作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形成一種向別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幫助別人的更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學生的思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很好的發(fā)揮。如果小組內(nèi)解決不了的問題,推選組代表在班內(nèi)進行交流,形成我們小組的疑惑。
4.成果展示,班內(nèi)交流
“學貴有疑”,教師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意見,不懂就問。對于小組的疑惑,在班內(nèi)提出來,由其他小組討論,發(fā)表不同的見解,負責講解的小組幾乎要人人發(fā)言,他們使出渾身解數(shù),從不同角度層面讓同學理解,其他組的同學允許站起來質疑、糾正或補充提問。這樣在全班形成了集體討論、辯論的方式,在老師的指導下,形成正確的答案。
如我在講中國歷史第一冊活動課三《秦始皇功過的辯論》時,我把1—3組分為一個組,為正方;4—6組為反方,同學們先在小組內(nèi)搜集材料,為自己的論點找證據(jù)。然后推選出一名同學為主持人,模仿大學生辯論賽的形式進行辯論,學生們熱情高漲,積極進行,在搶答自由辯論的環(huán)節(jié),更加表現(xiàn)出極高的熱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組織協(xié)作能力。
5.訓練提升,生成問題
這一部分的練習應該精選,題目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體現(xiàn)這一課的重難點,最好還能夠聯(lián)系實際。注重基礎,突出重點,面向全體,關注差異。全國特級教師路培琦老師說:“課堂上最重要的是尊重,尊重什么呢?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人格就要在課堂上允許學生說話,允許學生辯論……”課堂上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這個展示應該出現(xiàn)在歷史教學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不僅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而且必要時完全可以組織哪怕是激烈的辯論,讓學生真正在歷史課堂上成為思者、問者和論者。
6.繪制知識樹,形成知識網(wǎng)絡:
每學完一節(jié)新授課、一個單元,讓學生在感悟學習方法、知識間相互聯(lián)系的基礎上,及時將所學內(nèi)容按自己的理解,合理歸納整理成相應的知識樹,并在學生之間進行相互交流;讓每個小組出一名同學上黑板展示,形成我的收獲,我們的收獲,教師給予及時相應的評價。繪制知識樹,梳理知識結構,在每堂課學習的最后,進行補充完善,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完成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形成我的收獲。讓學生通過身邊的歷史,聯(lián)系鄉(xiāng)土教材,拓展知識,進行交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
三、個性教學法的效果
使用這種教學法要求教師要徹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這種方法改變了傳統(tǒng)的一言堂和滿堂灌的陳舊的模式,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辨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自主高效的歷史課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注重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研究和史料的運用,使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學會展示,能在學習過程中質疑,提出自己的見解,總結感悟歷史,升華主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合作學習達到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閆淑君.試論中學歷史教學問題的現(xiàn)狀及對策[J].亞太教育,2016,22:57+23.
[2]王寬軍.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政治學科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
[3]楊建勝.對“問題引領,先思后教,即時訓練”教學方法的實踐與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13.
[4]張瑩.高中歷史體驗式教學模式探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5]張新宏.高中歷史教學中對近代殖民主義相關問題的處理[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06:55.